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5445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9 13:51
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紧凑地配置整流部件及把持部,并且使把持部不显眼而提高外观性。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后罩(53),其覆盖车体的后部;整流部件(60),其从侧方覆盖后罩(53);以及把持部(71),其供同乘者把持,整流部件(60)形成供行驶风(W)流入的开口部(62)和使从开口部(62)流入的行驶风(W)向后方流动的通风路(61),把持部(71)在开口部(62)的后方设置在通风路(61)的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鞍乘型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一种同乘者把持的把持部被设置在车体后部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把持部在覆盖车体后部的后罩的侧方露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54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鞍乘型车辆中,存在将对行驶风进行整流的整流部件设置在车体后部的情况,但希望将整流部件及把持部紧凑地配置,并且使把持部不显眼从而提高外观性。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鞍乘型车辆中,能够紧凑地配置整流部件及把持部,并且使把持部不显眼而提高外观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说明书中包含2018年8月9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8-150587号的全部内容。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后罩53,其覆盖车体的后部;整流部件60,其从侧方覆盖所述后罩53;以及把持部71,其供同乘者把持,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整流部件60形成供行驶风W流入的开口部62和使从所述开口部62流入的所述行驶风W向后方流动的通风路61,所述把持部71在所述开口部62的后方设置在所述通风路61的内侧。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把持部71的后方设置有第2把持部72。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所述第2把持部72被与所述整流部件60不同的罩57覆盖。而且,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所述把持部71和所述第2把持部72由所述把持部71和所述第2把持部72共用的支承部件73支承。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具备支承乘员用座椅14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和左右连接所述座椅框架20的横梁20a,所述支承部件73被固定于所述座椅框架20。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所述整流部件60具备使所述通风路61向后方开口的后表面开口部63,所述把持部71设置在所述开口部62与所述后表面开口部63之间。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所述把持部71是所述通风路61的上部的内表面向上方凹陷的凹部。而且,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在车辆侧视观察时,所述后表面开口部63前低后高地倾斜,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后表面开口部63的后部的内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后罩,其覆盖车体的后部;整流部件,其从侧方覆盖后罩;以及把持部,其供同乘者把持,整流部件形成供行驶风流入的开口部和使从开口部流入的所述行驶风向后方流动的通风路,把持部在开口部的后方设置在通风路的内侧。根据该结构,由于把持部设置在整流部件的通风路的内侧,因此能够紧凑地配置整流部件及把持部,并且把持部隐藏在通风路的内侧而不显眼,能够提高外观性。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在把持部的后方设置有第2把持部。根据该结构,同乘者可以根据体格或喜好来选择使用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第2把持部被与整流部件不同的罩覆盖。根据该结构,同乘者能够根据整流部件和罩的位置而容易地区分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的位置。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由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共用的支承部件支承。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支承部件为单一部件,能够削减部件数量。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具备支承乘员用座椅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和左右连接座椅框架的横梁,支承部件被固定于座椅框架。根据该结构,由于支承部件并非固定于横梁而是固定于座椅框架,因此即使不为了把持部而特别强化横梁,也能够确保把持部的刚性。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整流部件具备使通风路向后方开口的后表面开口部,把持部设置在开口部与后表面开口部之间。根据该结构,把持部在通风路的内侧隐藏在开口部与后表面开口部之间而不显眼,能够提高外观性。此外,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把持部是通风路的上部的内表面向上方凹陷的凹部。根据该结构,由于把持部是通风路的上部的内表面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因此同乘者容易把持着把持部,并且能够通过凹部扩大通风路的大小,能够提高整流效果。而且,在上述专利技术中也可以是,在车辆侧视观察时,后表面开口部前低后高地倾斜,凹部设置在后表面开口部的后部的内侧。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整流部件的设计性,并且凹部的深度不会过深,容易对把持部进行把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视图。图2是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右视图。图3是从右前方侧观察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立体图。图4是从右下方侧观察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立体图。图5是拆下整流罩主体的状态下的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右视图。图6是从上方侧观察自动二轮车的后端部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7是自动二轮车的后部的右视图。图8是图2的VIII-VIII线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视图。自动二轮车1是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车体)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前叉12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该前叉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摇臂13被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的座椅14被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的鞍乘型车辆。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架10等车体的车体罩5。车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端;主框架16,其从前立管15的后部前高后低地延伸;下框架17,其在前立管15的后部从主框架16的下方向后下方延伸;中间框架18,其从主框架16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枢轴框架19,其与中间框架18的下端部连接。主框架16、下框架17、以及中间框架18分别是一根管状的框架,与前轮2同样地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此外,车架10具备将主框架16的前端部与下框架17的前端部上下连接的板状的角撑板29。而且,车架10具备:左右一对座椅框架20,它们从主框架16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到车辆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副框架21,它们从枢轴框架19前低后高地延伸,并与座椅框架20的后部连接。前叉12具备:转向轴(未图示),其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前立管15;顶桥22,其固定于该转向轴的上端;底桥23,其固定于上述转向轴的下端;左右一对叉管24,它们支承于顶桥22和底桥23;以及转向用的把手25,其被固定于顶桥22。顶桥22和底桥23从上述转向轴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左右的叉管24。前立管15后倾地配置。叉管24也对应自动二轮车1的主销倾角而后倾配置。前轮2轴支承于架设在左右的前叉24的下端部之间的车轴2a上。在枢轴框架19设置有沿车宽方向贯穿枢轴框架19的枢轴26。枢轴26设置在枢轴框架19的上下的中间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后罩(53),其覆盖车体的后部;整流部件(60),其从侧方覆盖所述后罩(53);以及把持部(71),其供同乘者把持,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n所述整流部件(60)形成供行驶风(W)流入的开口部(62)和使从所述开口部(62)流入的所述行驶风(W)向后方流动的通风路(61),/n所述把持部(71)在所述开口部(62)的后方设置在所述通风路(61)的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809 JP 2018-150587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后罩(53),其覆盖车体的后部;整流部件(60),其从侧方覆盖所述后罩(53);以及把持部(71),其供同乘者把持,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部件(60)形成供行驶风(W)流入的开口部(62)和使从所述开口部(62)流入的所述行驶风(W)向后方流动的通风路(61),
所述把持部(71)在所述开口部(62)的后方设置在所述通风路(61)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持部(71)的后方设置有第2把持部(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把持部(72)被与所述整流部件(60)不同的罩(57)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71)和所述第2把持部(72)由所述把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宪一三浦将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