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74212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4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主要是一导光环圈一侧延伸凸设有入光部,入光部与导光环圈衔接处形成有V形导光部,于导光环圈的光学面形成有光学结构,光学结构由多个齿部于导光环圈的光学面上排列设置,齿部一侧为垂直段、另一侧为倾斜段,且齿部的垂直段朝向导光环圈的入光部,并齿部的宽度由导光环圈上的入光部及其相对侧向导光环圈的两侧延伸逐渐增宽,在导光环圈的两侧弧处形成最宽的齿部,齿部的凸出高度由入光部随着于导光环圈的光学面上排列设置而逐渐增高,于入光部的相对侧形成最高的齿部;借此,发光源由入光部进入的光线经光学结构的导引折射后,让导光环圈的出光面投射出的光线能保有较高的光亮度以及更为均匀的光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尤其是指一种使发光源发出的光线能更为均匀的进行传导扩散向外照射出,而在其施行使用上能保有较高的光亮度,以及更为均匀的光色的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的创新设计。
技术介绍
各式的车辆由于可大幅缩短人们及各种物品来往两地间所花费的时间,能增进人们日常生活中与各种货品运送上的极佳便利性,而为许多人们所热爱购置使用,也因此于各巷道马路上到处都可见到各式车辆的踪迹;而一般于各式的车辆上皆会依照不同位置处分别设有各种大灯、小灯、尾灯、方向灯、剎车灯等,以于不同状况下利用不同位置的灯具所发出不同颜色的亮光,而可用来提醒其他驾驶人或路人注意来车位置或行车方向等,同时还能提供驾驶者于昏暗、视线不明处或夜间开车时,具有照射路况确保行车安全的功效目的。但是,对于车辆的开发设计者而言,车灯不单单只是作为照明之用而已,它还必须搭配车身整体线条去考虑,灯具内远近灯、昼行灯、雾灯、方向灯的配置,甚至连小灯、位置灯、辨识灯,往往都是设计者须费心琢磨的。也因此,即有业者研发出可供设置于车辆上的导光圈,除利用该导光圈增加车灯的警示识别功能及美观性外,更赋予吸引路人目光注意的功能。其中,请参阅公告于2010年9月2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第TW M389054U1号“车灯的LED光圈改良”,该LED光圈组体主要是包含一其间组设有多道LED灯的PCB板、及一具透光性质的集光环罩所构成;然而,上述“车灯的LED光圈改良”由于是于PCB板组设有多道LED灯,因此在整体结构设置上需花费较高的设置成本,及在使用过程中还具有需耗费较高的电能功率的缺点。另外,请参阅公告于2012年5月2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第TW M429616U1号“车灯的光圈装置”,以及公告于2008年6月1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第M334062号“车灯光圈结构”所示,依据该两案的图示可知,上述中国台湾专利第TW M429616U1号“车灯的光圈装置”由于需设有多个发光模组,且每一个发光模组包括至少一发光元件,且发光二极管是设于环形发光元件的两端,造成其不仅在整体结构设置上需花费较高的设置成本,且在设置发光二极管的位置处须将发光二极管遮蔽,因此于该处的光形会造成缺角,无法形成完整的圆形状态,加上其导光效果仍然不佳,同样无法使光线达到均匀扩散的目的;而上述中国台湾专利第M334062号“车灯光圈结构”是使用冷阴极管结构,因此设置成本花费较高,且还需耗费较高的电能功率,再者,由于导电部是设于冷阴极管的两端,因此,在导电部位置处的光形同样会造成缺角,而无法形成完整的圆形状态。请再参阅公告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第TW M368568U1号“汽车光圈灯”,包括有:一导光圈,是以具备良好导光性质的光学材料成型为环圈状,并从该环圈的一侧弯曲成L形而延伸出两支入光部,所述入光部具有做为入光面的自由端,使光源装置由两支入光部将光线导入,使得在导光圈内行进的光线碰到缺口时,则可由缺口将光线反射及折射,从而在该缺口的位置产生类似灯泡或LED等颗粒状发光元件的亮点,借以达到更好的装饰性效果;或是在导光圈的一侧面设置多个可以折射及反射光线的网点,使得光线在导光圈中传导,再由该些网点反射而呈现出均匀的发光效果;然而,该类似灯泡或LED等颗粒状发光的亮点,反而造成视觉上的刺眼效果,而由网点反射的光线其导光效果并不佳,无法让光线均匀进行扩散。也因此,该业者再提出如公告于2010年5月11日的中国台湾专利第TWM380255U1号“光圈灯的改良结构”,包括有:一导光环圈,并从该环圈的一侧延伸出一支垂直于该导光环圈的中心轴线的入光部,所述入光部具有做为第一入光面的第一端,相对于该第一端的入光部第二端是一体连接该导光环圈,对应所述入光部的第二端的导光环圈形成一 V形开口 ;一光源装置将光线从该第一入光面投射进入入光部,射出入光部的光线则由该第二入光面射入导光环圈内传导。然而,上述“光圈灯的改良结构”虽然是以一光源装置将光线由第一入光面投射进入入光部,期能节省光源的设置,并在导光环圈的圆周一侧设有多个可以反射及折射光线的缺口,但其作为光学导光的缺口的导光效果仍然不佳,同样无法使光线达到均匀扩散,使其在结构上仍有改进的空间。于是,设计人有鉴于此,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进,提供一种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以期达到更佳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其主要于导光环圈的光学面设有光学结构,利用该光学结构的齿部的垂直段朝向该导光环圈的入光部,且齿部的凸出高度由入光部逐渐增高,及使齿部的宽度由入光部及其相对侧逐渐往导光环圈两侧增宽,使得发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该光学结构的导引折射后,让导光环圈的出光面投射而出的光线能保有较高的光亮度,以及更为均匀的光色,而在其整体施行使用上更增实用功效特性。本技术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的主要目的与功效,是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其中,所述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设有一环状的导光环圈,导光环圈的第一侧界定为光学面,导光环圈的第二侧界定为出光面,该导光环圈的光学面延伸凸设有一入光部,并于该入光部与该导光环圈衔接处形成有V形导光部,所述光学面上形成有光学结构,由该入光部进入的光线通过该V形导光部向两侧导引入导光环圈中,并通过光学面形成的光学结构的导引作用,于该导光环圈的出光面投射出;其中: 该光学结构由多个齿部于导光环圈的光学面上进行排列设置,该齿部一侧为垂直段、该齿部的另一侧为倾斜段,且齿部的该垂直段朝向该导光环圈的入光部,并齿部的宽度由导光环圈上的入光部及所述导光环圈上所述入光部的相对侧向所述导光环圈的两侧延伸逐渐增宽,在所述导光环圈的两侧的弧处形成最宽的齿部,该齿部的凸出高度由该入光部随着在该导光环圈的光学面上排列设置而逐渐增高,在所述导光环圈上入光部的相对侧形成最高的齿部。通过以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的组成与使用实施说明可知,本技术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主要是于导光环圈的光学面设有光学结构,利用该光学结构的齿部的垂直段朝向该导光环圈的入光部,且齿部的凸出高度由入光部逐渐增高,及使齿部的宽度由导光环圈上入光部及其相对侧逐渐往导光环圈两侧增宽,使得发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该光学结构的导引折射后,让出光面投射而出的光线能保有较高的光亮度,以及更为均匀的光色。2.本技术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是由该导光环圈的光学面延伸凸设一入光部,因此仅使用一颗LED当发光源即能使整个导光环圈形成均匀光色及保有较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的车灯光圈结构设有一环状的导光环圈,所述导光环圈的第一侧界定为光学面,所述导光环圈的第二侧界定为出光面,所述导光环圈的所述光学面延伸凸设有一入光部,并于所述入光部与所述导光环圈衔接处形成有V形导光部,所述光学面上形成有光学结构;其中:所述光学结构由多个齿部于所述导光环圈的所述光学面上进行排列设置,所述齿部一侧为垂直段、所述齿部的另一侧为倾斜段,且所述齿部的所述垂直段朝向所述导光环圈的所述入光部,并所述齿部的宽度由所述导光环圈上的所述入光部及所述导光环圈上所述入光部的相对侧向所述导光环圈的两侧延伸逐渐增宽,在所述导光环圈的两侧的弧处形成最宽的所述齿部,所述齿部的凸出高度由所述入光部随着在所述导光环圈的所述光学面上的排列设置而逐渐增高,在所述导光环圈上所述入光部的相对侧形成最高的所述齿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晋勋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福安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