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5389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5 2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属于液压缸技术领域,包括缸体及与缸体适配的活塞杆、活塞头,活塞头与活塞杆固连并将缸体前后分隔成有杆腔、无杆腔,所述缸体侧壁开设有第一前油孔、第一后油孔,所述活塞头侧壁内凹形成有前环形槽、后环形槽,沿前环形槽、后环形槽分别径向挖设有前油道a、后油道a,沿活塞头的前端面、后端面分别轴向挖设有前油道b、后油道b,前油道b的口径小于第一前油孔,后油道b的口径小于第一后油孔,前油道b连通前油道a、后油道b连通后油道a。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且生产成本低的优点。简单且生产成本低的优点。简单且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


[0001]本技术属于液压缸
,涉及一种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

技术介绍

[0002]油缸是将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做直线往复运动或摆动运动的液压执行元件,当油缸驱动质量较大、运动速度较快的工作部件时,一般要设置缓冲结构。
[0003]例如一项申请号为202010476071.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可调可拆式自适应浮动缓冲结构,空心活塞杆内端止口中浮动安装有缓冲环;活塞端面抵在缓冲环外侧面;缓冲柱塞组件包括缓冲柱塞;缓冲柱塞轴心开有主油道,缓冲柱塞一端呈锥形,开设节流孔,配合插入空心活塞杆内端;缓冲柱塞另一端开设均布的与主油道连通的阀孔;阀孔中安装缓冲钢球,阀孔外端安装缓冲螺塞,缓冲螺塞上开连通阀孔内外的通孔。
[0004]但是,油缸缓冲结构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且生产成本低的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包括缸体及与缸体适配的活塞杆、活塞头,活塞头与活塞杆固连并将缸体前后分隔成有杆腔、无杆腔,所述缸体侧壁开设有第一前油孔、第一后油孔,所述活塞头侧壁内凹形成有前环形槽、后环形槽,沿前环形槽、后环形槽分别径向挖设有前油道a、后油道a,沿活塞头的前端面、后端面分别轴向挖设有前油道b、后油道b,前油道b的口径小于第一前油孔,后油道b的口径小于第一后油孔,前油道b连通前油道a、后油道b连通后油道a;
[0007]当活塞头位于缸体中部时,第一前油孔直接连通有杆腔、第一后油孔直接连通无杆腔;当活塞头处于前极限位置时,第一前油孔通过前环形槽、前油道a、前油道b连通有杆腔,且活塞头中部将第一前油孔、后环形槽隔断;当活塞头处于后极限位置时,第一后油孔通过后环形槽、后油道a、后油道b连通无杆腔,且活塞头中部将第一后油孔、前环形槽隔断。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缸体侧壁还开设有第二前油孔、第二后油孔,第二前油孔位于第一前油孔的前侧,且第一前油孔与第二前油孔的间距超过活塞杆前端面与前环形槽的间距,第二后油孔位于第一后油孔的后侧,且第一后油孔与第二后油孔的间距超过活塞杆后端面与后环形槽的间距。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前油孔的孔径小于第一前油孔,所述第二后油孔的孔径小于第一后油孔。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缸体外固设有前接头、后接头,前接头连通第一前油孔、第二前油孔,后接头连通第一后油孔、第二后油孔。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油道a、前油道b设置有两组,其中一个前油道b同心设置有前油道c,前油道c的直径大于前油道b并向前贯穿活塞头前端面,前油道c内
还嵌设有前球头,前球头与前油道c后端贴合时封闭前油道b,活塞头径向插装有前销轴,前销轴穿过前油道c并位于前环形槽的前侧,前销轴限制前球头向前脱出前油道c;
[0012]所述后油道a、后油道b设置有两组,其中一个后油道b同心设置有后油道c,后油道c的直径大于后油道b并向后贯穿活塞头后端面,后油道c内还嵌设有后球头,后球头与后油道c后端贴合时封闭后油道b,活塞头径向插装有后销轴,后销轴穿过后油道c并位于后环形槽的后侧,后销轴限制后球头向后脱出后油道c。
[001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14]1、当活塞头靠近缸体前极限位置,有杆腔中的油液无法通过第一前油孔直接排出油液,而只能在通过孔径更小的前油道b之后,再通过第一前油孔排出,从而增大排油阻力,并起到缓冲作用,同理,活塞头靠近缸体后极限位置时,无杆腔中的油液只能在通过孔径更小的后油道b之后,再通过第一后油孔排油排出,排油阻力也增大,也可起到缓冲作用。本缓冲油缸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0015]2、通过设置第二前油孔、第二后油孔,可使第一前油孔或第一后油孔被活塞头堵住时,油液仍能有效的向外排出缸体,避免产生卡死的现象,提高可靠性。
[0016]3、第二前油孔、第二后油孔的孔径更小,可增大排油阻力,使得活塞头接近极限位置时更快进入缓冲状态。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8]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0]图4是活塞头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00、缸体;110、第一前油孔;120、第二前油孔;130、第一后油孔;140、第二后油孔;150、前接头;160、后接头;200、活塞头;210、前环形槽;211、前油道a;212、前油道b;213、前油道c;220、后环形槽;221、后油道a;222、后油道b;223、后油道c;230、前球头;240、前销轴;250、后球头;260、后销轴;300、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3]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包括缸体100及与缸体100适配的活塞杆300、活塞头200,活塞头200与活塞杆300固连并将缸体100前后分隔成有杆腔、无杆腔,缸体100侧壁开设有第一前油孔110、第一后油孔130,活塞头200侧壁内凹形成有前环形槽210、后环形槽220,沿前环形槽210、后环形槽220分别径向挖设有前油道a211、后油道a221,沿活塞头200的前端面、后端面分别轴向挖设有前油道b212、后油道b222,前油道b212的口径小于第一前油孔110,后油道b222的口径小于第一后油孔130,前油道b212连通前油道a211、后油道b222连通后油道a221;
[0024]当活塞头200位于缸体100中部时,第一前油孔110直接连通有杆腔、第一后油孔130直接连通无杆腔;当活塞头200处于前极限位置时,第一前油孔110通过前环形槽210、前
油道a211、前油道b212连通有杆腔,且活塞头200中部将第一前油孔110、后环形槽220隔断;当活塞头200处于后极限位置时,第一后油孔130通过后环形槽220、后油道a221、后油道b222连通无杆腔,且活塞头200中部将第一后油孔130、前环形槽210隔断。
[0025]当活塞头200靠近缸体100前极限位置,有杆腔中的油液无法通过第一前油孔110直接排出油液,而只能在通过孔径更小的前油道b212之后,再通过第一前油孔110排出,从而增大排油阻力,并起到缓冲作用,同理,活塞头200靠近缸体100后极限位置时,无杆腔中的油液只能在通过孔径更小的后油道b222之后,再通过第一后油孔130排油排出,排油阻力也增大,也可起到缓冲作用。本缓冲油缸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0026]进一步的,缸体100侧壁还开设有第二前油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包括缸体及与缸体适配的活塞杆、活塞头,活塞头与活塞杆固连并将缸体前后分隔成有杆腔、无杆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侧壁开设有第一前油孔、第一后油孔,所述活塞头侧壁内凹形成有前环形槽、后环形槽,沿前环形槽、后环形槽分别径向挖设有前油道a、后油道a,沿活塞头的前端面、后端面分别轴向挖设有前油道b、后油道b,前油道b的口径小于第一前油孔,后油道b的口径小于第一后油孔,前油道b连通前油道a、后油道b连通后油道a;当活塞头位于缸体中部时,第一前油孔直接连通有杆腔、第一后油孔直接连通无杆腔;当活塞头处于前极限位置时,第一前油孔通过前环形槽、前油道a、前油道b连通有杆腔,且活塞头中部将第一前油孔、后环形槽隔断;当活塞头处于后极限位置时,第一后油孔通过后环形槽、后油道a、后油道b连通无杆腔,且活塞头中部将第一后油孔、前环形槽隔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作用前后缓冲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侧壁还开设有第二前油孔、第二后油孔,第二前油孔位于第一前油孔的前侧,且第一前油孔与第二前油孔的间距超过活塞杆前端面与前环形槽的间距,第二后油孔位于第一后油孔的后侧,且第一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严格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悦威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