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1563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PCB电路板,所述第一壳体盖设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上方,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设有PCB电路板,且PCB电路板上设有盒体,所述盒体顶部的一端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侧设有腔体,所述腔体的内部设有半圆柱体,且腔体内部的一侧设有红外光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阑珊和连接布透气,使得二氧化碳进入腔体内,通过红外光源发射红外线,经过腔体和半圆柱体的反射到达光功率计探头处,光功率计探头测算红外线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光功率计探头测的结果不同,综上,通过分析车内二氧化碳浓度来分析车内是否有生命体存在,这种方法具有长期性和实时监控性,避免不安全因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造车技术突飞猛进,汽车座舱的气密性越来越好,但这也使得在汽车座舱密闭的情况下无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流;当汽车座舱内被遗留孩子、宠物等,车主第一时间无法得知车内遗留情况,易对孩子、宠物等的生命带来不安全因素,鉴于当前汽车行业生物监测领域的不足,乘客迫切需要一种可以监测汽车座舱内生命体的装置,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该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通过阑珊和连接布透气,使得二氧化碳进入腔体内,通过红外光源发射红外线,经过腔体和半圆柱体的反射到达光功率计探头处,光功率计探头测算红外线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光功率计探头测的结果不同,测出的结果通过PCB电路板计算处理并发送到车内控制器,车内控制器远程通知用户的手机APP,综上,通过分析车内二氧化碳浓度来分析车内是否有生命体存在,相较之传统化学方法检测二氧化碳浓度,这种方法具有长期性和实时监控性,避免不安全因素。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PCB电路板,所述第一壳体盖设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上方,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设有PCB电路板,且PCB电路板上设有盒体,所述盒体顶部的一端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侧设有腔体,所述腔体的内部设有半圆柱体,且腔体内部的一侧设有红外光源,所述腔体内部的一端设有光功率计探头,所述红外光源和光功率计探头均通过电路与所述PCB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红外光源和光功率计探头在腔体内呈90°设置,所述安装槽上设有连接布。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PCB电路板下部的一端设有线束插接头,所述第二壳体底部的一端设有通孔,所述线束插接头延伸出所述通孔,所述线束插接头与车内控制器电路连接。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设有阑珊,且阑珊等距设有多组,所述阑珊用于透气。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两侧的下方均设有安装块,且安装块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壳体通过安装孔配合螺栓固定在车内。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两侧的两端均设有卡块,所述第二壳体两侧的两端均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上设有卡槽,且卡槽与所述卡块相适配。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布为透气遮光布,且连接布用于二氧化碳通过进入所述腔体内。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腔体的内壁和半圆柱体的外侧均为反光膜,所述红外光源发射红外线通过反光膜的反射到达光功率计探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光功率计探头用于测算红外线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光功率计探头测的结果不同,测出的结果通过所述PCB电路板进行计算和相对应的策略并将执行结果从所述线束插接头发送到车内控制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阑珊和连接布透气,使得二氧化碳进入腔体内,通过红外光源发射红外线,经过腔体和半圆柱体的反射到达光功率计探头处,光功率计探头测算红外线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光功率计探头测的结果不同,测出的结果通过PCB电路板计算处理并发送到车内控制器,车内控制器远程通知用户的手机APP,综上,通过分析车内二氧化碳浓度来分析车内是否有生命体存在,相较之传统化学方法检测二氧化碳浓度,这种方法具有长期性和实时监控性,避免不安全因素,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腔体内折射红外线,相对于红外光源直射大大缩短了设备体积大小,节约了大量空间,小型化,便于安装在车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拆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盒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PCB电路板;4、盒体;5、安装槽;6、腔体;7、半圆柱体;8、红外光源;9、光功率计探头;10、连接布;11、线束插接头;12、通孔;13、阑珊;14、安装块;15、卡块;16、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根据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PCB电路板3,所述第一壳体1盖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的上方,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部设有PCB电路板3,且PCB电路板3上设有盒体4,所述盒体4顶部的一端设有安装槽5,且安装槽5的内侧设有腔体6,所述腔体6的内部设有半圆柱体7,且腔体6内部的一侧设有红外光源8,所述腔体6内部的一端设有光功率计探头9,所述红外光源8和光功率计探头9均通过电路与所述PCB电路板3电性连接,所述红外光源8和光功率计探头9在腔体6内呈90°设置,所述安装槽5上设有连接布10。使用时,通过阑珊13和连接布10透气,使得二氧化碳进入腔体6内,通过红外光源8发射红外线,经过腔体6和半圆柱体7的反射到达光功率计探头9处,光功率计探头9测算红外线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光功率计探头9测的结果不同,测出的结果通过PCB电路板3计算处理并发送到车内控制器,车内控制器远程通知用户的手机APP。所述PCB电路板3下部的一端设有线束插接头11,所述第二壳体2底部的一端设有通孔12,所述线束插接头11延伸出所述通孔12,所述线束插接头11与车内控制器电路连接。光功率计探头9测算红外线强度,测出的结果通过PCB电路板3计算处理并通过线束插接头11发送到车内控制器。所述第一壳体1的顶部设有阑珊13,且阑珊13等距设有多组,所述阑珊13用于透气。所述第一壳体1两侧的下方均设有安装块14,且安装块14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一壳体1通过安装孔配合螺栓固定在车内。所述第一壳体1两侧的两端均设有卡块15,所述第二壳体2两侧的两端均设有卡扣16,所述卡扣16上设有卡槽,且卡槽与所述卡块15相适配。便于锁紧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所述连接布10为透气遮光布,且连接布10用于二氧化碳通过进入所述腔体6内。所述腔体6的内壁和半圆柱体7的外侧均为反光膜,所述红外光源8发射红外线通过反光膜的反射到达光功率计探头9。所述光功率计探头9用于测算红外线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光功率计探头9测的结果不同,测出的结果通过所述PCB电路板3进行计算和相对应的策略并将执行结果从所述线束插接头11发送到车内控制器。该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通过阑珊13和连接布10透气,使得二氧化碳进入腔体6内,通过红外光源8发射红外线,经过腔体6和半圆柱体7的反射到达光功率计探头9处,光功率计探头9测算红外线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不同,光功率计探头9测的结果不同,测出的结果通过PCB电路板3计算处理并发送到车内控制器,车内控制器远程通知用户的手机APP,综上,通过分析车内二氧化碳浓度来分析车内是否有生命体存在,相较之传统化学方法检测二氧化碳浓度,这种方法具有长期性和实时监控性,避免不安全因素,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腔体6内折射红外线,相对于红外光源直射大大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PCB电路板(3),所述第一壳体(1)盖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的上方,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部设有PCB电路板(3),且PCB电路板(3)上设有盒体(4),所述盒体(4)顶部的一端设有安装槽(5),且安装槽(5)的内侧设有腔体(6),所述腔体(6)的内部设有半圆柱体(7),且腔体(6)内部的一侧设有红外光源(8),所述腔体(6)内部的一端设有光功率计探头(9),所述红外光源(8)和光功率计探头(9)均通过电路与所述PCB电路板(3)电性连接,所述红外光源(8)和光功率计探头(9)在腔体(6)内呈90°设置,所述安装槽(5)上设有连接布(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PCB电路板(3),所述第一壳体(1)盖设在所述第二壳体(2)的上方,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部设有PCB电路板(3),且PCB电路板(3)上设有盒体(4),所述盒体(4)顶部的一端设有安装槽(5),且安装槽(5)的内侧设有腔体(6),所述腔体(6)的内部设有半圆柱体(7),且腔体(6)内部的一侧设有红外光源(8),所述腔体(6)内部的一端设有光功率计探头(9),所述红外光源(8)和光功率计探头(9)均通过电路与所述PCB电路板(3)电性连接,所述红外光源(8)和光功率计探头(9)在腔体(6)内呈90°设置,所述安装槽(5)上设有连接布(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CB电路板(3)下部的一端设有线束插接头(11),所述第二壳体(2)底部的一端设有通孔(12),所述线束插接头(11)延伸出所述通孔(12),所述线束插接头(11)与车内控制器电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舱内生物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顶部设有阑珊(13),且阑珊(13)等距设有多组,所述阑珊(13)用于透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志刚岑思阳张海波宋邦亚刘伟刘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