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管组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6586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管组件及车辆,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该风管组件包括通风管,通风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通风管靠近出风口的一端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凹腔,且多个凹腔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形成阶梯状结构,阶梯状结构与出风口相对设置。该风管组件通过在出风口一端设置阶梯状结构的凹腔,且凹腔与出风口位置对应,以改变气流出流方向,扩大出风口处气体的出流范围,提高除霜除雾效率,确保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管组件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风管组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车窗驾驶舱内都装有空调风管,以在冬季行车过程中车窗玻璃结霜起雾时,能够从风管吹出热风消除车窗表面的霜和雾,保证驾驶员有良好的视野区域,保障行车安全。汽车的空调风管主要是将车辆上的暖通空调(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HVAC)的热气流通过风管传输到车窗玻璃(前挡风玻璃及两侧侧窗玻璃)处,管道吹风口沿车窗内侧表面产生喷射气流,通过传热融化积在挡风玻璃外表面的霜、冰层。同时打在车窗内侧表面的热气流也能消除车窗内表面凝结的水雾,从而达到除霜除雾的效果。但现有的车辆上的空调风管热风气流吹出时易朝某个方向聚集流动,导致吹风区域有限,除霜除雾的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行车安全。基于此,亟需一种风管组件及车辆,用以解决如上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管组件,能够改变气流的出流方向,扩大出风口处气体的出流范围,提高除霜除雾效率,确保行车安全。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风管组件,包括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通风管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凹腔,且多个所述凹腔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阶梯状结构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可选地,所述凹腔的横截面为“L”形。可选地,所述凹腔与所述通风管一体设置。可选地,所述风管组件还包括均流格栅,所述均流格栅设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均流格栅用于对所述出风口的气流均流。可选地,所述均流格栅包括固定连接的竖板和横板,所述横板设有多个且沿所述竖板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可选地,所述均流格栅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风管组件。可选地,所述通风管安装于所述车辆的A柱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车辆上的空调的热风口相连通,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车辆的侧窗玻璃设置。可选地,所述通风管与所述A柱的内壁贴合形成进风通道。可选地,所述A柱的内壁设有卡接部,所述通风管能够卡接于所述卡接部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管组件及车辆,通过在出风口一端设置阶梯状结构的凹腔,且凹腔与出风口的位置对应,以改变气流的出流方向,扩大出风口处气体的出流范围,提高除霜除雾效率,确保行车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一;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二。图中:100、A柱;200、侧窗玻璃;1、通风管;11、进风口;12、出风口;2、阶梯状结构;21、凹腔;3、均流格栅;31、竖板;32、横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风管组件包括通风管1,通风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通风管1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凹腔21,且多个凹腔21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形成阶梯状结构2,阶梯状结构2与出风口12相对设置。该风管组件通过在出风口12一端设置阶梯状结构2的凹腔21,且凹腔21与出风口12位置对应,以改变气流出流方向,扩大出风口12处气体的出流范围,提高除霜除雾效率,确保行车安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通风管1安装于车辆上,以对车辆的车窗玻璃进行除霜除雾,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将通风管1设置在相应位置,实现特定区域的除霜除雾,不以本实施例为限。示例性地,通风管1用于传输来自车辆上暖通空调的热风气流,热风气流经进风口11进入通风管1,直至出风口12吹向车窗玻璃。可选地,通风管1为扁管,既保证送风量,又能适当减少占用空间。通风管1靠近出风口12一端的容积沿气流方向逐渐增大,以扩大出风口12的出气范围,提高除霜除雾效率。如图1所示,可选地,凹腔21的横截面为“L”形,多个“L”形的凹腔21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且均正对出风口12设置。按此设置,图1中箭头表示气流流向,热风气流流经通风管1时,部分气流流入凹腔21内,凹腔21的侧壁对前进的气流进行阻流,从而改变原有气流轨迹,使气流沿凹腔21的侧壁对流至出风口12吹出,从而扩大了出风口12处气流吹向车窗玻璃上的覆盖面积,提高除霜除雾效率。优选地,如图2所示,该风管组件还包括均流格栅3,均流格栅3设于出风口12处,均流格栅3用于对出风口12的气流均流,以提升除霜除雾效果。均流格栅3可拆卸设置于出风口12处,便于拆装与维护。进一步地,均流格栅3包括固定连接的竖板31和横板32,横板32设有多个且沿竖板31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以实现对出风口12的气流均流。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风管组件。如图3和图4所示,可选地,通风管1安装于车辆的A柱100内,进风口11与车辆上的空调的热风口相连通,且出风口12朝向车辆的侧窗玻璃200设置,以对侧窗玻璃200进行除霜除雾,避免通风管1占用额外空间且也提高了车辆美观性。示例性地,通风管1与A柱100的内壁贴合形成进风通道,即通风管1的一侧为开口状,通过其与A柱100的内壁贴合实现对该开口的封堵形成进风通道。A柱100的内壁设有卡接部,通风管1能够卡接于卡接部内,以实现通风管1与A柱100的可拆卸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通风管1作为单独的送风管道,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通风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管(1),所述通风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所述通风管(1)靠近所述出风口(12)的一端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凹腔(21),且多个所述凹腔(21)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形成阶梯状结构(2),所述阶梯状结构(2)与所述出风口(12)相对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管(1),所述通风管(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所述通风管(1)靠近所述出风口(12)的一端的内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凹腔(21),且多个所述凹腔(21)沿气流方向依次连通形成阶梯状结构(2),所述阶梯状结构(2)与所述出风口(12)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21)的横截面为“L”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21)与所述通风管(1)一体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组件还包括均流格栅(3),所述均流格栅(3)设于所述出风口(12)处,所述均流格栅(3)用于对所述出风口(12)的气流均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格栅(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果孙晖马财俊李国富牛胜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元城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