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3960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23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包括动力源以及分别与动力源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前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后驱动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前驱动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后驱动轮,所述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的左行驶操纵机构和右行驶操纵机构,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信号连接。该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装载机转弯半径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
本技术属于驱动转向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装载机的传统系统以发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转向油泵驱动转向器,转向器通过转向油缸改变转向车架角度,以实现转向功能;通过工作油泵驱动工作装置(铲斗)的执行油缸完成各种动作;通过液力变矩器驱动AMT变速箱、AMT变速箱将动力传递至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前驱动桥最终驱动左右前轮,后驱动桥最终驱动左右后轮,实现行驶功能;AMT变速箱带有一套换档系统,可实现行驶速度变化控制。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在于:受限于转向油缸的行程和转向车架的结构空间,转弯半径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该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装载机转弯半径大的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包括动力源以及分别与动力源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前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后驱动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前驱动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后驱动轮,所述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的左行驶操纵机构和右行驶操纵机构,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信号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连接至所述左前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连接至所述左后驱动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连接至所述右前驱动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连接至所述右后驱动轮。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左前驱马达,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左后驱马达,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右前驱马达,所述第四驱动装置为右后驱马达。优选地,所述动力源通过行走泵分别连接至所述左前驱马达、左后驱马达、右前驱马达和右后驱马达。优选地,所述动力源为发动机或电池或直流电机。优选地,所述动力源还连接至装载机的工作泵。优选地,所述动力源为电池,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直流电机、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直流电机,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第三直流电机,所述第四驱动装置为第四直流电机。优选地,所述电池还通过第五直流电机连接至装载机的工作泵。优选地,所述左行驶操纵机构和右行驶操纵机构分别为操纵手柄。优选地,所述左行驶操纵机构和右行驶操纵机构分别为操纵踏板。(三)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的有益效果包括:相比较传统装载机,本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取消了由转向泵、转向器和转向油缸组成的转向系统,通过左前驱动轮、左后驱动轮、右前驱动轮、右后驱动轮各自回转方向和速度差异实现转向。第一种方案中,随着增大左右马达的速差大小和转动方向的差异,可实现极小半径转弯甚至原地转弯。四个独立的行走马达,可以实现无级变速,取代了传统装载机的液力变矩器、换档变速箱和换档系统,简化了结构,提高了系统效率。第二种方案中,直流电机可无级变速,可正反转,即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直流电机速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左右轮行驶的操纵手柄/踏板以电信号方式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再发出电信号控制直流电机,进而控制左右驱动轮的速度和方向。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的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的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1-动力源、2-左前驱动轮、3-左后驱动轮、4-右前驱动轮、5-右后驱动轮、6-控制器、7-左行驶操纵机构、8-右行驶操纵机构、9-轮边减速器、10-左前驱马达、11-左后驱马达、12-右前驱马达、13-右后驱马达、14-行走泵、15-工作泵、16-第一直流电机、17-第二直流电机、18-第三直流电机、19-第四直流电机、20-第五直流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2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传动连接”,即通过带传动、齿轮传动或链轮传动等各种合适的方式进行动力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包括动力源1以及分别与动力源1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前驱动轮2,第二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后驱动轮3,第三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前驱动轮4,第四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后驱动轮5,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还包括控制器6以及分别与控制器6信号连接的左行驶操纵机构7和右行驶操纵机构8,控制器6还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信号连接,左行驶操纵机构7用于控制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进而控制左前驱动轮2和左后驱动轮3,右行驶操纵机构8用于控制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进而控制右前驱动轮4和右后驱动轮5。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9连接至左前驱动轮2,第二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9连接至左后驱动轮3,第三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9连接至右前驱动轮4,第四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9连接至右后驱动轮5。根据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为左前驱马达10,第二驱动装置为左后驱马达11,第三驱动装置为右前驱马达12,第四驱动装置为右后驱马达13。动力源1通过行走泵14分别连接至左前驱马达10、左后驱马达11、右前驱马达12和右后驱马达13。动力源1为发动机或电池或直流电机。动力源1还连接至装载机的工作泵15,工作泵15驱动工作装置(例如铲斗)的执行油缸完成各种动作。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液压泵组的行走泵14,并联前左、后走、前右和后右四个行走马达,四个行走马达分别通过各自的轮边减速器9独立驱动四个驱动轮。行走马达均为电比例变量马达,通过控制器6控制马达回转速度大小和方向;左行驶操纵机构7和右行驶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源以及分别与动力源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前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后驱动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前驱动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后驱动轮,所述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的左行驶操纵机构和右行驶操纵机构,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信号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源以及分别与动力源连接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前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左后驱动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前驱动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连接至装载机的右后驱动轮,所述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以及分别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的左行驶操纵机构和右行驶操纵机构,所述控制器还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连接至所述左前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连接至所述左后驱动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连接至所述右前驱动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通过轮边减速器连接至所述右后驱动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装载机的驱动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左前驱马达,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左后驱马达,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右前驱马达,所述第四驱动装置为右后驱马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小鹭赵雪峰庞浩刘荣光赵建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峰天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