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793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使得两个动力源和变速器的连接方便可靠,确保动力输出不会中断,且输出的动力挡位增多,满足车用需求。其包括同轴布置的双输入轴、动力输出轴,所述双输入轴包括第二空心输入轴以及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空心内腔、同轴布置,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出端固套有第二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后置、并顺次套装有耦合同步器、输出A挡齿,输出A挡齿即为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和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之间间隔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
本技术涉及变速箱动力结构的
,具体为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变速箱结构的输出端均为1至N挡的挡位输出,然后根据动力性能,再进行动力控制,且其一般为单个输入端、单个输出端的结构,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现在逐渐产生了双变速箱的布置形式,然后再将双动力耦合后输出的结构,或者在单个变速箱的输入端通过复杂的耦合机构将动力耦合后再接入单变速箱内,其结构复杂,且动力源和变速箱的连接复杂,无法保证动力输出不会中断,伴随着动力输出需求的增多,现有的仅有1至N挡的挡位输出的变速箱不能满足车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使得两个动力源和变速器的连接方便可靠,确保动力输出不会中断,且输出的动力挡位增多,满足车用需求。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同轴布置的双输入轴、动力输出轴,所述双输入轴包括第二空心输入轴以及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空心内腔、同轴布置,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出端固套有第二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后置、并顺次套装有耦合同步器、输出A挡齿,输出A挡齿即为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和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之间间隔设置,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的远离所述输出A挡齿的一侧布置有输出B挡齿,所述输出B挡齿套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对应位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还对应套装有若干组挡位输出结构,每组挡位输出结构均包括有两个挡位输出齿轮以及对应的同步器结构,每组挡位输出结构通过同步器结构选择对应的挡位输出齿轮输出对应挡位的动力,所述字母A、B为1至N的不同自然数;其还包括有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对应于第二传动齿轮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还套装有第一空心中间轴,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对应于所述输出A挡齿的位置套设有第一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的轴向对应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对应挡位输出齿轮的位置处分别固套有对应的中传齿,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处于第一空心中间轴的其余轴向区域对应于挡位输出齿轮的位置处分别套设有对应的中传齿,所述动力输出轴的靠近末端的位置固套有输出H挡齿,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末端同轴布置有副箱输出轴,所述副箱输出轴上靠近所述输出H挡齿的位置顺次布置有H/L挡同步器、输出L挡齿,所述输出L挡齿通过啮合套套装于所述副箱输出轴,所述副箱输出轴的一侧还布置有平行的副箱中间轴,所述副箱中间轴的对应于所述输出H挡齿、输出L挡齿的位置分别套装有对应的中H齿、中L齿。其进一步特在于:每个挡位输出齿轮均独立布置于动力输出轴上,输出倒挡齿啮合有中间转向齿轮,对应的中倒齿啮合中间转向齿轮后啮合连接输出倒挡齿;输出倒挡齿和输出一挡齿集成于同一个输出一倒挡齿时,在输出一倒挡齿的对应的第一空心中间轴或第二中间轴的外侧还设置有倒挡轴,倒挡轴上设置有倒挡齿、惰轮齿,倒挡齿、惰轮齿间布置有倒挡同步器,所述倒挡齿固套于所述倒挡轴,所述惰轮齿通过连接套套装于所述倒挡轴、并啮合连接中一齿,中一齿啮合连接输出一倒挡齿;套装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上的所有挡位输出齿轮均通过连接套套装于所述动力输出轴;优选地,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后置、并顺次套装有耦合同步器、输出四挡齿,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和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之间间隔设置,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设置有2/4挡同步器,所述2/4挡同步器的远离所述输出四挡齿的一侧布置有输出二挡齿,所述输出二挡齿套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对应位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还顺次套装有输出三挡齿、输出一挡齿、输出倒挡齿,输出三挡齿、输出一挡齿之间布置有1/3挡同步器,所述输出倒挡齿的一侧设置有倒挡同步器,其还包括有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对应于第二传动齿轮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还套装有第一空心中间轴,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对应于所述输出四挡齿的位置套设有第一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的轴向对应于所述动力输出轴输出二挡齿位置处固套有对应的中传齿,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外凸于第一空心中间轴轴向区域的对应于输出三挡齿、输出一挡齿位置处分别套设有对应的中传齿;中倒齿通过中间转向齿轮连接所述输出倒挡齿,所述中倒齿套装于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对应位置;所有的中传齿均固套于所述第二中间轴或第一空心中间轴的对应位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第二动力源、第一动力源通过同轴进行动力输入,在第一输入轴的第一传动齿轮以及第二空心输入轴的第二传动齿轮之间设置耦合同步器,耦合同步器在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同步啮合状态下,第二动力源、第一动力源的动力同步耦合后输出至对应的中间传动齿轮、再传递至动力输出轴,通过选择对应的挡位进行挡位输出,最终通过H/L挡同步器选择H挡或L挡结合对应的动力输出轴上的挡位输出、通过副箱输出轴完成动力输出;耦合同步器脱离状态下,第二动力源通过第二传动齿轮传输至对应的中间传动齿轮、再传递至动力输出轴、通过选择对应的挡位进行挡位输出,第一动力源通过第一传动齿轮传输至对应的中间传动齿轮、再传递至动力输出轴、通过选择对应的挡位进行挡位输出,第一动力、第二动力在动力输出轴上耦合后输出,最终通过H/L挡同步器选择H挡或L挡结合对应的动力输出轴上的挡位输出、通过副箱输出轴完成动力输出;使得两个动力源和变速器的连接方便可靠,且可以选择动力耦合输出或分别输出后再在动力输出轴上进行耦合输出,其确保动力输出不会中断,实现无动力中断换挡;同时由于还设置有副箱输出轴,根据需求选择挂H挡或L挡选择对应的挡位输出,其使得输出的挡位有原先的两倍之多,使得两个动力源和变速器的连接方便可靠,确保动力输出不会中断,且输出的动力挡位增多,满足车用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框图;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动力输出轴1、第二空心输入轴2、第一输入轴3、第二传动齿轮4、耦合同步器5、第二中间轴6、第二中间轴传动齿7、第一空心中间轴8、第一中间轴传动齿9、输出H挡齿10、输出L挡齿11、H/L挡同步器12、副箱输出轴13、中H齿14、中L齿15、中间转向齿轮16、中倒齿17、输出四挡齿18、2/4挡同步器19、输出二挡齿20、输出三挡齿21、输出一挡齿22、倒挡同步器23、1/3挡同步器24、输出倒挡齿25、连接轴套26、副箱中间轴27。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见图1:其包括同轴布置的双输入轴、动力输出轴1,双输入轴包括第二空心输入轴2以及第一输入轴3,第一输入轴3贯穿第二空心输入轴2的空心内腔、同轴布置,第二空心输入轴2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二动力源,第一输入轴3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一动力源,第二空心输入轴2的输出端固套有第二传动齿轮4,第一输入轴3的输出端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后置、并顺次套装有耦合同步器5、输出A挡齿,输出A挡齿即为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输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同轴布置的双输入轴、动力输出轴,所述双输入轴包括第二空心输入轴以及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空心内腔、同轴布置,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出端固套有第二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后置、并顺次套装有耦合同步器、输出A挡齿,输出A挡齿即为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和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之间间隔设置,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的远离所述输出A挡齿的一侧布置有输出B挡齿,所述输出B挡齿套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对应位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还对应套装有若干组挡位输出结构,每组挡位输出结构均包括有两个挡位输出齿轮以及对应的同步器结构,每组挡位输出结构通过同步器结构选择对应的挡位输出齿轮输出对应挡位的动力,所述字母A、B为1至N的不同自然数;/n其还包括有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对应于第二传动齿轮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还套装有第一空心中间轴,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对应于所述输出A挡齿的位置套设有第一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的轴向对应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对应挡位输出齿轮的位置处分别固套有对应的中传齿,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处于第一空心中间轴的其余轴向区域对应于挡位输出齿轮的位置处分别套设有对应的中传齿,所述动力输出轴的靠近末端的位置固套有输出H挡齿,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末端同轴布置有副箱输出轴,所述副箱输出轴上靠近所述输出H挡齿的位置顺次布置有H/L挡同步器、输出L挡齿,所述输出L挡齿通过啮合套套装于所述副箱输出轴,所述副箱输出轴的一侧还布置有平行的副箱中间轴,所述副箱中间轴的对应于所述输出H挡齿、输出L挡齿的位置分别套装有对应的中H齿、中L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副箱的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同轴布置的双输入轴、动力输出轴,所述双输入轴包括第二空心输入轴以及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贯穿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空心内腔、同轴布置,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一输入轴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第一动力源,所述第二空心输入轴的输出端固套有第二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相对于第二传动齿轮后置、并顺次套装有耦合同步器、输出A挡齿,输出A挡齿即为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输入轴的输出端和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之间间隔设置,动力输出轴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的远离所述输出A挡齿的一侧布置有输出B挡齿,所述输出B挡齿套设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对应位置,所述动力输出轴上还对应套装有若干组挡位输出结构,每组挡位输出结构均包括有两个挡位输出齿轮以及对应的同步器结构,每组挡位输出结构通过同步器结构选择对应的挡位输出齿轮输出对应挡位的动力,所述字母A、B为1至N的不同自然数;
其还包括有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对应于第二传动齿轮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二中间轴上还套装有第一空心中间轴,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对应于所述输出A挡齿的位置套设有第一中间轴传动齿,所述第一空心中间轴的轴向对应于所述动力输出轴的对应挡位输出齿轮的位置处分别固套有对应的中传齿,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处于第一空心中间轴的其余轴向区域对应于挡位输出齿轮的位置处分别套设有对应的中传齿,所述动力输出轴的靠近末端的位置固套有输出H挡齿,所述动力输出轴的末端同轴布置有副箱输出轴,所述副箱输出轴上靠近所述输出H挡齿的位置顺次布置有H/L挡同步器、输出L挡齿,所述输出L挡齿通过啮合套套装于所述副箱输出轴,所述副箱输出轴的一侧还布置有平行的副箱中间轴,所述副箱中间轴的对应于所述输出H挡齿、输出L挡齿的位置分别套装有对应的中H齿、中L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杨富双刘诗道王康林杨海华单培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