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3787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属于变压器的附件技术领域。它包括用于与变压器的总进、出油管对接的进、回油管、间布在进、回油管间的散热片,散热片包括彼此对置的前、后片、构成于前、后片的上、下端中央部位的与进、回油管相配接的进、回油口、构成于前、后片上的一组隔档、位于进油口与散热油腔上部之间的分油腔及位于回油口与散热油腔下部间的汇油腔,所述一组隔档的上、下端各探出于散热油腔,上端伸展到分油腔中,将分油腔分隔成与散热油腔的数量相等的分油区,而隔档的下端伸展到汇油腔中,将汇油腔分隔成与散热油腔的数量相等的汇油区。可以避免油短路现象的发生,提高散热片的整体散热效果,进而使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得到极致改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变压器的附件
,更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变压器 用片式散热器。技术背景为了使变压器得以正常运行,通常需要在变压器的侧部和/或上部设置散 热器,由散热器担当起使变压器的温升下降的作用。然而,业界周知,散热 器的散热效率主要取决于构成散热器的散热片。己有技术中构成散热器的散热片的结构如图1示意,它包括彼此对置的前、后片1、 2、对应地构成于前、 后片l、 2的上、下端中央部位的进油口3和回油口4、以间布形态地成形于 前、后片l、 2上的用于对前、后片l、 2之间的容腔分隔出若干组散热油腔 6的隔档7。工作时,变压器油箱中的热油从进油口 3引入,经分油腔5分 布到各组散热油腔6,然后从回油口 4回入变压器油箱。上述结构的散热片 由于将进油口 3和回油口 4对应地设置在前、后片1、 2中央的上、下端, 因此在进油口 3引入散热油并经分油腔5分流时,处于中部的也即离进油口 3、回油口 4相对较近的散热油腔6会因近水楼台而首先获得散热油,并且 能表现出始终充满状态,而远端的即相对远离于进油口 3、回油口 4的散热 油腔6往往会表现出相反的状态。从而引发以下问题,离进油口3、回油口 4较近的散热油腔6中的油不能进行充分交换而走捷径,直接流回变压器中, 而远端的散热油腔6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业界称这种现象为油短路,所以 势必会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延长热交换时间。中国专利CN2694447Y注意到了上述问题,将进油口、回油口(专利称 出油口)在散热器上的设置位置错开,具体有两种方案, 一是将进油口、回口设置在散热器的两侧上、下端;二是将进油口设在散热器的一侧上端,将 回油口设在散热器的另一侧的中部。申请人认为该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散热效果,但是,自进油口引入的热油不能同时且全面地均衡引及到各个(所 有)散热油腔,往往靠近进油口处的散热油腔率先获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仍 隐含有油短路现象。中国专利CN200944338Y推荐有一种变压器顶置式散热器,具体采用了 冷、热油腔的方案,但如此结构较为复杂,尤其是由于冷、热油腔的设置而 使散热片的大量区域被挤占,从而影响散热效率、效果的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能将来自于进油口的热油均衡地分布 到散热片的所有散热油腔中去的、不会发生油短路现象的变压器用片式散热 器。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它包括 用于配接到变压器上的并且分别与变压器的总进、出油管对接的进、回油管、 间布在进、回油管之间的且两端分别与进、回油管相固定的散热片,所述的 散热片包括彼此对置的前、后片、对应地构成于前、后片的上、下端中央部 位的与进、回油管的管腔相配接的并且相通的进、回油口、以间布状态地构 成于前、后片上的用于对前、后片之间的容腔分隔出各自独立的散热油腔的 一组隔档、位于进油口与散热油腔上部之间的用于将散热油自进油口引入到 各散热油腔中进行热交换的分油腔以及位于回油口与散热油腔下部之间的 用于将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却油引往回油口的汇油腔,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 隔档的上、下端各探出于散热油腔,上端伸展到分油腔中,将分油腔分隔成 与散热油腔的数量相等的分油区,而隔档的下端伸展到汇油腔中,将汇油腔 分隔成与散热油腔的数量相等的汇油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隔档中的中间一根隔档是与进、回油口相对应的,并且其上、下端均以竖状态地探出于散热油腔,而处 于中间一根隔档两侧的所有隔档的上、下端均以弯折状态地探出于散热油 腔。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弯折的弯折方向是朝向中间的一根隔档弯折的。在本技术的还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分油区的形状呈扇形。 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汇油区的形状呈扇形。 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油腔分别由成形于前、后片上的前、后片散热凸槽彼此交错构成。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前、后片散热凸槽的形状为瓦形。本技术所推荐的技术方案的优点由于将用于分隔各散热油腔的一 组隔档的两端分别伸展到分、汇油腔中,在分、汇油腔的区域分别分隔出分、 汇油区,从而能使分油腔中的散热油及时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散热油腔中,进 而由各汇油区同时汇入汇油腔,因此可以避免油短路现象的发生,提高散热 片的整体散热效果,进而使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得到极致改善。附图说明图1为已有技术中的片式散热器的散热片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的一实施例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散热片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在变压器上的应用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和图3,给出了分别用于与变压器的总出、回油管16、 17(图 4示)配接的进、回油管8、 9,在进、回油管8、 9上各间设有与散热片10 的数量相等的出油槽18,进、回油管8、 9上的出油槽18的位置彼此一一对应。进、回油管8、 9的管腔19、 20分别与总出、回油管16、 17相通。在 进、回油管8、 9之间排布一组散热片10,也就是说对进、回油管8、 9的彼 此对应的每个出油槽18处设置散热片10。由于一组散热片10的构造是相同 的,因此申请人以图2所示出的一枚散热片10为例作详细说明。散热片IO 由前、后片l、 2对置构成,四周由封边21密封(采用焊接方式),在前、后 片l、 2上分别成形出前、后片散热凸槽14、 15,前、后片散热凸槽14、 15 的优选但不绝对限于的形状呈瓦形,在前、后片1、 2上彼此交错,从而形 成散热油腔6。作为一种实施例,在图中给出了 6组散热油腔6,各组散热 油腔6之间由隔档7(也可称隔挡)分隔。在相互对置配合后的前、后片l、 2 所形成的上部空腔为分油腔5,下部空腔为汇油腔ll,由进油口3引入的油 首先进入分油腔5,然后布及到各组散热油腔6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油 从各组散热油腔6的下部汇入汇油腔11,进而从回油口 4进入进油管8。作为本技术所推荐的技术方案的要点将用于分隔出散热油腔6的 各个隔档7的上、下端分别伸展到分、汇油腔5、 11中,更具体地说伸出(探 出)于散热油腔6,这种结构安排的好处在于能使所有散热油腔6获得均衡的 散热油,杜绝油短路现象的发生。由图3晰示,各隔档7的上、下端以指形 状地伸展并使分油腔5分隔成一个个趋向于扇形的分油区12,以及使汇油腔 11分隔成一个个同样趋向于扇形的汇油区13。居于最中间的一枚隔档7的 两端是以竖直状态地探出散热油腔6的,而处于中间一枚隔档7两侧的所有 隔档7的上、下端均面向中间弯折,弯折形状大体上呈7字形或称L形,更 形象地讲整体上构成为中括号的形状,从而能有效地阻止散热油走捷径,全 面发挥各散热油腔6的散热效果。此外,对于散热油腔6,还采用了由中间 向两侧逐渐增高的方案。经申请人将本技术的散热片10交付中国北京 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对散热效率进行了测试,结果惊人地表明比已有技术(图1 所示结构)提高了 15-28%。请参阅图4,给出了变压器本体22,本技术的片式散热器被设置在 变压器本体22的两侧,且每侧有五套,与已有技术无别地将每套散热器由 进、回油管8、 9与变压器本体22上的总出、回油管16、 17对接。下面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它包括用于配接到变压器上的并且分别与变压器的总进、出油管对接的进、回油管(8、9)、间布在进、回油管(8、9)之间的且两端分别与进、回油管(8、9)相固定的散热片(10),所述的散热片(10)包括彼此对置的前、后片(1、2)、对应地构成于前、后片(1、2)的上、下端中央部位的与进、回油管(8、9)的管腔相配接的并且相通的进、回油口(3、4)、以间布状态地构成于前、后片(1、2)上的用于对前、后片(1、2)之间的容腔分隔出各自独立的散热油腔(6)的一组隔档(7)、位于进油口(3)与散热油腔(6)上部之间的用于将散热油自进油口(3)引入到各散热油腔(6)中进行热交换的分油腔(5)以及位于回油口(4)与散热油腔(6)下部之间的用于将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却油引往回油口(4)的汇油腔(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隔档(7)的上、下端各探出于散热油腔(6),上端伸展到分油腔(5)中,将分油腔(5)分隔成与散热油腔(6)的数量相等的分油区(12),而隔档(7)的下端伸展到汇油腔(11)中,将汇油腔(11)分隔成与散热油腔(6)的数量相等的汇油区(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它包括用于配接到变压器上的并且分别与变压器的总进、出油管对接的进、回油管(8、9)、间布在进、回油管(8、9)之间的且两端分别与进、回油管(8、9)相固定的散热片(10),所述的散热片(10)包括彼此对置的前、后片(1、2)、对应地构成于前、后片(1、2)的上、下端中央部位的与进、回油管(8、9)的管腔相配接的并且相通的进、回油口(3、4)、以间布状态地构成于前、后片(1、2)上的用于对前、后片(1、2)之间的容腔分隔出各自独立的散热油腔(6)的一组隔档(7)、位于进油口(3)与散热油腔(6)上部之间的用于将散热油自进油口(3)引入到各散热油腔(6)中进行热交换的分油腔(5)以及位于回油口(4)与散热油腔(6)下部之间的用于将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却油引往回油口(4)的汇油腔(1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隔档(7)的上、下端各探出于散热油腔(6),上端伸展到分油腔(5)中,将分油腔(5)分隔成与散热油腔(6)的数量相等的分油区(12),而隔档(7)的下端伸展到汇油腔(11)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友邦散热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