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1342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囊结构及汽车,包括气囊,气囊上设有进气口;气囊内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位于进气口两侧的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气囊内的中部设有中间腔室;左腔室与所述中间腔室之间、所述右腔室与所述中间腔室之间均设有隔离带,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与所述左腔室之间、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与所述右腔室之间均通过所述隔离带隔离,中间腔室的底部均与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连通,自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囊内部的气体可分别穿过左腔室和右腔室之后在所述中间腔室汇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囊结构能够将进入气囊内的气体进行的分散处理,增加了气体的移动路径长度,增加气体在气囊内部移动均匀,增加气囊展开的稳定性,避免安全隐患。隐患。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囊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囊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后风窗气囊是汽车安全气囊了一种,汽车后风窗气囊安装在汽车后座后部的车体上,在汽车尾端受到撞击时,汽车的气囊模块控制后风窗气囊充气,后风窗气囊与后座的乘员接触,避免乘员受到损伤。现有技术中的后风窗气囊为球状或者椭圆状的,后风窗气囊充气时,充气的速度快,致使气囊展开不稳定,增加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气囊结构,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现有气囊结构充气的速度快,致使气囊展开不稳定,增加安全隐患;本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囊结构,包括:
[0005]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进气口;
[0006]所述气囊内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位于进气口两侧的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气囊内的中部设有中间腔室;
[0007]所述左腔室与所述中间腔室之间、所述右腔室与所述中间腔室之间均设有隔离带,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与所述左腔室之间、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与所述右腔室之间均通过所述隔离带隔离,所述中间腔室的底部均与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连通,自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囊内部的气体可分别穿过左腔室和右腔室之后在所述中间腔室汇合。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隔离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隔离带、水平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所述第一隔离带自所述进气口的左下侧向左下先弧形再水平延伸,所述水平隔离带呈水平由左向右延伸,所述第二隔离带自所述进气口的右下侧向右下先弧形再水平延伸;
[0009]所述第一隔离带、所述水平隔离带和所述第二隔离带的靠近中部的一侧形成所述中间腔室。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隔离带与所述第二隔离带相对布置,所述第一隔离带的端部和所述第二隔离带的端部均设有第二定位扣。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间腔室的中部设有用于挡止气流的定位部。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部为第一定位扣,或者:
[0013]所述定位部为呈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三隔离带,且所述第三隔离带的端部设有第一定位扣。
[00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隔离带为开口向下的圆弧状。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中间腔室的底部分别与所述左腔室的底部和右腔室的底部连通。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隔离带包括左右间隔布置的第四隔离带和第五隔离带;
[0017]所述第四隔离带和所述第五隔离带均为开口朝下的圆弧状。
[001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四隔离带的端部和所述第五隔离带的端部均安装有第二定位扣。
[0019]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气囊结构。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技术的气囊结构上设有进气口,气囊内设有隔离带,以将气囊内部空间分为左腔室和右腔室以及中间腔室,中间腔室的上部与左腔室之间、中间腔室的上部与右腔室之间均通过隔离带隔离,且中间腔室的底部均与左腔室和右腔室连通,这样从进气口进入气囊内部的气体可分别穿过左腔室和右腔室之后在中间腔室汇合,这样将气体进行的分散处理,增加了气体的移动路径长度,增加气体在气囊内部移动均匀,增加气囊展开的稳定性,避免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气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气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气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5]图中,1、气囊;2、进气口;3、左腔室;4、右腔室;5、中间腔室;6、隔离带;61、第一隔离带;62、中间隔离带;63、第二隔离带;64、第四隔离带;65、第五隔离带;7、第一定位扣;8、第三隔离带;9、第二定位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28]本技术的气囊结构的优选实施例一,具体参阅图1

图3所示,包括气囊1,气囊1具体为梯形,梯形的气囊1的上部开设有进气口2;气囊1内设有与进气口2连通的位于进气口两侧的左腔室3和右腔室4,左腔室3和右腔室4同时连通进气口2,气囊1内的中部设有中间腔室5;左腔室3与中间腔室5之间、右腔室4与中间腔室5之间均设有隔离带6,具体隔离带6可以为缝纫线,中间腔室5的上部与左腔室3之间、中间腔室5的上部与右腔室4之间均通过隔离带6隔离,中间腔室5的底部均与左腔室3和右腔室4连通,这样使自进气口2进入气囊1内部的气体可分别穿过左腔室3和右腔室4之后在中间腔室5汇合。本申请中,从进气口2进入气囊1内部的气体大部分可以自左腔室3以及右腔室4的下部进入到中间腔室5内,不仅将气体进行的分散处理,且增加了气体的移动路径长度,增加气体在气囊1内部移动均匀,增
加气囊1展开的稳定性,避免安全隐患。
[0029]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隔离带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隔离带61、水平隔离带62和第二隔离带63,第一隔离带61自进气口2的左下侧向左向上呈圆弧状延伸,水平隔离带62呈水平由左向右延伸,第二隔离带63自水平隔离带62的端部向右向下呈圆弧状延伸至进气口2右下侧;第一隔离带61、水平隔离带62和第二隔离带63的靠近中部的一侧形成中间腔室5,这样使隔离带6呈开口朝向下部的圆弧状,中间腔室5为圆弧状的隔离带6的内部的空间,从进气口2进入气囊1内部的气体沿着隔离带6的移动。自进气口2进入气囊1内部的气体首先分别穿过左腔室3和右腔室4之后在中间腔室5汇合。由于中间腔室5的上部与左腔室3之间、中间腔室5的上部与右腔室4之间均通过隔离带6密封隔离,气体进入到气囊1内部之后,受到隔离带6的引导,气体大部分向两侧的左腔室3和右腔室4移动,这样使气体大部分沿左腔室3或者右腔室4移动之后再进入到中间腔室5内,气体的移动路径较长,在不影响气囊1保护船员的作用的基础上,增加气囊1展开的平稳性,减少安全隐患。
[0030]本申请中的第一隔离带61与第二隔离带63相对布置,这样使左腔室3和右腔室4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所述气囊上设有进气口;所述气囊内设有与所述进气口连通的位于进气口两侧的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气囊内的中部设有中间腔室;所述左腔室与所述中间腔室之间、所述右腔室与所述中间腔室之间均设有隔离带,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与所述左腔室之间、所述中间腔室的上部与所述右腔室之间均通过所述隔离带隔离,所述中间腔室的底部均与所述左腔室和所述右腔室连通,自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囊内部的气体可分别穿过所述左腔室和所述右腔室之后在所述中间腔室汇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带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隔离带、水平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所述第一隔离带自所述进气口的左下侧向左下先弧形再水平延伸,所述水平隔离带呈水平由左向右延伸,所述第二隔离带自所述进气口的右下侧向右下先弧形再水平延伸;所述第一隔离带、所述水平隔离带和所述第二隔离带的靠近中部的一侧形成所述中间腔室。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带与所述第二隔离带相对布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孔福刘君张爱民张勤谢文风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