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驱动机构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93822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门驱动机构以及车辆,所述车门驱动机构包括: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组件包括车门安装座、连接件和车身安装座,所述车门安装座适于安装于车门,所述车身安装座适于安装于车身,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与所述车身安装座相连,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门安装座可转动地相连,所述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铰链组件的下方,且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车门绕所述第一轴线朝背离或靠近所述车身的方向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门驱动机构,结构简单,零部件开发数量和所需装配工具较少,使得车门沿上下方向自动的开闭更加方便,且车门分装与其他零件装配可同步进行,使得车门的安装效率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驱动机构以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门驱动机构以及具有该车门驱动机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普通车门通常通过上下两个铰链安装于车辆上,进而车门需通过上下两个铰链的转动完成车门左右开启动作,这样,车辆的开启结构复杂且安装较为困难。此外,车门朝向左右方向开启,车辆在停靠时左右两侧需要预留较大的空间,增加了车辆停靠难度。因此,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门驱动机构,所述车门驱动机构结构更加简单,驱动车门的开闭更加方便。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包括: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组件包括车门安装座、连接件和车身安装座,所述车门安装座适于安装于车门,所述车身安装座适于安装于车身,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与所述车身安装座相连,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车门安装座可转动地相连,所述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铰链组件的下方,且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车门绕所述第一轴线朝背离或靠近所述车身的方向转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驱动件沿上下方向驱动铰链组件,以使车门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车门沿上下方向自动的开闭更加方便,此外,本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结构简单,零部件开发数量和所需装配工具较少,且车门分装与其他零件装配可同步进行,使得车门的安装效率更高。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件包括气动撑杆,所述气动撑杆的上端与所述车门铰接相连,所述气动撑杆的下端与所述车身铰接相连。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件第一安装座和驱动件第二安装座,所述驱动件第一安装座安装于所述车门,所述驱动件第二安装座安装于所述车身,所述气动撑杆的上端与所述驱动件第一安装座、所述气动撑杆的下端与所述驱动件第二安装座均通过球铰相连。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所述驱动件的上端与所述车门安装座铰接相连,所述驱动件的下端与所述车身铰接相连。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所述车门安装座整体构造为呈三角形,且所述车门安装座通过三个螺纹紧固件与所述车门固定相连。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所述车门安装座整体构造为呈三角形,且所述车门安装座的第一拐角处与所述车门相连,所述车门安装座的第二拐角处与所述连接件的第二端可转动地相连,所述车门安装座的第三拐角处与所述驱动件的上端铰接相连。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所述车身安装座包括两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车身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还包括销轴,所述销轴贯穿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每个所述安装板均设有枢转孔,且两个所述安装板的枢转孔沿所述第一方向正对设置,所述销轴的两端分别支撑于两个所述安装板的枢转孔。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所述第一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如上述任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车门驱动机构。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车门驱动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的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的工作示意图。附图标记:驱动机构100,铰链组件10,车门安装座11,连接件12,车身安装座13,安装板131,驱动件20,驱动件第一安装座21,驱动件第二安装座22,车身1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10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100,包括:铰链组件10和驱动件20。如图1和图2所示,铰链组件10包括车门安装座11、连接件12和车身安装座13。如图1所示,车门安装座11适于安装于车门,以使铰链组件10与车门连接,车身安装座13适于安装于车身101,以使铰链组件10与车身101连接,即铰链组件10的一端通过车身安装座13与车身101连接,铰链组件10的另一端通过车门安装座11与车门连接,换言之,车门通过铰链组件10与车身101连接。如图2所示,连接件12的第一端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与车身安装座13相连,连接件12的第二端与车门安装座11可转动地相连,这样,车门安装座11通过连接件12绕第一轴线朝背离或靠近车身安装座13的方向转动,同时车门安装座11带动车门相对于车身101绕第一轴线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换言之,第一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这样,连接件12的第一端绕前后方向可转动地与车身安装座13相连,以使连接件12朝上下方向转动,进而使得车门安装座11朝上下方向运动,从而使得车门朝上下方向运动。由此,本申请中通过铰接组件即可实现车门与车身101地连接和安装,简化了车门与车身101之间的连接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车门与车身101通过上下两组铰链连接,安装成本更低,安装结构更简单,利于实现快速安装。如图1所示,驱动件20位于铰链组件10的下方,且驱动件20用于驱动车门绕第一轴线朝背离或靠近车身101的方向转动,即驱动件20驱动车门沿上下方向朝背离或靠近车身101的方向转动。如图3所示,驱动件20沿上下方向驱动铰链组件10,使得铰链组件10停留在多个不同位置处,从而使得车门沿上下方向转动,这样,通过本申请中的车门驱动机构100驱动车门沿上下方向开启,且在车门开启的过程中不会过多的占用车辆左右两侧的空间,使得车门的开启和关闭更加方便,同时车门沿上下方向的开启或关闭更加节省开启空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左右方向开启的车门,空间占用更小,从而使得车辆的停放更加方便。此外,车门通过驱动件20自动开启,而不需用户手动开启,使用更加方便,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驱动机构100,驱动件20沿上下方向驱动铰链组件10,以使车门沿上下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驱动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n铰链组件(10),所述铰链组件(10)包括车门安装座(11)、连接件(12)和车身安装座(13),所述车门安装座(11)适于安装于车门,所述车身安装座(13)适于安装于车身(101),所述连接件(12)的第一端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与所述车身安装座(13)相连,所述连接件(12)的第二端与所述车门安装座(11)可转动地相连,所述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n驱动件(20),所述驱动件(20)位于所述铰链组件(10)的下方,且所述驱动件(20)用于驱动所述车门绕所述第一轴线朝背离或靠近所述车身(101)的方向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驱动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铰链组件(10),所述铰链组件(10)包括车门安装座(11)、连接件(12)和车身安装座(13),所述车门安装座(11)适于安装于车门,所述车身安装座(13)适于安装于车身(101),所述连接件(12)的第一端绕第一轴线可转动地与所述车身安装座(13)相连,所述连接件(12)的第二端与所述车门安装座(11)可转动地相连,所述第一轴线沿第一方向延伸;
驱动件(20),所述驱动件(20)位于所述铰链组件(10)的下方,且所述驱动件(20)用于驱动所述车门绕所述第一轴线朝背离或靠近所述车身(101)的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驱动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0)包括气动撑杆,所述气动撑杆的上端与所述车门铰接相连,所述气动撑杆的下端与所述车身(101)铰接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驱动机构(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件第一安装座(21)和驱动件第二安装座(22),所述驱动件第一安装座(21)安装于所述车门,所述驱动件第二安装座(22)安装于所述车身(101),所述气动撑杆的上端与所述驱动件第一安装座(21)、所述气动撑杆的下端与所述驱动件第二安装座(22)均通过球铰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驱动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20)的上端与所述车门安装座(11)铰接相连,所述驱动件(20)的下端与所述车身(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忠涛李鹏柴少卿周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