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8316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相对于在侧面上配置有光源的背面侧的透明基板,在其前面侧上配置有具有与透明基板大致相等的折射率并且形成有规定的凹凸面的第一光路转换层和在第一光路转换层的前面侧上与该第一光路转换层的凹凸面接触形成并且具有比该第一光路转换层小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层,在其背面侧上配置有形成有规定的凹凸面的第二光路转换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涉及透过型或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作为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的显示画面,广泛地使用液晶显示装置。这些液晶显示装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作为其特征的薄型、轻量、低耗电的特征,被搭载在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的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地普及。特别地,在以便携式电话为代表的移动装置中,由于用户需要经常携带,所以对薄型、轻量、低耗电的要求特别强烈,面向进一步改善的技术开发正在积极地进行。与此相伴,对于移动装置中搭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也有同样强烈的要求,希望开发更薄型、更轻量、更低耗电的技术。一直以来,经常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是将至少一块偏光板与由一对透明电极基板和液晶层构成的液晶面板组合。在透过型或半透过型液晶面板的情况下,在透明电极基板的两面上设置有一对偏光板,另外,在反射型液晶面板的情况下,仅在配置在观察者一侧的透明电极基板上设置有偏光板。上述的液晶面板使用冷阴极放电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作为光源,光源的周围用反射器包围。由于从光源照射的光需要均匀地照射液晶面板平面,所以利用导光板将来自点光源或线光源的光转换成二维发光体。进一步将透镜片(lens sheet)或扩散片(diffusion sheet)与上述光源和导光板组合,形成具有均匀的面内亮度的照明单元(light unit)。作为配置上述照明单元的部位,有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前面侧(观察者一侧)的前置光型(frontlight-type)和配置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型(backlight-type),现在都广泛地使用。但是,在将上述的照明单元与液晶面板组合的结构中,存在照明单元中使用的导光板、透镜片、扩散片的厚度不仅使液晶模块的总厚度变厚,而且使液晶模块的重量也变重的问题。因此,将液晶面板和现有的照明单元组合的液晶显示装置,对于满足移动装置要求的薄型化、轻量化的苛刻要求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在作为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的特开2003-57645号公报(公开日为平成15年(2003年)2月26日)和作为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的特开2003-66443号公报(公开日为平成15年(2003年)3月5日)中,公开了将液晶面板中的透明电极基板作为导光板使用、从而进行薄型化和轻量化的技术。在特开2003-57645号公报中,公开了将配置在前面侧上的透明电极基板作为导光板使用的技术(前置光型)。在特开2003-66443号公报中,公开了将配置在背面侧上的透明电极基板作为导光板使用的技术(背光型)。下面,对上述现有技术进行说明。首先,对于在特开2003-57645号公报中公开的前置光型的技术,参照图6,如下进行说明。特开2003-57645号公报中的前置光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6所示,将液晶层103夹持在一对透明电极基板101、102的间隙中,构成液晶面板,在一对透明电极基板101、102中配置在观察者一侧的透明电极基板102的侧端部上,配置有由LED、冷阴极管等构成的点光源或线状光源104。此外,在上述液晶面板中,在透明电极基板101、102各自的外侧上,分别配置有偏光板105。此外,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观察者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具有凹凸结构的光路转换层106。此外,在上述液晶面板的背面侧上,形成有镜面反射膜107。通过形成上述的结构,特开2003-57645号公报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将导光板的功能汇集到透明电极基板102上,由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此外,对于在特开2003-66443号公报中公开的背光型的技术进行,参照图7,如下进行说明。特开2003-66443号公报中的背光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7所示,将液晶层103夹持在一对透明电极基板101、102的间隙中,构成液晶面板,在一对透明电极基板101、102中配置在背面侧的透明电极基板101的侧端部上,设置有由LED、冷阴极管等构成的点光源或线状光源104。此外,在上述液晶面板中,在透明电极基板101、102各自的外侧上,分别配置有偏光板105。此外,在上述液晶面板中,在透明电极基板101的前面侧上,与该透明电极基板101接触地配置有低折射率层116。该低折射率层116是具有比透明电极基板101低的折射率的层。此外,在透明电极基板101的背面侧上,形成偏光板117、具有凹凸结构的光路转换层117、和全反射膜118,构成半透过型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形成上述的结构,特开2003-66443号公报中的液晶显示装置将导光板的功能汇集到透明电极基板101上,由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如上述特开2003-57645号公报那样,在将配置在观察者一侧的透明电极基板作为导光板使用的前置光型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显示图像的对比度降低的问题。此外,如上述特开2003-66443号公报那样,在将配置在背面侧的透明电极基板作为导光板使用的背光型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不能有效地利用来自配置在该透明电极基板的侧面上的光源的光、从而不能得到明亮的图像的问题。下面对上述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在特开2003-57645号公报中记载的前置光型的结构中,来自配置在前面侧的透明电极基板102的侧面上的光源104的光,在该透明电极基板102的内部传播,透过偏光板105后,由在偏光板105的上层上形成的具有凹凸结构的光路转换层106进行全反射,再次向面板内部方向入射。由该光路转换层106反射的光,透过偏光板1后,透过透明电极基板102,入射到液晶层103中。透过液晶层103的光,透过背面侧的透明电极基板101,由在偏光板105的背面形成的镜面反射膜107反射,再次将光向观察者一侧射出。以上说明的路径为图6所示的路径(A),沿着该路径(A)传播的光,通过在液晶层103中控制出射光,能够显示期望的图像。但是,在上述图6的结构中,透明电极基板102包括玻璃、取向膜等折射率为1.5左右的层、以及例如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构成的折射率比较高的透明电极,具有折射率差比较大的叠层膜的界面。因此,从光源104射出、从偏光板105和光路转换层106再次入射到透明电极基板102中的光,如图6的路径(B)所示,存在有在入射液晶层103之前,被透明电极基板102上的叠层膜的任一界面反射,直接从透明电极基板102透过偏光板105的光。由于该光不能在液晶层103中进行控制,所以成为额外的漏光,会引起显示图像的对比度降低。接着,在特开2003-66443号公报中记载的背光型的结构中,在配置在背面侧的透明电极基板101的一个侧面上,配置有光源104。在该结构中,从光源104射出的光,如图7中的路径(A)所示,在透明电极基板101和偏光板105的内部传播,在入射到在透明电极基板101的背面上形成的光路转换层117中后,被反射膜118反射。被反射膜118反射的光由液晶层103控制后,透过配置在观察者一侧的透明电极基板102和偏光板105,由此可以显示图像。此外,在上述图7的结构中,如图7中的路径(B)所示,从光源104射出后,直接入射到低折射率层116中的光,可以被该低折射率层116全反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在一对透明基板之间填充有液晶层而形成,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一对透明基板中从观察者一侧看被配置在背面的背面侧透明基板,在其前面侧上配置有:第一光路转换层,具有与所述背面侧透明基板大致相等的折射率,并且形成有 规定的凹凸面;和低折射率层,在所述第一光路转换层的前面侧上与该第一光路转换层的凹凸面接触形成,并且具有比该第一光路转换层小的折射率,在其背面侧上配置有形成有规定的凹凸面的第二光路转换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岛浩薮田浩志高谷知男和田正一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