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0992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向调整装置,该风向调整装置能够使阀稳定地工作。风向调整装置(10)具备:壳体(11),其为筒状,且在内部具有流通流路(22);以及阀(14),其可移动地配置于壳体(11)上,且打开或关闭流通流路(22)。阀(14)具有:基材(61),其支承于壳体(11)上;软质部(62),其由比基材(61)更软质的部件形成,且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与壳体(11)弹性地接触;以及变形抑制部(63),其抑制因与壳体(11)的接触而引起的软质部(62)的变形。变形抑制部(63)配置于在基于阀(14)的流通流路(22)的关闭状态下不与壳体(11)接触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向调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向调整装置,该风向调整装置具备开闭壳体内部的流通流路的屏蔽体。
技术介绍
以往,在汽车等车辆中所使用的空调装置中,设置于吹出风的排出口上的风向调整装置还称为空调风排出装置、排风口、通风机、调风器等,例如设置于仪表盘或中央控制台部等车辆的各部,有助于提高基于冷暖气设备的舒适性能。作为这种风向调整装置,已知有如下风向调整装置,即,例如在形成为圆筒状壳体内部的流通流路上具备具有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可动导流百叶及前端由软质部构成的2个半圆状的屏蔽体即阀,并且通过在基于阀的流通流路的打开状态下在壳体内部向任意方向倾斜操作可动导流百叶,来调整风向,并且在基于阀的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切断风(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3172号公报(第4-8页、图1)在风向调整装置的构成零件中均有微小的偏差,因此在由它们组装而成的装置中,在基于阀的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阀比预期更强地干涉壳体。此时,阀前端的软质部因与壳体的干涉而大幅度变形,若保持软质部向阀的关闭方向侧嵌入(咬入)的状态,则产生即使为了打开阀而试图使操作旋钮向打开方向侧转动也无法容易地使其移动等不良情况,从而有可能损害品质的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观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屏蔽体稳定地工作的风向调整装置。根据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具备:壳体,其为筒状,且在内部具有流通流路;以及屏蔽体,其可移动地配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打开或关闭所述流通流路,所述屏蔽体具有:基材,其支承于所述壳体上;软质部,其由比所述基材更软质的部件形成,且在所述流通流路被所述屏蔽体关闭的状态即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与于所述壳体弹性地接触;以及变形抑制部,其抑制因与所述壳体的接触而引起的所述软质部的变形,所述变形抑制部配置于在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不与所述壳体接触的位置。根据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中,所述屏蔽体具有台阶部,该台阶部位于所述屏蔽体中的、在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与所述壳体对置的位置上,且该台阶部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凹陷,所述变形抑制部为配置于所述台阶部的凸部。根据方案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中,所述变形抑制部具有与所述台阶部的深度大致相同的高度。根据方案4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在方案2或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中,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变形抑制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即使软质部比预期更强地干涉壳体,也能够通过软质部过度变形而咬入壳体或者变形抑制部本身咬入壳体来抑制屏蔽体被锁定,因此能够使屏蔽体稳定地工作。根据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1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能够防止变形抑制部过度突出,并且在基于屏蔽体的流通流路的打开状态下变形抑制部不易成为空气阻力而不容易对风向性质造成影响。根据方案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在基于屏蔽体的流通流路的打开状态下变形抑制部不易成为空气阻力而不容易对风向性质造成影响。根据方案4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除了方案2或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的效果以外,能够抑制在成型变形抑制部时的肉褶,从而能够将变形抑制部可靠地成型成所期望的形状。附图说明图1中,图1(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端视图,图1(b)是放大了图1(a)的局部的端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屏蔽体的局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0-风向调整装置,11-壳体,14-作为屏蔽体的阀,22-流通流路,61-基材,62-软质部,63-变形抑制部,70-台阶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a)及图3中,10表示风向调整装置。风向调整装置10例如为调整来自设置于汽车等车辆上的空调装置等的风的方向即风向的空调用风向调整装置。虽然未图示,但风向调整装置10设置于汽车的内装部件,例如仪表盘或中央控制台、顶置控制台部、中心柱或门饰板等被设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整装置10被设定成圆型。然后,风向调整装置10还称为排风口、通风机及调风器等,并且所述风向调整装置10具备壳体11、可动导流百叶12、在壳体11的内部以能够全方位地转动的方式支承该可动导流百叶12的支承部13及作为屏蔽体(阀体)的阀14。壳体11例如在一端侧具有吸入来自空调装置等的风的导入口即圆形的吸入口20,而在另一端侧具有与该吸入口20连通且吹出风的圆形的排气口21,并且将连通这些吸入口20与排气口21而使风通过的流通流路22区划在内部。即,吸入口20位于流通流路22的上游端,且排气口21位于流通流路22的下游端。并且,在壳体11的内部(流通流路22),沿该壳体11的中心轴设置有轴承部25。并且,在壳体11的内部(流通流路22)设置有整流部26。另外,以下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说明,即,将在壳体11内部从吸入口20侧向排气口21侧通过流通流路22的风的下游侧设为前侧(箭头FR侧),且将上游侧设为后侧(箭头RR侧),从前侧观察与该前后方向(箭头FR、RR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或宽度方向时设为左右方向(箭头L、R方向),且将与这些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并且,周向是指与壳体11的中心轴正交的平面上的、沿以该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轴承部25为保持支承部13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可动导流百叶12的部分。轴承部25在壳体11的中心轴的位置上沿壳体11的轴向即前后方向设置成纵长形状的圆筒状。整流部26对通过流通流路22的风进行整流。整流部26例如在轴承部25的周围设置成与壳体11及轴承部25同轴的圆筒状。即,整流部26沿前后方向设置成纵长形状的圆筒状。另外,该整流部26并不是必须的结构。可动导流百叶12还称为叶片体、壳体或翅片等,且控制从风向调整装置10吹出的风向。可动导流百叶12具备百叶主体部30及百叶轴承部31。百叶主体部30例如由具有刚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百叶主体部30具有圆筒状外廓部34及遍及外廓部34与百叶轴承部31之间且呈放射状形成的多个叶片35。并且,叶片35通过与外廓部34同心状配置的圆筒状连结部36来彼此连结。然后,由外廓部34、叶片35及连结部36包围的扇形的部分成为与排气口21连通而使风通过的通气口37。百叶轴承部31形成为圆筒状,且与外廓部34同心状配置。百叶轴承部31的后部与支承部13连结。并且,在百叶轴承部31中,在前部安装有作为操作部的操作按钮39,该操作部用于相对于壳体11对可动导流百叶12及阀14进行操作。操作旋钮39在百叶轴承部31的内部与支承部13连结。操作旋钮39在可动导流百叶12的中央部与外廓部34同轴状配置。支承部13为在壳体11的内部以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n壳体,其为筒状,且在内部具有流通流路;以及/n屏蔽体,其可移动地配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打开或关闭所述流通流路,/n所述屏蔽体具有:/n基材,其支承于所述壳体上;/n软质部,其由比所述基材更软质的部件形成,且在所述流通流路被所述屏蔽体关闭的状态即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壳体弹性地接触;以及/n变形抑制部,其抑制因与所述壳体的接触而引起的所述软质部的变形,/n所述变形抑制部配置于在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不与所述壳体接触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30 JP 2019-1977151.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为筒状,且在内部具有流通流路;以及
屏蔽体,其可移动地配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打开或关闭所述流通流路,
所述屏蔽体具有:
基材,其支承于所述壳体上;
软质部,其由比所述基材更软质的部件形成,且在所述流通流路被所述屏蔽体关闭的状态即基于所述屏蔽体的所述流通流路的关闭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壳体弹性地接触;以及
变形抑制部,其抑制因与所述壳体的接触而引起的所述软质部的变形,
所述变形抑制部配置于在基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服部明夫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