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866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15
电动车辆(10)具有电机收装部(98c),该电机收装部(98c)被设置于摆臂(18),用于收装电机(20)。在该情况下,电机(20)具有定子(90)、转子(92)和电机壳体(94),该电机壳体(94)一方面将定子(90)以固定状态收装在其内部,另一方面将转子(92)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收装在其内部。另外,电机壳体(94)的与电机收装部(98c)相向的相向部分被固定于电机收装部(98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动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辆(electricvehicle),该电动车辆的电机被配置于摆臂(swingarm),该摆臂被可转动地支承于枢轴(axle-supportedtothepivotaxis)。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71548号中公开一种电动车辆,该电动车辆具有:车身框架;枢轴,其设置在车身框架上;摆臂,其一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承于枢轴;后轮,其被摆臂的另一端部支承;和电机,其被配置在摆臂的内部,用于驱动后轮。在该情况下,摆臂具有摆臂主体和摆臂罩(swingarmcover),其中,所述摆臂主体可转动地支承后轮;所述摆臂罩从车宽方向外侧来覆盖摆臂主体。电机被收装在摆臂主体与摆臂罩之间的内部空间中。
技术实现思路
在将电机收装于摆臂的情况下,将定子和转子组装在摆臂主体的变速箱附近的部位,接着,以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定子和转子的方式盖上电机罩,最后用摆臂罩覆盖摆臂主体。这样,将作为电机的各个零部件的定子和转子直接组装于摆臂,因此,从提高电动车辆的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有改善的余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电动车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车辆,其具有车身框架、枢轴、摆臂和电机,其中,所述枢轴被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所述摆臂的一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枢轴,另一端部支承后轮,所述电机被配置于所述摆臂,用于驱动所述后轮,所述电动车辆还具有电机收装部,该电机收装部设置于所述摆臂,用于收装所述电机,所述电机具有定子、转子和电机壳体,其中,所述电机壳体一方面将所述定子以固定状态收装在其内部,另一方面将所述转子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收装在其内部,将所述电机壳体的与所述电机收装部相向的相向部分固定于所述电机收装部。根据本专利技术,仅仅将收装有定子和转子的电机壳体固定于电机收装部,电机即被配置于摆臂,因此能够提高电动车辆的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的左视图。图2是从左后方来观察图1的电动车辆的后轮周边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1和图2的摆臂罩拆下的状态的左视图。图4是将图3的左侧的转子支承部拆下的状态的左视图。图5是沿图3的V-V剖切的剖视图。图6是将摆臂等折断来进行图示的右视图。图7是摆臂的前端部周边的仰视图。图8是图示出减速机收装部的左视图。图9是包括减速机收装部的摆臂、制动机构和通气管(breatherpipe)的立体图。图10是沿图3的X-X剖切的第1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1A是表示比较例的垫片的侧视图,图11B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垫片的侧视图。图12A和图12B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垫片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电机侧齿轮的立体图。图14A和图14B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电机侧齿轮的周边的剖视图。图15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电机侧齿轮的周边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动车辆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的概略结构]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的左视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按照就座在电动车辆10的座椅12上的乘员观察到的方向来说明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在电动车辆10中,对左右成对配设的结构要素,有时对左侧的结构要素标注字母“L”,对右侧的结构要素标注字母“R”来进行说明。电动车辆10是具有较低的踏板部14的电动摩托车,通过由电机20的驱动力驱动后轮16旋转来进行行驶,其中所述电机20被内置于摆臂18,摆臂18可转动地支承后轮16。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并不限定于图1的电动摩托车(electricscooter),还能够适用于通过电机20进行驱动的各种电动的跨骑式车辆。在以下说明中,对踏板型的电动车辆10进行说明。电动车辆10具有车身框架22和覆盖车身框架22的合成树脂制的车身罩24。车身框架22具有:前端部的车头管(headpipe)26;下管(downpipe)28,其从车头管26向斜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底架部(underframesection)30L、30R,其从下管28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侧车架部(sideframesection)32L、32R,其从底架部30L、30R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侧车架部32L、32R包括:立起部34L、34R,其从左右一对底架部30L、30R向斜后上方延伸;后车架(rearframe)36L、36R,其从左右一对立起部34L、34R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后车架36L、36R的后端通过尾管部(tailpipesection)38连接在一起。在车头管26上以自如操舵的方式安装有前叉(frontfork)40L、40R。在前叉40L、40R的上部,通过转向柱42安装有车把44。在前叉40L、40R的下端安装有前轮46。在前叉40L、40R上安装有从上方覆盖前轮46的前挡泥板48。在底架部30L、30R与侧车架部32L、32R之间设置有包括枢轴支架50a的连接支承部50。连接支承部50支承沿电动车辆10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54。摆臂18的前端部(一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承于枢轴54。摆臂18从枢轴54沿电动车辆10的前后方向朝向后轮16的左侧方延伸。摆臂18的后端部(另一端部)支承后轮16。在摆臂18中以在后轮16的左侧方配置电机20的方式内置有该电机20。因此,摆臂18构成为摆动式的动力单元。在摆臂18的后端部与左侧的后车架36L之间连接有后减振器(rearcushion)56。另外,在后车架36L、36R上安装有从上方来覆盖后轮16的后挡泥板58。并且在摆臂18上安装有其他挡泥板60,所述其他挡泥板60在后挡泥板58与后轮16之间从上方直接覆盖后轮16,且能够与摆臂18一起摆动。后车架36L、36R从下侧支承乘员就座的座椅12。在座椅12与枢轴54之间,在左右一对立起部34L、34R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电动车辆10的电池62。电池62被左右一对立起部34L、34R及后车架36L、36R和管件64支承,其中,管件64在前方连接立起部34L、34R。在后轮16前方的位于电池62的斜后下方的位置,支承有由左右的立起部34L、34R支承的作为电子零部件的PCU(动力控制单元:powercontrolunit)66。PCU66构成为包括逆变器等,例如将从电池62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且将转换后的交流电力向电机20供给。另外,PCU66将电机20再生时通过电机20发电产生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对电池62进行充电。另外,图1所示的电池62和PCU66的配置位置是一例,也可以配置在电动车辆10内的其他位置。例如也可以在左右一对底架部30L、30R之间的空间配置电池62。车身罩24是覆盖车身框架22等的罩,具有前罩68、车把罩70、护腿挡板(legshield)72、踏板侧罩74L、74R、座椅下罩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辆(10),其具有车身框架(22)、枢轴(54)、摆臂(18)和电机(20),其中,所述枢轴(54)被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22);所述摆臂(18)的一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枢轴(54),另一端部支承后轮(16),所述电机(20)被配置于所述摆臂(18),用于驱动所述后轮(16),/n其特征在于,/n还具有电机收装部(98c),该电机收装部(98c)被设置于所述摆臂(18),用于收装所述电机(20),/n所述电机(20)具有定子(90)、转子(92)和电机壳体(94),其中,所述电机壳体(94)一方面将所述定子(90)以固定状态收装在其内部,另一方面将所述转子(92)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收装在其内部,/n将所述电机壳体(94)的与所述电机收装部(98c)相向的相向部分固定于所述电机收装部(98c)。/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27 JP 2018-181757;20190205 JP 2019-0185891.一种电动车辆(10),其具有车身框架(22)、枢轴(54)、摆臂(18)和电机(20),其中,所述枢轴(54)被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22);所述摆臂(18)的一端部被可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枢轴(54),另一端部支承后轮(16),所述电机(20)被配置于所述摆臂(18),用于驱动所述后轮(16),
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电机收装部(98c),该电机收装部(98c)被设置于所述摆臂(18),用于收装所述电机(20),
所述电机(20)具有定子(90)、转子(92)和电机壳体(94),其中,所述电机壳体(94)一方面将所述定子(90)以固定状态收装在其内部,另一方面将所述转子(92)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收装在其内部,
将所述电机壳体(94)的与所述电机收装部(98c)相向的相向部分固定于所述电机收装部(98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机壳体(94)上形成有第1通孔(124),该第1通孔(124)朝向所述电机收装部(98c),
通过将螺栓(128)贯插在所述第1通孔(124)中来将所述电机壳体(94)的所述相向部分固定于所述电机收装部(98c)。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壳体(94)具有转子支承部(94L、94R)和定子支承部(94a),其中,所述转子支承部(94L、94R)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转子(92);所述定子支承部(94a)支承所述定子(90)的在所述电机(20)的径向上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子支承部(94L、94R)和所述定子支承部(94a)上形成有第2通孔(124),该第2通孔(124)朝向所述电机收装部(98c),
所述转子支承部(94R)和所述定子支承部(94a)的一部分构成为所述相向部分,
通过将螺栓(128)贯插在所述第2通孔(124)中来将所述相向部分固定于所述电机收装部(98c)。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梶原咏介沼崎芳美石川秀男藤久保诚广濑雄大渥美和弥白砂贵盛市川广基松平直忠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