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后扰流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5562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1)的后扰流器组件(5),其带有:后扰流器(6),其能够以下侧装设在机动车(1)的附装元件(11)上并且以背对下侧的上侧形成空气导引元件(9);至少一个侧扰流器(7),其可装设在附装元件(11)上;以及旋拧装置(23),其用于将侧扰流器(7)固定在附装元件(11)处,其中,侧扰流器(7)与后扰流器(6)可松开地连接。设置成,后扰流器(6)具有与其下侧相关联的保持边缘(12),并且侧扰流器(7)具有用于保持边缘(12)的保持区段(24),其中,后扰流器(6)的保持边缘(12)可借助于旋拧装置(23)在保持区段(24)与附装元件(11)之间张紧。在保持区段(24)与附装元件(11)之间张紧。在保持区段(24)与附装元件(11)之间张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机动车的后扰流器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后扰流器组件(Heckspoileranordnung),其带有:后扰流器,其可利用下侧装设在机动车的附装元件(Anbauelement)上并且利用背对下侧的上侧形成空气导引元件;至少一个侧扰流器,其可装设在附装元件上;以及旋拧装置,其用于将侧扰流器固定在附装元件处,其中,侧扰流器与后扰流器可松开地连接。

技术介绍

[0002]开头所提到的类型的机动车的后扰流器组件已由现有技术已知。为了保证在机动车的车轮与处于其之下的车道之间的最佳的静摩擦(Haftreibung),已知使机动车设有扰流器或空气导引元件,其通过行驶风将机动车压到车道上。尤其地,后扰流器被用于提高在后轮轴处的挤压力以防止在以较高速度转弯行驶中尾部的无意折断(Ausbrechen)。对于带有倾斜

或陡峭尾部形状的机动车,后扰流器常常被布置在后盖的、尤其后窗的上端处。后窗或后盖在此常常还用作附装元件,后扰流器组件可布置在其上。相应的后扰流器组件例如由公开文件EP 2 436 580 A2已知。在此,后扰流器旋拧到附装件处并且在两侧相应具有侧扰流器,其同样通过螺栓连接与后扰流器以及与附装件相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的改善的后扰流器组件,其尤其简化装配且减小制造成本,而在此不损害后扰流器组件的稳定性。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后扰流器组件来实现。其具有该优点,即后扰流器组件能够以更少手动操作(Handgriff)或以更少的装配步骤装配,并且通过后扰流器和侧扰流器的有利的接合来保证后扰流器组件在机动车处较高的牢固性或稳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这由此来实现,即后扰流器具有与其下侧相关联的保持边缘,并且侧扰流器具有用于保持边缘的保持区段(Halteabschnitt),其中,后扰流器的保持边缘可借助于旋拧装置在保持区段与附装元件之间张紧。后扰流器的保持边缘因此可夹持在保持区段与附装元件之间。后扰流器的下侧是后扰流器的在按照规定使用时与附装元件相关联且尤其处于其上的侧面。通过旋拧装置(借助于其可将侧扰流器固定在附装元件处)产生作用到后扰流器的保持边缘上的张紧力,使得通过侧扰流器的保持区段借助于旋拧装置将后扰流器可靠地固定在附装元件处。由于后扰流器通过侧扰流器有利地夹持在附装元件处保证简单的装配,因为产生更少的需要旋拧或粘合的连接部位以使后扰流器组件牢固地构造。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改进方案,后扰流器具有上壳和下壳。后扰流器的上壳和下壳尤其构造后扰流器的外轮廓并且在其之间可选地形成空腔或间隙(Zwischenraum),在其中还可布置加固元件。优选地,下壳至少大致构造后扰流器的下侧,后扰流器以其安放在附装件处,而通过使上壳至少大致形成后扰流器的在机动车的行驶期间与行驶风对抗的部分,上壳优选地至少大致形成空气导引元件。在此优选地设置成,上壳具有与后扰流器的下侧相关联的保持边缘。对此,上壳优选地在结构上设计成使得其在装配状态中伸到后扰流
器的下侧处,由此上壳至少逐段地一起形成后扰流器的下侧并且尤其与保持边缘一件式地来构造。尤其地,保持边缘在此即是上壳的一起形成下侧的区段。本专利技术的该优选的改进方案具有该优点,即后扰流器的上壳通过侧扰流器来固定,由此无需上壳与后扰流器的其它元件、尤其可选地存在的下壳的另外的连接。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减少在后扰流器内、尤其在上壳和下壳之间的连接耗费。可选地,然而在后扰流器的元件之间设置有附加的连接、例如粘合连接或旋拧连接以进一步提升后扰流器的稳定性。保持区段的夹持在此尤其构造混合固定(Hybridsicherung),借助于其尤其可减小所提到的粘合连接的可靠级别(Sicherheitklasse)。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改进方案,保持边缘具有至少一个与保持区段相关联的突起并且保持区段具有对应于该突起构造的凹部。如果在装配时将突起引入凹部中,由此在侧扰流器与后扰流器之间获得形状配合的连接。由此,不仅通过可借助于旋拧装置获得的静摩擦而且形状配合地通过置入凹部中的突起尤其保证后扰流器相对于侧扰流器的侧向移动。可选地,保持区段和保持边缘具有接合到彼此中的多对突起和凹部。备选地或附加地,该或另一突起构造在保持区段处而该或另一凹部构造在保持边缘处。
[0007]特别优选地,相应的凹部槽形地来构造,使得其在保持区段上沿着延伸。尤其地,槽形的凹部边缘敞开地构造在至少一个端部处,使得接合到凹部中的突起可侧向地推入槽形的凹部中而不必仅垂直于延伸方向插入槽形的凹部中。突起在此优选地总体对应于槽形的凹部接片形地来构造或优选地具有与接片形(Stegform)不同的形状,例如锥形的备选地球形的或凸状的突起。特别优选地,然而突起接片形地来构造,使得通过接合到槽形的凹部中的接片形的突起还获得侧扰流器相对于后扰流器的有利的取向。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的改进方案,侧扰流器在纵剖面中U形地构造有两个彼此相对而置的边腿,其中,边腿中的第一边腿用于支承在附装元件上且具有保持区段而边腿中的第二边腿形成空气导引元件。因此,一边腿用于将后扰流器组件固定在附装件处而另一边腿用于空气流动导引,由此两个边腿能够以有利的方式最佳地适配于其相应的目的。
[0009]特别优选地,第一边腿具有开口,旋拧装置的固定螺栓尤其能够以螺栓杆(Schraubenschaft)引导通过该开口。由此,侧扰流器可通过第一边腿直接旋拧在附装元件处。由此还得到通过构造在第一边腿处的保持区段将力有利地导入到后扰流器的保持边缘上。
[0010]优选地,在开口处或在开口中固定有与固定螺栓共同作用的螺母。由此尤其实现该优点,即固定螺栓的螺栓头在附装件的背对侧扰流器的侧面处贴靠在附装件处,由此使装配容易,因为螺栓头在附装件的背侧上可比在尤其U形构造的侧扰流器中更容易地接近。此外,由此得到另外的优点,即至少上壳和/或侧扰流器在装配时至少基本无限制地尤其通过从附装件伸出的螺纹销(Gewindebolzen)或夹子在附装件的表面上可移动,由此显著地简化其最佳的可定位性。
[0011]此外优选地设置成,侧扰流器与旋拧装置相间隔地具有用于固定在附装件处的粘合部(Verklebung)。通过与旋拧装置相间隔地粘合,保证侧扰流器在附装元件处的附加固定。尤其地,粘合部用于在旋拧装置被松开的情况中可将侧扰流器在与粘合部相间隔的端部处这样远地从附装件抬起,使得可松开后扰流器的夹紧且将后扰流器从附装件和侧扰流器移除,而侧扰流器不完全从附装件移开。由此得到后扰流器的简单拆卸,以便例如维护或
更换集成在后扰流器中的发光装置。
[0012]优选地,后扰流器组件具有尤其构造为该机动车或一机动车的后盖的附装件,其中,后扰流器的保持边缘通过旋拧装置张紧地保持在侧扰流器的保持区段与附装元件之间。由此得到已提到的优点。
[0013]特别优选地,后扰流器组件具有另外的侧扰流器,其相对于上面已说明的侧扰流器镜像翻转地来构造。另外的侧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动车(1)的后扰流器组件(5),其带有:后扰流器(6),其能够以下侧装设在所述机动车(1)的附装元件(11)上并且以背对所述下侧的上侧形成空气导引元件(9),至少一个侧扰流器(7),其能够装设在所述附装元件(11)上,以及旋拧装置(23),其用于将所述侧扰流器(7)固定在所述附装元件(11)处,其中,所述侧扰流器(7)与所述后扰流器(6)可松开地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器(6)具有与其下侧相关联的保持边缘(12),并且所述侧扰流器(7)具有用于所述保持边缘(12)的保持区段(24),其中,所述后扰流器(6)的保持边缘(12)借助于所述旋拧装置(23)在所述保持区段(24)与所述附装元件(11)之间能够张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器(6)具有上壳(8)和下壳,其中,所述上壳(8)具有所述保持边缘(1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扰流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边缘(12)具有至少一个与所述保持区段(24)相关联的突起(13)或凹部(14)并且所述保持区段(24)具有对应于所述突起(13)或凹部(14)构造的凹部(25)或突起(26)。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扰流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相应的所述凹部(14,25)槽形地并且/或者相应的所述突起(13,26)接片形地来构造。5.根据前述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汽车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