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8022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具备能够载放乘员的脚的放脚板主体(10)、车室地板的板构件(14)以及冲击吸收构件(15)。板构件(14)具有从大致水平部(14a)朝向前部上方倾斜的倾斜部(14b)。冲击吸收构件(15)夹装在板构件(14)与放脚板主体(10)之间。板构件(14)的倾斜部(14b)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18)。冲击吸收构件(15)在面向凹陷部(18)的部位具有壁厚比其他的部位薄的薄壁部(21)。在凹陷部(18)与冲击吸收构件(15)之间形成有变形允许空间(30)。之间形成有变形允许空间(30)。之间形成有变形允许空间(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的驾驶位的前方侧的脚下配置有用于载放不进行踏板操作的脚的放脚板。放脚板将由树脂板、金属板、地毯等构成的放脚板主体(放脚部)经由发泡树脂等冲击吸收构件设置在地板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81958号公报)所记载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在地板上设置从大致水平部朝向前部上方侧倾斜的倾斜部,以跨越大致水平部和倾斜部的方式安装块状的冲击吸收构件。在冲击吸收构件的上部覆盖构成放脚板主体的地毯的一部分。冲击吸收构件以相对于地板的大致水平部和倾斜部的上表面而向上方隆起的方式配置,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在从乘员的脚掌通过地毯输入了大载荷时,通过整体进行塑性收缩变形来吸收输入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的概要】
[0005]【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6]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仅通过冲击吸收构件的塑性收缩变形来吸收输入载荷。因此,如果不将冲击吸收构件的刚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以下且增大冲击吸收构件的容积,则无法充分吸收通过了放脚板主体的大的输入载荷。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的情况下,在通常使用时乘员将脚载放于放脚板部时,乘员的脚掌难以稳定。
[0007]因此,本技术想要提供一种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能够充分吸收输入载荷,在通常使用时能够稳定地支承乘员的脚掌的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
[000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9]本技术的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0010]即,本技术的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其具备:放脚板主体(例如,实施方式的放脚板主体10),其能够载放乘员的脚;车室地板的板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板构件14),其具有从大致水平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大致水平部14a)朝向前部上方倾斜的倾斜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倾斜部14b);以及冲击吸收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构件15),其夹装在所述板构件与所述放脚板主体之间,所述板构件的所述倾斜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凹陷部18),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在面向所述凹陷部的部位具有壁厚比其他的部位薄的薄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薄壁部21),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之间形成有变形允许空间(例如,实施方式的变形允许空间30)。
[0011]通过上述的结构,如果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从乘员的脚掌向放脚板主体输入大载荷,则冲击吸收构件发生塑性收缩变形,并且在变形允许空间中,冲击吸收构件以薄壁部的
附近为起点发生弯曲变形。此时,输入载荷由冲击吸收构件的塑性收缩变形和以薄壁部的附近为起点的弯曲变形吸收。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即使提高冲击吸收构件的刚性并减小容积,也能够通过冲击吸收构件充分吸收冲击载荷的输入时的大的载荷。另外,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冲击吸收构件的薄壁部和板构件的凹陷部的位置、尺寸等的变更,能够容易地设定调整冲击吸收构件的变形行为。
[0012]所述凹陷部可以形成在所述板构件的所述倾斜部中的接近从所述大致水平部立起的立起开始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立起开始部19)的位置。
[0013]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以薄壁部的附近为起点的弯曲变形来担负冲击吸收构件的接近立起开始部的位置处的冲击吸收。因此,能够减小位于载放乘员的脚后跟或脚尖的部位(立起开始部的上方部位)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容积。因此,能够抑制载放乘员的脚后跟或脚尖的部位向上方较大鼓出的情况。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使载放于放脚板主体的乘员的脚掌姿势稳定。
[0014]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从所述薄壁部朝向前方而壁厚增加的第一壁厚增加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壁厚增加部22)。
[0015]在该情况下,冲击吸收构件的比薄壁部靠前侧的壁厚朝向前方增加,因此通过冲击吸收构件能够稳定地承接从放脚板主体向前方作用的载荷。因此,在通常使用时,在由于车辆制动等而从放脚板主体向前方输入了比较小的载荷时,能够抑制由于以薄壁部为起点的冲击吸收构件的变形而放脚板主体的后部向下方沉入的情况。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使通常使用时的乘员的脚掌姿势更稳定。
[0016]也可以够成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从所述薄壁部朝向后方而壁厚增加的第二壁厚增加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壁厚增加部23)。
[0017]在该情况下,冲击吸收构件的薄壁部由前侧的第一壁厚增加部与后侧的第二壁厚增加部夹持。因此,在从放脚板主体向冲击吸收构件输入了大载荷时,应力集中于壁厚相对薄的薄壁部,冲击吸收构件容易以薄壁部为起点弯曲变形。
[0018]也可以够成为,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以沿着所述凹陷部的周缘的方式与所述板构件抵接的多个突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突出部24以及第二突出部25)。
[0019]在该情况下,在车辆的制动时等通过放脚板主体向冲击吸收构件输入了比较小的载荷时,突出部在凹陷部的周缘处承接载荷,能够抑制薄壁部朝向凹陷部变形的情况(放脚板主体向下方沉入的情况)。另外,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从乘员的脚掌通过放脚板主体向冲击吸收构件输入了大的载荷的情况下,突出部在凹陷部的周缘处发生收缩变形,并且,冲击吸收构件以薄壁部的附近为起点发生弯折变形。因此,能够使冲击吸收构件具有充分的变形行程来吸收大载荷。
[0020]也可以为,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凹陷部的周缘外侧处与所述板构件面接触。
[0021]在该情况下,由于突出部在凹陷部的周缘外侧与板构件面接触,因此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突出部不会妨碍冲击吸收构件的薄壁部处的弯曲变形。另外,在车辆的制动时等,通过与凹陷部的周缘外侧面接触的突出部,能够抑制冲击吸收构件向变形允许空间内沉入(变形)。
[0022]也可以为,所述突出部具备:与所述凹陷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位抵接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突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突出部24);与所述凹陷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
部位抵接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突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突出部25),所述第二突出部在车宽方向上形成得比所述凹陷部的车宽方向的长度长,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板构件抵接的抵接面形成得比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板构件抵接的抵接面小。
[0023]在该情况下,通过车宽方向的长度比凹陷部长的第二突出部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稳定地支承放脚板主体。另外,配置在凹陷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第一突出部与板构件抵接的抵接面比第二突出部与板构件抵接的抵接面小,因此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在从放脚板主体向冲击吸收构件输入了大的载荷时,第一突出部难以阻碍薄壁部的附近的弯曲变形。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冲击载荷的输入时,通过冲击吸收构件能够充分吸收输入载荷。
[0024]也可以为,在所述板构件的下方配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纵梁(例如,实施方式的纵梁20),所述纵梁接合于所述板构件而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放脚板主体,其能够载放乘员的脚;车室地板的板构件,其具有从大致水平部朝向前部上方倾斜的倾斜部;以及冲击吸收构件,其夹装在所述板构件与所述放脚板主体之间,所述板构件的所述倾斜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在面向所述凹陷部的部位具有壁厚比其他的部位薄的薄壁部,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之间形成有变形允许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形成在所述板构件的所述倾斜部中的、接近从所述大致水平部立起的立起开始部的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从所述薄壁部朝向前方而壁厚增加的第一壁厚增加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从所述薄壁部朝向后方而壁厚增加的第二壁厚增加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放脚板支承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构件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镰田知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