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4007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包括一框架、一导光板、设于导光板一侧的光源及反射罩,所述导光板的周缘上至少设有一凸耳结构,框架上对应于所述凸耳结构处设有定位凹槽,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凸耳结构端部位于一对应的定位凹槽内,并经一弹性结构与侧框架卡接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设弹性件使导光板与框架间保持卡紧状态,避免导光板在框架内的晃动,克服导光板易跳脱及与框架碰撞产生噪音的不良现象,有效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成品质量。(*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具体涉及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器的关键零部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 模组的功能是提供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液晶面板能正常显示影 像。背光模组被设于液晶面板的背面,用以提供一均匀分散的光线至液晶面 板上,使得通过控制液晶面板上的像素电极形成的影像被均匀照明而获得显 示。其中,背光模组可根据光源的所在位置,分成入射光源位于显示面板背 面后方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入射光源位于显示面板一条侧边附近的侧光 式背光模组。 一般而言,侧光式结构的背光模组拥有轻量、薄型、窄框化、 能耗低的特点,适用于笔记本电脑及14寸以下的液晶显示产品上;而直下 式结构的背光模组因其髙亮度的特点,更适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的产品上。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包括有一框架、 一导光板、设于导光板一侧的光 源、设于光源外侧的反射罩、设于导光板下方并固定于框架上的反射板、以 及设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扩散板。其中,光源为一光源产生器(常用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或者是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LED),其发出的光通常 由导光板的侧面入射进入导光板,反射罩、反射板用于将未被散射的光线再 导入导光板中以增加光的利用率,导光板用来将光源发出的光散射至扩散板 上,扩散板使光线形成漫射而均匀扩散,消除导光板上微结构形成的亮区, 实现均匀照明,而框架则是用来固定导光板、光源产生器、反射罩、反射板 及扩散板。有些结构中,在扩散板的上方还另设有至少一棱镜片,以进一步 修正光照强度的差异,使液晶面板接收到的光线能有一较高的辉度。上述导光板被嵌置于框架内,为避免框架一则的灯管遭受导光板的撞击 而破裂,因而在导光板一周缘上至少设置一凸耳,框架上对应于凸耳处的地 方设置有一定位凹槽,供导光板的嵌置与固定。由于背光模组在使用时会发 热,导光板等部件会发生热胀冷縮,为避免使用过程中框架凹槽处发生胀裂现象,在现有结构中,定位凹槽与凸耳间有一定的间隙;然而,由此采用的 问题是,在成品搬运过程中,或者是在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的开合过程中,将 出现导光板与框架间的来回碰撞现象,发出异音,尤甚者将出现凸耳自凹槽 内脱出的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及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结构,其可稳固的固持导光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 结构,包括一框架、 一导光板以及设于导光板一侧的光源,所述导光板的至 少一侧边缘上设有至少一凸耳结构,框架上对应于所述凸耳结构处设有定位 凹槽,每一定位凹槽的内壁连接有一弹性结构,弹性结构在定位凹槽内延伸, 每一凸耳结构收容于一对应的定位凹槽内,弹性结构抵于凸耳结构。上文中,所述框架用来固定光源、导光板及其它光学膜片(包括扩散板、 反射板、棱镜等),其中光源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或是LED灯 等,灯管位于框架的一侧。为使导光板与框架间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导光 板的外周缘上至少设有一凸耳结构(通常在左右两侧边缘上各设有一凸耳结 构),凸耳结构可以是矩形凸耳或是弧形凸耳,在与凸耳位置相对应的框架 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弹性结构可以是金属弹片或其它有一定弹性的对象, 弹性结构设置于定位凹槽内,位于框架侧壁与导光板凸耳侧壁之间,当导光 板嵌入框架内时,导光板与框架侧壁间构成弹性卡合连接,使导光板不易产 生晃动,从而可避免导光板的跳脱及与框架碰撞产生的异音,提髙成品质量。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1、 由于本技术在导光板定位凸耳结构与框架之间增设了弹性结构, 使导光板与框架之间保持卡紧状态,防止导光板在框架内的晃动,克服导光 板易跳脱的缺陷,同时避免了导光板与框架碰撞产生的异音,提髙了背光模 组的成品质量;2、 通过弹性件的设置,可克服因导光板的热膨胀而产生的机构不良;3、 采用金属片作为弹性件可导出由于长时间通电而使框架(通常为胶 框)产生的高压静电;4、 采用与框架一体成型的弹片结构为弹性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弹片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弹片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其中1、框架;2、导光板;3、金属弹片;4、反射板;5、光学膜片; 6、凸耳结构;7、定位凹槽;8、弹片结构;9、卡合插槽;10、中空弧形弹 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 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 技术。实施例一参见图l至图2所示,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包括一框 架1、 一导光板2、设于导光板2 —侧的光源(未图示)及导光板2下方的 一反射板4,同时在导光板2上方设有光学膜片5,例如扩散片、棱镜片等。 所述导光板2的至少一侧边缘上设有至少一凸耳结构6,框架1对应于凸耳 结构6处设有定位凹槽7,凸耳结构6收容于定位凹槽7中。参见图2所示,框架l于所述定位凹槽7处的上方开设有卡合插槽9, 定位凹槽7连通卡合插槽9,从而定位凹槽7和卡合插槽9之间形成横梁结 构。定位凹槽7处设有一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由至少一弹片3构成,所 述弹片3截面呈"C"形,其一端插设于卡合插槽9内,另一端为弹性面, 自定位凹槽7上部侧壁的通孔IO插入定位凹槽内,并抵于所述导光板2的 凸耳结构6的上表面上,利用弹片3的弹力,使导光板2与框架l之间保持 卡紧状态。当背光模组在使用时发热,使得导光板2等部件发生热胀冷縮时, 导光板2可压迫弹片3使其变形,即为导光板2提供了一定的形变容余度, 且始终保持夹紧定位,从而避免导光板2由于在框架1内的晃动而造成的易 跳脱,或是与框架l碰撞产生噪音等不良现象。在本实施例中,弹片3例如为金属弹片,但本创作不限定弹片3的材质。通过金属弹片3的设置, 一方 面可使导光板2与框架1间保持夹紧状态,另一方面金属弹片3还可以替代 原有的静电消除导电片,用于消除框架1(通常为胶框)上产生的髙压静电。实施例二参见图3所示,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包括一框架l、 一导光板2、设于导光板2 —侧的光源及导光板2下方的一反射板4,同时 导光板2上方还设有光学膜片5,如扩散板、棱镜片等。所述导光板2的至 少边缘上设有至少一凸耳结构6,框架l对应于每一凸耳结构6处设有定位 凹槽7,每一所述凸耳结构6与定位凹槽7处框架间设有一弹性结构,该弹 性结构为与框架1 一体成型的弹片8,弹片8与框架1一体成型,其一端连 接于框架l,另一端为自由端,其自由端侧的弹性面抵于所述导光板2的凸 耳结构6的侧壁上,利用塑胶材料本身的弹力,使弹片8夹紧弹片8上方的 导光板2的凸耳结构6,以避免跳脱或是碰撞现象的出现。实施例三参见图4所示,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包括一框架l、 一导光板2、设于导光板2 —侧的光源及导光板2下方的一反射板4,导光 板2的上方设有扩散板、棱镜片等光学膜片5,以确保背光模组出射的光线 均匀且具有足够的辉度;所述导光板2的至少一侧边缘上设有至少一凸耳结 构6,对应于每一凸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结构,包括一框架[1]、一导光板[2]以及一设于导光板一侧的光源,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一侧边缘上设有至少一凸耳结构[6],所述框架上对应于所述凸耳结构处设有一定位凹槽[7],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的内壁连接有一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在所述定位凹槽内延伸,所述凸耳结构[6]收容于对应的所述定位凹槽[7]内,所述弹性结构抵于所述凸耳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