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咪唑并吡啶基化合物及其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用途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2月22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809,230的优先权。在本段中指定的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03]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涉及具有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包含该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以及使用该化合物治疗疾病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4]α
‑
突触核蛋白是一大类蛋白质的一部分,包括β
‑
突触核蛋白和γ
‑
突触核蛋白以及Synoretin。α
‑
突触核蛋白在突触正常状态下表达,并认为其在神经可塑性、学习和记忆中起作用。几项研究表明,α
‑
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α
‑
突触核蛋白的分子变化在疾病发病机理中起直接作用。这些分子变化增加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和聚集。α
‑
突触核蛋白的聚集有助于路易氏小体和神经突的形成,路易氏小体和神经突的形成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中R1是环丙基、环丁基或4元杂环基,其中R1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烷基、羟烷基、卤代烷基和单烷基氨基烷基的基团取代,R2和R3独立地选自H、卤素、烷基、烷氧基、
‑
CF3、
‑
CHF2、
‑
CH2F或
‑
OCF3,R4为芳基、杂芳基、环烷基、杂环基或杂烷基,其中R4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以下的基团取代:卤素、羟基、烷基、烯基、炔基、环烷基、卤代烷基、羟烷基、二烷基氨基烷基、三甲基甲硅烷基乙氧基甲基、
‑
CH2NHC(O)CH3、
‑
NO2、
‑
NR
a
R
b
、
‑
NR
a
C(=O)R
b
、
‑
NR
a
C(=O)NR
a
R
b
、
‑
NR
a
C(=O)OR
b
、
‑
OR
a
、
‑
CN、
‑
C(=O)R
a
、
‑
C(=O)OR
a
、
‑
C(=O)NR
a
R
b
、
‑
OC(=O)R
a
、
‑
OC(=O)OR
a
、
‑
OC(=O)NR
a
R
b
、
‑
SR
a
、氮杂环丁烷基、氧杂环丁烷基、四氢呋喃基、呋喃基、吡咯烷基、吡咯基、吡唑基、噻吩基、咪唑基、恶唑基、异恶唑基、噻唑基、呋喃基、恶二唑基、噻二唑基、苯基、四氢吡喃基、吡喃基、吡啶基、哒嗪基、嘧啶基、吡嗪基、哌啶基、哌嗪基、吗啉基和硫吗啉基;R
a
和R
b
独立地为
‑
H、卤素、氨基、烷基或卤代烷基,以及R5是H、卤素或烷基。2.根据权利要求1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1是环丙基、环丁基或4元杂环基,其中R1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卤素、C1‑
C3烷基、C1‑
C3羟烷基和C1‑
C3卤代烷基的基团取代;R2和R3独立地为
‑
H、卤素、C1‑
C3烷基、C1‑
C3烷氧基、
‑
CF3、
‑
CHF2、
‑
CH2F或
‑
OCF3;R4为芳基、杂芳基、环烷基、杂环基或杂烷基,其中R4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以下的基团取代:卤素、羟基、C1‑
C3烷基、C2‑
C3烯基、C2‑
C3炔基、C3‑
C4环烷基、C1‑
C3卤代烷基、单
‑
C1‑
C3烷基氨基、双
‑
C1‑
C3烷基氨基、CH2NHC(O)CH3、
‑
NO2、
‑
NR
a
R
b
、
‑
NR
a
C(=O)R
b
、
‑
NR
a
C(=O)NR
a
R
b
、
‑
NR
a
C(=O)OR
b
、
‑
OR
a
、
‑
CN、
‑
C(=O)R
a
、
‑
C(=O)OR
a
、
‑
C(=O)NR
a
R
b
、
‑
OC(=O)R
a
、
‑
OC(=O)OR
a
、
‑
OC(=O)NR
a
R
b
、
‑
SR
a
、氮杂环丁烷基、氧杂环丁烷基、四氢呋喃基、呋喃基、吡咯烷基、吡咯基、吡唑基、噻吩基、咪唑基、恶唑基、异恶唑基、噻唑基、呋喃唑基、恶二唑基、噻二唑基、苯基、四氢吡喃基、吡喃基、吡啶基、哒嗪基、嘧啶基、吡嗪基、哌啶基、哌嗪基、吗啉基和硫代吗啉基;R
a
和R
b
独立地为
‑
H、卤素、氨基、C1‑
C3烷基或C1‑
C3卤代烷基;以及R5是H、F
‑
、Cl
‑
、Br
‑
或甲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1为环丙基或环丁基,其中R1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氟、C1‑
C3烷基、C1‑
C3羟烷基和C1‑
C3氟烷基的基团取代;R2和R3独立地为
‑
H、
‑
F、
‑
Br、
‑
Cl、C1‑
C3烷基或
‑
CF3;R4为苯基、吡啶基、噻吩基、吡唑基、咪唑基、异噻唑基、噻唑基、嘧啶基、吡嗪基、恶唑基、
异恶唑基、吡咯基、吲哚基、苯并咪唑基、氮杂吲哚基、哒嗪基、吲哚基、恶吲哚基、吡咯吡啶基或1,3
‑
二氢
‑
2H
‑
吡咯并[2,3
‑
b]吡啶
‑2‑
酰基,其中R4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以下的基团取代:卤素、羟基、C1‑
C3烷基、C1‑
C3卤代烷基、单(C1‑
C3)烷基氨基、二(C1‑
C3)烷基氨基、
‑
NR
a
R
b
、
‑
OR
a
、
‑
CN、
‑
C(=O)R
a
、
‑
C(=O)OR
a
、
‑
OC(=O)R
a
、
‑
OC(=O)OR
a
、
‑
SR
a
、呋喃基、吡唑基、咪唑基、异噻唑基、噻唑基、吡啶基、哒嗪基、嘧啶基、吡嗪基和吡咯基;以及R
a
和R
b
独立地为
‑
H、卤素、氨基、C1‑
C3烷基或C1‑
C3卤代烷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地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1是环丙基或环丁基,其中R1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选自氟、甲基、乙基、羟甲基、羟乙基和甲基氨基甲基的基团取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1为环丙基、氟代环丙基、羟基环丙基、羟甲基环丙基、二氟环丙基、甲基氨基甲基环丙基、环丁基、氟环丁基或二氟环丁基;R2和R3独立为
–
H、甲基或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4为氟
‑
甲基苯基、氟
‑
羟甲基苯基、氯
‑
甲基苯基、二甲基苯基、乙酰胺基
‑
甲基苯基、羟基
‑
甲基苯基、羟丙基
‑
甲基苯基、甲基
‑
丙烯基苯基、甲基
‑
吡啶基乙炔基苯基、甲基
‑
吡咯基苯基、甲基
‑
噻唑基苯基,咪唑基
‑
甲基苯基、氰基
‑
甲基苯基、甲基
‑
吡唑基苯基、乙炔基
‑
甲基苯基、甲基吡啶基、氟
‑
甲基
‑
甲胺基苯基、二甲基吡啶基、氟
‑
甲基吡啶基、氟甲基
‑
甲基吡啶基、氰基吡啶基、三氟甲基
‑
甲基吡啶基、羟甲基吡啶基、羟甲基
‑
甲基吡啶基、羟乙基
‑
甲基吡啶基,氯
‑
甲基吡啶基、氨基吡啶基、乙酰
‑
甲基吡啶基、氨基
‑
二甲基吡啶基、羟乙基
‑
甲基吡啶基、甲基吲哚基、甲基氧代吲哚基、三甲基硅氧基甲基吲哚基、乙酰
‑
甲基吲哚基、甲基嘧啶基、二甲基嘧啶基、三氟甲基嘧啶基、吡唑基、甲基噻唑基、甲基氧代吲哚基、吡咯吡啶基、甲基吡咯并吡啶基、甲基
‑
四氢吡喃基、甲基吡唑基、甲基
‑
恶二氢联苯并噻唑基、吡唑并吡啶基、恶二氢吡咯并吡啶基、甲基异噻唑基、氯
‑
甲基异噻唑基、二甲基异噻唑基或氟
‑
甲基吲哚基。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4为氟
‑
甲基苯基、氟
‑
羟甲基苯基、氯
‑
甲基苯基、二甲基苯基、乙酰胺
‑
甲基苯基、羟基
‑
甲基苯基、甲基
‑
丙烯基苯基、乙炔基
‑
甲基苯基、氟
‑
甲基
‑
甲胺基苯基、氟
‑
羟基
‑
甲基苯基,甲基
‑
甲胺基苯基、甲基
‑
吡咯基苯基、甲基
‑
噻唑基苯基、氰基
‑
甲基苯基、咪唑基
‑
甲基苯基、甲基吡啶基、氯
‑
甲基吡啶基、氟
‑
甲基吡啶基、氟甲基
‑
甲基吡啶基、双甲基吡啶基、氨基吡啶基、氨基
‑
二甲基吡啶基、甲氧基吡啶基、乙酰
‑
甲基吡啶基、羟甲基吡啶基,羟甲基
‑
甲基吡啶基、羟乙基
‑
甲基吡啶基、氰基吡啶基、三氟甲基吡啶基、甲基硫苯基、甲基吲哚啉基、甲基嘧啶基、二甲基嘧啶基、吡唑基、甲基吡唑基、甲基吲哚啉基、甲基氧代吲哚啉基、吡咯吡啶基、甲基吡咯吡啶基、甲基吡咯啉基、吡唑吡啶基、二氢吡咯吡啶基、甲基异噻唑基、二甲基异噻唑基、甲基吲唑基或甲基
‑
苯并噻唑基。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4选自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吲哚基、吡唑基、噻唑基、氧代吲哚啉基、吡咯吡啶基、吡唑基、吡唑并吡啶基、恶二氢吡咯吡啶基、苯硫基和异噻唑基,其中,R4任选地被选自以下基团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团所取代:卤素、烷基、炔基、羟烷基、氨基、氰基、乙酰基、羟基和卤代烷基。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4选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1为环丙基、氟代环丙基、环丁基、氟代环丁基或二氟环丁基。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2及R3为
–
H;R4为苯基、吡啶基或吲哚基,其中R4任选地被以下基团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团所取代:卤代、羟基、烷基、卤代烷基、羟烷基、环烷基、烷氧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氨基烷基、
‑
NR
a
R
b
、
‑
NR
a
C(=O)R
b
、
‑
OR
a
、
‑
SR
a
、
‑
CN、
‑
C(=O)R
a
、
‑
C(=O)OR
a
、
‑
C(=O)NR
a
R
b
、
‑
OC(=O)R
a
、呋喃基或吡咯基;Ra和R
b
独立地为
‑
H、卤素、氨基、烷基或卤代烷基;R5是
‑
H,卤素,或甲基。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或其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其为式(II)所示的化合物:
其中R6选自卤素、C1‑
C3烷基、C1‑
C3羟烷基和C1‑
C3卤代烷基。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2及R3为
–
H;R4为苯基、吡啶基、吡唑基、吡咯吡啶基、氧代吲哚啉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恶唑基或硫苯基,其中R4任选地被以下基团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团所取代:卤代、羟基、烷基、卤代烷基、羟烷基、环烷基、烷氧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氨基烷基、
‑
NR
a
R
b
,
‑
NR
a
C(=O)R
b
、
‑
OR
a
、
‑
SR
a
、
‑
CN、
‑
C(=O)R
a
、
‑
C(=O)OR
a
、
‑
C(=O)NR
a
R
b
、
‑
OC(=O)R
a
、呋喃基或吡咯基;R
a
和R
b
独立地为
‑
H、卤素、氨基、烷基或卤代烷基;R5为
‑
H、卤素、或烷基。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选自: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2
‑
氟
‑6‑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3
‑
氯
‑6‑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3
‑
氯
‑6‑
(2
‑
氟
‑6‑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3
‑
甲基
‑6‑
(4
‑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3
‑
氯
‑6‑
(4
‑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
‑3‑
甲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2
‑
氟
‑6‑
甲基苯基)
‑3‑
甲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氟
‑4‑
甲基吡啶
‑3‑
基)
‑3‑
甲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羟基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甲基3
‑
(2
‑
(2
‑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咪唑并[1,2
‑
a]吡啶
‑6‑
基)
‑4‑
甲基苯甲酸甲酯;2
‑
氟
‑
N
‑
(6
‑
(5
‑
氟
‑4‑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
‑
1H
‑
吲哚
‑4‑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3
‑
氯
‑6‑
(5
‑
氟
‑4‑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5
‑
氰基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1H
‑
吡唑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甲基
‑
1H
‑
吡唑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羟基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4
‑
氯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2,3
‑
二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5
‑
氨基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
2
‑
氟
‑
N
‑
(6
‑
(2
‑
甲基
‑5‑
(甲胺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5
‑
乙酰胺基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5
‑
氯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1H
‑
吡咯并[2,3
‑
b]吡啶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2
‑
甲基
‑5‑
(1H
‑
吡唑基
‑3‑
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4
‑
氯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3
‑
氯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三氟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2,4
‑
二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3
‑
氟
‑6‑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2,5
‑
二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2
‑
氧代吲哚
‑6‑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4
‑
氰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氟
‑
2,3
‑
二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氟
‑
2,6
‑
二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2
‑
甲基
‑5‑
(1H
‑
吡咯
‑3‑
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甲基噻吩
‑2‑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2,6
‑
二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氟
‑5‑
羟基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3,4
‑
二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3,6
‑
二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4
‑
氯
‑3‑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2
‑
氟
‑4‑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甲氧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6
‑
氨基
‑4‑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5
‑
氨基
‑3‑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
‑2‑
氧代吲哚
‑4‑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2
‑
氯
‑6‑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甲基
‑
1H
‑
吡咯并[2,3
‑
b]吡啶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2
‑
氧代
‑
2,3
‑
二氢苯并[d]噻唑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6
‑
氨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2
‑
甲基
‑5‑
(1H
‑
吡唑基
‑1‑
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
2
‑
氟
‑
N
‑
(6
‑
(3
‑
氟
‑2‑
(羟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3
‑
溴
‑6‑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氧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氰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氯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3
‑
二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N
‑
(6
‑
(3,5
‑
二甲基
‑
1H
‑
吲哚
‑4‑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氧基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呋喃
‑2‑
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硫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6
‑
氟
‑4‑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乙酰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N
‑
(6
‑
(6
‑
(二甲氨基)
‑4‑
甲基吡啶
‑3‑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氨基甲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乙酰胺甲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2,2
‑
二氟
‑
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胺基)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异丙基氨基)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2
‑
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2
‑
羟基乙氧基)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二甲氨基)甲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N
‑
(6
‑
(1H
‑
吡咯并[2,3
‑
b]吡啶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甲基
‑
1H
‑
吡咯并[2,3
‑
b]吡啶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4
‑
氯
‑
1H
‑
吡咯并[2,3
‑
b]吡啶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邻甲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羟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氨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
‑
1H
‑
吲哚
‑6‑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
2
‑
氟
‑
N
‑
(6
‑
(6
‑
甲基
‑
1H
‑
吲哚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二甲氨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
‑
1H
‑
苯并[d]咪唑
‑6‑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乙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三氟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N
‑
(6
‑
(2
‑
环丙基
‑3‑
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胺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苯并[d]恶唑
‑6‑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
‑
1H
‑
苯并[d]咪唑
‑4‑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6
‑
甲基苯并[d]噻唑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苯并[d]恶唑
‑4‑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苯并[d]噻唑
‑6‑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7
‑
甲基苯并[d]噻唑
‑6‑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异丙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三氟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
2,6
‑
二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2
‑
乙基
‑6‑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4
‑
乙酰基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2
‑
氯
‑
3,4
‑
二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N
‑
(6
‑
(2
‑
氯
‑
3,6
‑
二氟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呋喃
‑2‑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噻吩
‑2‑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噻唑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甲基异噻唑
‑5‑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甲基噻唑
‑4‑
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
‑8‑
(三氟甲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8
‑
(二氟甲基)
‑6‑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3
‑
氟
‑2‑
甲基苯基)
‑8‑
(氟甲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8
‑
氟
‑6‑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7
‑
氟
‑6‑
(3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4
‑
氟
‑2‑
甲基苯基)
‑8‑
(三氟甲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8
‑
(二氟甲基)
‑6‑
(4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
2
‑
氟
‑
N
‑
(6
‑
(4
‑
氟
‑2‑
甲基苯基)
‑8‑
(氟甲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8
‑
氟
‑6‑
(4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7
‑
氟
‑6‑
(4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
N
‑
(6
‑
(5
‑
氟
‑2‑
甲基苯基)
‑8‑
(三氟甲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环丙烷
‑1‑
甲酰胺;N
‑
(8
‑
(二氟甲基)
‑6‑
(5
‑
氟
‑2‑
甲基苯基)咪唑并[1,2
‑
a]吡啶
‑2‑
基)
‑2‑
氟环丙烷
‑1‑
甲酰胺;2
‑
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
申请(专利权)人:第一生物治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