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853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组合形成一个下方开口的方形车架,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前侧板包括第一前侧板和第二前侧板,第一前侧板位于第二前侧板的上方,且第一前侧板的上边沿与顶板之间以及第一前侧板的下边沿与第二前侧板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实现了多种底盘结构,多种主板、模块的高度集成,是一种多合一的框架结构,在满足当前出厂设计所需的尺寸和孔位要求的前提下,同时也为后续智能小车的升级和改造留有一定的空间和孔位,大大的提高了智能小车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
本技术涉及智能小车
,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
技术介绍
现有的智能小车的车架的尺寸在制作成成品后一般是难以改变的,当需要对智能小车的功能进行升级或改变时,一般会涉及到相应的零部件的更换和位置的调整,这时,传统的智能小车的车架因出厂时未预留有后续升级改造所需的尺寸和孔位,因此,目前急需一种方便后续升级改造用的智能小车车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提供的装置提供了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在满足当前设计所需的尺寸和孔位要求的前提下,同时也为后续智能小车的升级和改造留有一定的空间和孔位,大大的提高了智能小车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组合形成一个下方开口的方形车架,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所述前侧板包括第一前侧板和第二前侧板,所述第一前侧板位于所述第二前侧板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上边沿与所述顶板之间以及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组合形成一个下方开口的方形车架,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所述前侧板包括第一前侧板和第二前侧板,所述第一前侧板位于所述第二前侧板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上边沿与所述顶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下边沿与所述第二前侧板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组合形成一个下方开口的方形车架,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所述前侧板包括第一前侧板和第二前侧板,所述第一前侧板位于所述第二前侧板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上边沿与所述顶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前侧板的下边沿与所述第二前侧板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后端分别设置有三角形形状的第一突出部,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前端分别设置有三角形形状的第二突出部,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下边沿分别设置有直角梯形的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的前上角和前下角为直角,所述第三突出部的下边沿由数个圆弧形的凹槽组成,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边沿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矩形的第四突出部,所述第四突出部分别向内折弯形成用于与所述顶板连接的连接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后转角圆角设置;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前转角和下转角分别圆角设置;数个圆弧状的所述凹槽之间的连接处以及其两端的连接处分别圆弧过渡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突出部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顶板的各转角处分别对应的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第四突出部通过其上方的螺纹孔并配合螺钉与所述顶板上的连接通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侧板、第二前侧板和后侧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分别对应的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第一前侧板、第二前侧板和后侧板分别通过其两端的折弯部上的螺纹孔并配合螺钉与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的连接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前侧板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上边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前侧板水平设置,所述后侧板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上边沿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小车车架,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茂朱林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创乐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