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后扰流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366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后扰流器装置(1),其带有:具有空气导引外壁(5)的上壳(2),其中,上壳(2)从流入棱边(7)沿着延伸直至流出棱边(8)并且具有中间的主部件(6)以及两个侧部件(9,10),其中,侧部件(9,10)相对于主部件(6)倾斜地取向且在沿着延伸的折弯棱边(11,12)处与主部件(6)一件式地连接;和带有可固定在机动车处的支架元件(3),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上壳(2)的保持接板(31)。设置成,在上壳(2)的背对空气导引外壁(5)的内侧(13)处布置有在支架元件(3)的保持接板(31)的方向上伸出的固定接板(14,15),其沿着折弯棱边(11,12)延伸。12)延伸。12)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机动车的后扰流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后扰流器装置(Heckspoilervorrichtung),其带有:上壳,其具有空气导引外壁(Luftleitaussenwand),其中,上壳从流入棱边纵向延伸直至流出棱边并且具有中间的主部件以及两个在宽度延伸中联接到主部件处的侧部件,其中,侧部件相对于主部件倾斜地取向且在纵向延伸的折弯棱边(Knickkante)处与主部件一件式地相连接;且带有可固定在机动车处的支架元件,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上壳的保持接板(Haltelasche)。

技术介绍

[0002]开头所提到的类型的后扰流器装置由现有技术已知。已知的后扰流器装置具有固定在支架件上的上壳,支架件用于保持和加固上壳。支架元件在此例如可固定在机动车处、在机动车的附装件(Anbauteil)处。为了保证上壳在支架元件处的紧固连结,常常将其粘合或旋拧在支架元件处。为了旋拧,部分地设置有为此额外设置的保持区段,其用于容纳螺栓或其他固定元件。为了有利的空气导引,此外已知使上壳成形成使得其在其外轮廓中跟随机动车的车顶线或延长机动车的该车顶线,后扰流器装置应布置在其处。在此,已知的上壳还具有侧部件,其从使车顶延长的主部件或车顶区段出发平行于机动车的侧壁或机动车的车身侧向向下延伸。由此,后扰流器装置在纵向延伸中在俯视图中获得反转的U形。侧部件在此同样用作空气导引元件且改善空气流动特性并且此外将后扰流器有利地支撑在机动车处。通过侧部件相对于主部件倾斜布置,在上壳中产生沿着延伸的折弯棱边,即同样从流入棱边延伸直至流出棱边,尤其在机动车的车顶线的延长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的后扰流器装置,在其中以有利的方式保证在上壳与支架元件之间持久紧固的连接。
[0004]基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后扰流器装置来实现。其具有该优点,即通过上壳和支架元件的连接部位的有利构造保证尤其上壳的有利的可制造性并且改善上壳在支架元件处的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这由此来实现,即在上壳的背对空气导引外壁的内侧处或在上壳的面向支架元件的内侧处布置有在支架元件的保持区段的方向上伸出的固定接板(Befestigungslasche),其沿着折弯棱边延伸。固定接板因此从上壳向支架元件的方向伸出。在此,固定接板沿着折弯棱边延伸,使得固定接板平行于折弯棱边取向。通过固定接板在折弯棱边处的布置和沿着折弯棱边的取向来实现固定接板可与上壳一件式地构造,而不由此在例如喷铸过程中在空气导引外壁处在折弯棱边的从外部可见的区域处产生凹陷部位(Einfallstelle)。
[0005]优选地,固定接板因此与上壳一件式地来构造,其中,上壳优选地作为喷铸件(Spritzgussteil)来制造。由此由于减少的零件数目以及上壳在支架元件处持久牢固的固定保证后扰流器装置总体的简单装配。
[0006]此外优选地设置成,固定接板仅局部地沿着折弯棱边延伸。固定接板因此不沿着整个折弯棱边延伸,而是仅在其区段上、尤其在明显小于折弯棱边的长度、尤其小于一半、特别优选地小于长度的四分之一的区段上延伸。固定接板沿着折弯棱边的长度在此尤其根据通过该连接应承受的预期的负载来选择。由于固定接板不在折弯棱边的整个长度上延伸,保证上壳从喷铸模中简单脱模以及上壳总体节省重量的构造。
[0007]此外优选地设置成,固定接板平行于支架元件的保持接板延伸。在组装状态中,即当上壳置于支架元件上时,固定接板和保持接板彼此平行延伸,由此它们通过例如螺旋连接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持久地相互连接。
[0008]特别优选地,固定接板关联有两个侧向的支撑接板,其垂直于折弯棱边从上壳向支架件的方向延伸,使得固定接板与支撑接板共同构造U形轮廓。由此,固定接板关于其相对于上壳的取向来加固和支撑,从而可传输较高的负载,而固定接板不变形或弯曲。
[0009]特别优选地,固定接板与支撑接板一件式地来构造。由此得到以盆形的固定拱顶(Befestigungsdom)的形式固定接板的牢固构造。此外,由此得到更优选的方式,即固定拱顶与上壳总体一件式地来构造。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改进方案,固定接板和保持接板通过螺旋连接相互连接。由此保证了支架元件和上壳的可靠的持久的且尤其还可松开的连接,其例如提供关于维护可能性的优点。
[0011]此外优选地设置成,在固定接板处布置有旋拧螺纹(Schraubgewinde)并且在保持接板中布置有与旋拧螺纹对准的开口用于容纳固定螺栓的螺纹杆。由此可引导固定螺栓通过开口并且拧入保持接板的旋拧螺纹中,使得固定螺栓的螺栓头置于保持接板的背对固定接板的侧面上并且由此将支架元件和上壳相互张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备选的实施形式,旋拧螺纹构造在保持接板处而开口构造在固定接板处。
[0012]优选地,旋拧螺纹与固定接板一件式地来构造或作为单独的元件固定在固定接板处。在一件式的构造中,旋拧螺纹尤其被切入或成形到固定接板中,使得固定螺栓可直接拧入固定接板中。如果旋拧螺纹构造在保持接板中,相应的适用于该情况。如果旋拧螺纹构造为单独的元件(例如为螺纹套筒、螺纹衬套或螺母),则其有利地固定在固定接板处(例如由固定接板的材料围铸)以保证持久的连接。
[0013]特别优选地,在固定接板处固定有笼式螺母(Kaefigmutter),其因此提供分离构造的旋拧螺纹并且允许旋拧螺纹在固定接板处或类似地在保持接板处的简单装配。
附图说明
[0014]接下来应根据附图来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以透视图示出了有利的后扰流器装置,图2以俯视图示出了后扰流器装置的上壳,图3示出了图2中的上壳的放大的图示,图4示出了图2和图3中的上壳的连接部位的详细视图,图5示出了图4中的连接部位的纵剖图,以及图6示出了图4中的连接部位的横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图1以透视图示出了用于这里未示出的机动车的有利的后扰流器装置1。后扰流器装置1当前具有上壳2和支架元件3,上壳2固定在支架元件3上。在支架元件3中此外可选地集成地布置有用于机动车的尾灯4。
[0016]后扰流器装置1、尤其上壳2在其指向上的自由表面处构造空气导引外壁5,其在按照规定地装配在机动车处时遭受行驶风且受其加载。上壳2在此具有中间的主部件6,其从流入棱边7沿着延伸直至流出棱边8,其中,尾灯4关联于流出棱边8。主部件6此外在从第一侧部件9直至第二侧部件10的宽度上延伸,其中,侧部件9,10相应相对于主部件6倾斜地取向,使得上壳2总体U形地来构造。侧部件9,10与主部件6一件式地来构造,使得在侧部件9,10与主部件6之间的连接区域处相应产生折弯棱边11,12,其相应在上壳2的纵向延伸中延伸,以便例如使机动车的车顶线延续。
[0017]图2示出了在后扰流器装置1的纵向延伸中对上壳2的流出棱边8的俯视图。支架元件3在此未示出,从而还可识别出背对空气导引外壁5的或面向支架元件3的内侧13。在内侧13上,上壳2具有两个固定接板14,15,其接下来应详细来阐述。固定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后扰流器装置(1),其带有:具有空气导引外壁(5)的上壳(2),其中,所述上壳(2)从流入棱边(7)沿着延伸直至流出棱边(8)并且具有中间的主部件(6)以及两个侧部件(9,10),其中,所述侧部件(9,10)相对于所述主部件(6)倾斜地取向且在沿着延伸的折弯棱边(11,12)处与所述主部件(6)一件式地连接;和带有可固定在机动车处的支架元件(3),其具有至少一个保持接板(31)用于所述上壳(2)的固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壳(2)的背对所述空气导引外壁(5)的内侧(13)处布置有在所述支架元件(3)的保持接板(31)的方向上伸出的固定接板(14,15),其沿着所述折弯棱边(11,12)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板(14,15)与所述上壳(2)一件式地来构造。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扰流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板(14,15)仅局部地沿着所述折弯棱边(11,12)延伸。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扰流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板(14,15)平行于所述支架元件(3)的保持接板(21)延伸。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扰流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板(1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