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1368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0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车,涉及无人驾驶技术领域。该无人车包括车体本体、车顶雷达、车头雷达和车尾雷达。车顶雷达安装于车体本体的车顶,车头雷达安装于车体本体的车头中部,车尾雷达安装于车体本体的车尾中部。该无人车的车头雷达能够对车体本体前方进行扫描,车尾雷达能够对车尾部进行扫描,扫描盲区较小,在进行自动驾驶时的安全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车
本申请涉及无人驾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人车。
技术介绍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无人车,车体附近具有较大的扫描盲区,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车,其旨在改善相关技术中无人车的车体附近具有较大的扫描盲区,安全性较差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车,该无人车包括车体本体、车顶雷达、车头雷达和车尾雷达。车顶雷达安装于车体本体的车顶,车头雷达安装于车体本体的车头中部,车尾雷达安装于车体本体的车尾中部。该无人车的车头雷达能够对车体本体前方进行扫描,车尾雷达能够对车尾部进行扫描,扫描盲区较小,在进行自动驾驶时的安全性较高。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车头雷达朝下倾斜,并且与水平面呈30~40°倾角,车头雷达的视场角的一边与车头贴合,车尾雷达朝下倾斜,并且与水平面呈30~40°倾角,车尾雷达的视场角的一边与车尾贴合。将车头雷达倾斜设置,使车头雷达向下能够扫描到与车头贴合的位置,将车尾雷达倾斜设置,使得车尾雷达的视场角的一边能够与车尾贴合,缩小了车体附近的扫描盲区,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车顶雷达与车头雷达的视场角部分重叠,车顶雷达与车尾雷达的视场角部分重叠。通过使车顶雷达与车头雷达的视场角部分重叠、车顶雷达与车尾雷达的视场角部分重叠,减小扫描死角,增加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无人车包括第一雷达,第一雷达安装于车体本体的车尾,且靠近车体本体的第一侧。第一雷达朝向车体本体的前进方向。第一雷达靠近第一侧,并且朝向车头布置,使得第一雷达能够扫描到车体本体的第一侧,减小车体本体的第一侧的扫描盲区。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第一雷达朝向车体本体的第一侧倾斜,第一雷达与车体本体的前进方向之间呈30~40°夹角。第一雷达朝下倾斜,并且与水平面呈30~40°倾角。通过使第一雷达朝向第一侧倾斜的同时朝下倾斜,便于对车体本体的第一侧进行扫描,减小扫描盲区。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无人车包括第二雷达,第二雷达安装于车体本体的车尾,且靠近车体本体的第二侧,第二雷达朝向车体本体的前进方向。第二雷达靠近第二侧,并且朝向车头布置,使得第二雷达能够扫描到车体本体的第二侧,减小车体本体的第二侧的扫描盲区。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第一雷达与第二雷达对称布置。通过使第一雷达和第二雷达对称布置,分别对第一侧和第二侧进行扫描,减小扫描盲区,提升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第一雷达的视场角与车头雷达的视场角部分重叠,第二雷达的视场角与车头雷达的视场角部分重叠。通过使第一雷达和第二雷达的视场角分别与车头雷达的视场角部分重叠,减小扫描盲区,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第一雷达的视场角的一边与车体本体的第一侧贴合,第二雷达的视场角的一边与车体本体的第二侧贴合。第一雷达扫描的范围覆盖至车体本体的第一侧表面,扫描盲区较小,较为安全。第二雷达扫描的范围覆盖至车体本体的第二侧表面,扫描盲区较小,较为安全。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车头雷达、车尾雷达、第一雷达和第二雷达均为固态雷达。固态雷达不需要旋转部件,可以大大缩小结构和尺寸,降低成本,并且固定雷达可以通过软件调节进行标定,标定难度较低。另外,固态雷达扫描速度快,选择固态雷达进行扫描,安全性也相应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车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车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车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无人车;100-车体本体;110-车头;120-车尾;130-第一侧;140-车顶;150-第二侧;200-车顶雷达;300-车头雷达;400-第一雷达;500-车尾雷达;600-第二雷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请参照图1,配合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车10,该无人车10包括车体本体100、车顶雷达200和车头雷达300。车顶雷达200安装于车体本体100的车顶140。车头雷达300安装于车体本体100的车头110的中部,车头雷达300朝下倾斜,并且与水平面呈30~40°倾角。车头雷达300的视场角的一边与车顶140所在平面平齐,车头雷达300的视场角的另一边与车头110贴合。该无人车10的车头雷达300向下能够扫描到与车头110贴合的位置,向上能够扫描到与车顶140水平的位置,扫描盲区较小,在进行自动驾驶时的安全性较高。在本实施例中,车头雷达300安装于车体本体100的车头110的中部,车头雷达300朝下倾斜,并且与水平面呈35.2°倾角。在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中,车头雷达300安装于车体本体10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车(10)包括车体本体(100)、车顶雷达(200)、车头雷达(300)和车尾雷达(500),所述车顶雷达(200)安装于所述车体本体(100)的车顶(140),所述车头雷达(300)安装于所述车体本体(100)的车头(110)中部,所述车尾雷达(500)安装于所述车体本体(100)的车尾(120)中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车(10)包括车体本体(100)、车顶雷达(200)、车头雷达(300)和车尾雷达(500),所述车顶雷达(200)安装于所述车体本体(100)的车顶(140),所述车头雷达(300)安装于所述车体本体(100)的车头(110)中部,所述车尾雷达(500)安装于所述车体本体(100)的车尾(120)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雷达(300)朝下倾斜,并且与水平面呈30~40°倾角,所述车头雷达(300)的视场角的一边与车头(110)贴合,所述车尾雷达(500)朝下倾斜,并且与水平面呈30~40°倾角,所述车尾雷达(500)的视场角的一边与车尾(120)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雷达(200)与所述车头雷达(300)的视场角部分重叠,车顶雷达(200)与所述车尾雷达(500)的视场角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车(10)包括第一雷达(400),所述第一雷达(400)安装于所述车体本体(100)的车尾(120),且靠近所述车体本体(100)的第一侧(130),所述第一雷达(400)朝向所述车体本体(100)的前进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无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雷达(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凯刘广忠卞清秋
申请(专利权)人:新石器慧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