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频域的硅基微机械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0734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宽频域的硅基微机械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基片上制作第一电极,并且在电极层中制作电极引线引出孔;在第一电极上制作第一反射镜,是滤波器必备的反射镜之一;在第一反射镜上制作牺牲层,在牺牲层上制作第二反射镜,该反射镜和上述第一反射镜以及牺牲层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形成滤波选模结构;在第二反射镜上制作第二电极及控制应力的薄膜层;腐蚀释放牺牲层,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当在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导致空气腔的厚度发生变化,滤波器的透射模式也随之变化,从而具备波长可调的选模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宽频域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制作方法,特别地涉及一种利用表面微机械工艺制作的。
技术介绍
随着互联网接入、高质量的图象传输、多媒体技术等对高速、大容量通讯网络的迫切需求,DWDM已经成为目前点对点网络中重要的技术,而更窄的频率间隔和更多的复用频道则一直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实现密集波分复用(DWDM)的核心器件是复用器与解复用器(mux/demux),而50GHz的密集波分复用更要靠一种全新的器件Interleaver。可调谐滤波器的主要应用第一就是构成各种解复用器,把复用在一起的光区分开来;而将这种可调谐滤波器技术运用到激光器或探测器上,即可实现DWDM中重要的可调谐光源和接收器。新一代全光网络的关键器件光上下话路器也可以由滤波器构成。正是这些应用使可调谐滤波器在全光网络和DWDM系统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器件。可调谐光学滤波器除了要求窄通带(如<1nm)外,宽频域可调谐以及小型化可兼容集成对实用化系统的应用也很重要。已经发展的多层介质膜滤光片,声光滤波器,布拉格(Bragg)光栅光纤滤波器等很难同时满足上述要求。半导体光滤波器,尤其是硅基材料研制的光滤波器,有可能满足实用化光网络系统应用的需求,因而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现有的三类具有宽频域可调谐范围的技术(即液晶F-P腔技术、AOTF技术以及微机械技术)中,液晶F-P腔技术在调谐过程中存在偏振相关性,AOTF技术存在强的旁瓣以及带宽过大的问题,而微机械技术则不存在上述问题,具有更好的综合优势。目前研究的微机械滤波器可分为两类,GaAs基和硅基。由于硅基微机械调谐的滤波器的调谐范围可大于100nm,同时与成熟的硅微电子加工技术兼容,具有低功耗、高对比度等优点,并可能实现OEIC单片集成,因而更适合于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硅基微机械可调谐光滤波器制作过程的关键问题是低温表面微机械加工工艺,合适的牺牲层材料以及对于残余应力的控制尤为重要。如1996年A.T.T.D.Tran.等发表在IEEE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Vo1.8,No.3393-395(1996)中提到采用聚酰亚胺作为牺牲层以及梁的支柱,制作了1.55μm可调谐滤波器。但聚酰亚胺作为聚合物,其工作稳定性不高,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极大;并且其厚度不易控制,这对于光学器件的制作极为不利。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新型的硅基微机械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制作方法,采用了特殊的金属层作为牺牲层材料,并且无需残留牺牲层作为梁的支柱,有效地解决了牺牲层厚度的控制以及工作稳定性问题;采用特殊工艺(如电镀Au层)有效地控制了残余应力;同时采用了一套与之对应的低温表面微机械工艺,与硅微电子加工技术兼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在常规的硅基微机械可调谐探测器结构中,采用聚酰亚胺等作为牺牲层,同时残留部分牺牲层作为梁的支柱。但聚酰亚胺作为聚合物,存在温度稳定性及老化性问题,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极大;并且其厚度不易控制,这对于光学器件的制作极为不利。本专利技术揭示的制作方法中,采用了特殊的金属层作为牺牲层材料,并且无需残留牺牲层作为梁的支柱,有效地解决了牺牲层厚度的控制以及工作稳定性问题;采用特殊工艺(如电镀Au层)有效地控制了残余应力。特别地,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揭示了一种低成本,采用了与硅微电子加工技术兼容的低温表面微机械工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工艺难度相对较低,适合工业生产。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了低温表面微机械工艺,整个工艺温度不超过300℃;其特征在于,其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基片上制作第一电极,此电极是产生静电吸引作用的其中一个电极板,并且在电极层中制作电极引线引出孔;b)在第一电极上制作第一反射镜,是滤波器必备的反射镜之一;c)在第一反射镜上制作牺牲层,该牺牲层的厚度决定着滤波器的工作模式,当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构成滤波器的谐振腔体;d)在牺牲层上制作第二反射镜,该反射镜和上述第一反射镜以及牺牲层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形成滤波选模结构;e)在第二反射镜上制作第二电极及控制应力的薄膜层;f)腐蚀释放牺牲层,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当在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导致空气腔的厚度发生变化,滤波器的透射模式也随之变化,从而具备波长可调的选模作用。其中第一电极是高掺杂的n区,高掺杂的p区。其中第一和第二反射镜所用的材料是SiO2/Si,A12O3/Si,SiNxOy/Si,Ta2O5/SiO2。其中牺牲层由特殊的金属层Al构成,获得最终器件结构需要完全去除牺牲层后形成空气腔,无需残留牺牲层作为梁的支柱。其中该薄膜层是电镀2-3微米的Au层。附图说明为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图1A是常规微机械光滤波器的截面图;图1B是典型的悬臂梁结构的照片(俯视图);图2是典型共振腔光滤波器的响应曲线;图3A-I是本专利技术宽频域的硅基微机械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4a外加电场下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光透射曲线;图4b可调谐光滤波器的悬臂梁结构。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3A-I,本专利技术一种,采用了低温表面微机械工艺,整个工艺温度不超过300℃;其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基片100上制作第一电极101,此电极是产生静电吸引作用的其中一个电极板,并且在电极层中制作电极引线引出孔102,该第一电极101是高掺杂的n区,高掺杂的p区;b)在第一电极101上制作第一反射镜110,是滤波器必备的反射镜之一;c)在第一反射镜110上制作牺牲层121,该牺牲层的厚度决定着滤波器的工作模式,当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构成滤波器的谐振腔体,该牺牲层121由特殊的金属层Al构成,获得最终器件结构需要完全去除牺牲层121后形成空气腔,无需残留牺牲层121作为梁的支柱;d)在牺牲层121上制作第二反射镜130,该反射镜和上述第一反射镜以及牺牲层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形成滤波选模结构;e)在第二反射镜130上制作第二电极140及控制应力的薄膜层150,该薄膜层150是电镀2-3微米的Au层;f)腐蚀释放牺牲层121,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122,当在上述第一电极101和第二电极140之间施加电压时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导致空气腔的厚度发生变化,滤波器的透射模式也随之变化,从而具备波长可调的选模作用。其中第一和第二反射镜110、130所用的材料是SiO2/Si,Al2O3/Si,SiNxOy/Si,Ta2O5/SiO2。为达到提供本专利技术背景信息的目的,在图1中首先介绍了常规微机械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器件结构和工作特点。如图1所示,一个基本的微机械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下反射镜,理论上下反射镜的反射率越高越好,一般高达99%以上;位于下反射镜之上的牺牲层,其部分释放后形成空气腔,残留部分作为梁的支柱;位置可控的上反射镜,和下反射镜构成一对共振反射系统,上反射镜的反射率也是越高越好(99%以上),一般设计成对称结构,即上下反射镜的反射率一样;以及微腔的调节控制部分。当光线进入共振腔时,由于共振腔的干涉作用,满足特定相位条件的光穿过滤波器,而其他光被抑制,从而具有波长选择作用,典型的共振腔的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共振波长的位置和腔长相关,利用两电极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调节腔长,从而达到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宽频域的硅基微机械可调谐光滤波器的制作方法,采用了低温表面微机械工艺,整个工艺温度不超过300℃;其特征在于,其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基片上制作第一电极,此电极是产生静电吸引作用的其中一个电极板,并且在电极层中制作电极引线 引出孔;b)在第一电极上制作第一反射镜,是滤波器必备的反射镜之一;c)在第一反射镜上制作牺牲层,该牺牲层的厚度决定着滤波器的工作模式,当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构成滤波器的谐振腔体;d)在牺牲层上制作第二反射镜,该反射镜和 上述第一反射镜以及牺牲层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形成滤波选模结构;e)在第二反射镜上制作第二电极及控制应力的薄膜层;f)腐蚀释放牺牲层,释放后形成的空气腔,当在上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由于静电吸引作用导致空气腔的厚度发 生变化,滤波器的透射模式也随之变化,从而具备波长可调的选模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玉华毛容伟王良臣成步文余金中王启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