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铸模具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压铸模具
,具体为一种压铸模具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压铸是一种金属锻造工艺,压铸金属成型时,压铸模具大都采用冷却水的方式进行冷却,在型腔周围设置运水管道,水从一个入水口进入,经过围绕型腔设置的运水管道时带走型腔内金属的热量,再从一个出水口流出。这样设置的冷却系统,水流动时吸收热量,使得运水管道的前段和后段的水温差异较大,型腔内金属的冷却收缩不同步,使金属的整体性降低,甚至造成部分金属组织致密性差,影响铸件的整体质量,虽然有部分冷却装置能避免这些问题,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1821791529.X(一种压铸模具冷却系统)、CN201821431747.2(一种压铸模具冷却装置),但冷却系统只能安装在压铸模具中的定模块或者动模块上,不能对整个模具进行冷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铸模具冷却装置,解决整个型腔内金属冷却收缩不同步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一种压铸模具冷却装置,包括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动模块、定模块,所述动模块、定模块之间形成型腔,所述模具上安装第一运水管道、第二运水管道,所述第一运水管道、第二运水管道围绕所述型腔设置,所述第一运水管道包括环形的第一支管,所述第二运水管道包括环形的第二支管,各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在所述型腔的长度方向上呈交叉分布,各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的径向上连接交叉分布的进水口、出水口,各所述进水口、出水口在所述型腔的长度方向上呈交叉分布,形成各所述第一支管内水流方向与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铸模具冷却装置,包括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动模块(1)、定模块(2),所述动模块(1)、定模块(2)之间形成型腔(3),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安装第一运水管道、第二运水管道,所述第一运水管道、第二运水管道围绕所述型腔(3)设置,所述第一运水管道包括环形的第一支管(4),所述第二运水管道包括环形的第二支管(5),各所述第一支管(4)、第二支管(5)在所述型腔(3)的长度方向上呈交叉分布,各所述第一支管(4)、第二支管(5)的径向上连接交叉分布的进水口(6)、出水口(7),各所述进水口(6)、出水口(7)在所述型腔(3)的长度方向上呈交叉分布,形成各所述第一支管(4)内水流方向与各所述第二支管(5)内水流方向相反的结构,各所述第一支管(4)、第二支管(5)在所述动模块(1)与定模块(2)的连接处安装位于动模块(1)上的第一常闭阀门(8)、位于定模块(2)上的第二常闭阀门(9),各所述第一常闭阀门(8)、第二常闭阀门(9)包括导杆(10),各所述导杆(10)与各所述第一支管(4)或第二支管(5)滑动连接,形成通过所述第一常闭阀门(8)、第二常闭阀门(9)的接触使得各所述导杆(10)滑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铸模具冷却装置,包括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动模块(1)、定模块(2),所述动模块(1)、定模块(2)之间形成型腔(3),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上安装第一运水管道、第二运水管道,所述第一运水管道、第二运水管道围绕所述型腔(3)设置,所述第一运水管道包括环形的第一支管(4),所述第二运水管道包括环形的第二支管(5),各所述第一支管(4)、第二支管(5)在所述型腔(3)的长度方向上呈交叉分布,各所述第一支管(4)、第二支管(5)的径向上连接交叉分布的进水口(6)、出水口(7),各所述进水口(6)、出水口(7)在所述型腔(3)的长度方向上呈交叉分布,形成各所述第一支管(4)内水流方向与各所述第二支管(5)内水流方向相反的结构,各所述第一支管(4)、第二支管(5)在所述动模块(1)与定模块(2)的连接处安装位于动模块(1)上的第一常闭阀门(8)、位于定模块(2)上的第二常闭阀门(9),各所述第一常闭阀门(8)、第二常闭阀门(9)包括导杆(10),各所述导杆(10)与各所述第一支管(4)或第二支管(5)滑动连接,形成通过所述第一常闭阀门(8)、第二常闭阀门(9)的接触使得各所述导杆(10)滑动,从而使得各所述第一支管(4)、第二支管(5)在所述动模块(1)与定模块(2)的连接处连通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铸模具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常闭阀门(8)还包括套管(11),各所述套管(11)内套于各所述第一支管(4)或第二支管(5),且各所述套管(11)与各所述第一支管(4)或第二支管(5)固定连接,各所述导杆(10)一端安装用于封闭各所述套管(11)管口的挡件(12),各所述导杆(10)另一端穿过各所述套管(11)伸出的部分与滑板(13)固定连接,各所述滑板(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江,李振海,
申请(专利权)人:鹤壁市渤海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