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及其发动机油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555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包括机体和架装于机体上的气缸盖,气缸盖上布置有链条室,气缸盖内腔远离链条室的一端开设有连通机体的回油通道。气缸盖内开设回油通道,回油通道的进油端位于气缸盖的内腔,并远离链条室的一端,从而将气缸盖死区位置积留的油液回流至机体内,从而无需外接油路,并有效解决了积油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及其发动机油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摩托车及其发动机油道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结构中,气缸盖内部机油回流多采用外接方式,外接管路容易破损,而且外接管路结构增加了发动机体积,提高发动机成本,同时还降低了油道系统的可靠性。同时,由于摩托车气缸盖内部具有链条室结构,气缸盖凸轮轴腔靠近链条室的一侧设置回油路,而气缸盖因本身结构问题,在凸轮轴腔远离链条室的最远端,会形成机油无法回流的死区,影响油道系统性能。因此,如何优化气缸盖的油路结构,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以优化气缸盖的油路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包括机体和架装于所述机体上的气缸盖,所述气缸盖上布置有链条室,所述气缸盖内腔远离所述链条室的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机体的回油通道。优选地,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中,所述回油通道连通至所述机体底部的油底壳。优选地,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中,所述回油通道布置于所述气缸盖远离所述链条室一端的型材铸造区。优选地,在上述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中,所述回油通道连通所述油底壳的回油末端,设置有将其回油方向由竖向过渡至横向的油道转角。一种摩托车,其发动机包括机体和固装于所述机体上的气缸盖,所述机体的底部设置连通其链条室的油底壳,所述气缸盖和所述油底壳之间设置有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包括机体和架装于机体上的气缸盖,气缸盖上布置有链条室,气缸盖内腔远离链条室的一端开设有连通机体的回油通道。气缸盖内开设回油通道,回油通道的进油端位于气缸盖的内腔,并远离链条室的一端,从而将气缸盖死区位置积留的油液回流至机体内,从而无需外接油路,并有效解决了积油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的布置位置示意图;图2为图1中回油通道内部布置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优化了气缸盖的油路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的布置位置示意图;图2为图1中回油通道内部布置结构的剖视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包括机体5和架装于机体5上的气缸盖1,气缸盖1上布置有链条室3,气缸盖1内腔2远离链条室3的一端开设有连通机体的回油通道4。气缸盖1内开设回油通道4,回油通道4的进油端位于气缸盖1的内腔2,并远离链条室3的一端,从而将气缸盖1死区位置积留的油液回流至机体5内,从而无需外接油路,并有效解决了积油问题。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回油通道4连通至机体5底部的油底壳6。回油通道4可以连通机体5内部油路,优选地,回油通道4贯穿机体5的厚度方向,连通至机体5底部的油底壳6,从而使得油底壳6同时连通链条室3和气缸盖1内腔易积油位置,回油通道4的布置使得摩托车内部油路呈U型结构,使得气缸盖1内部油路可同时在靠近和远离链条室3的两侧进行回油,无需外部管路连接,减小了发动机体积,并优化了回油效果。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回油通道4布置于气缸盖1远离链条室3一端的型材铸造区。气缸盖1为铸造结构,其远离链条室3一侧的型材铸造区厚度较厚,铸造过程中容易产生气缸盖1结构局部厚度较厚产生的材质疏松等铸造问题。通过在气缸盖1远离链条室3的一端设置回油通道4,不仅避免了气缸盖1内腔2形成积油死区,也避免气缸盖1的结构局部较厚产生铸造问题,优化了气缸盖的结构强度。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回油通道4连通油底壳6的回油末端,设置有将其回油方向由竖向过渡至横向的油道转角41。发动机的安装结构包括顶部气缸盖罩,其盖装于气缸盖1上方,气缸盖1下方分别为机体5和油底壳6,为了避免回油通道4的回油高度过高导致回油直接冲击油底壳6的油液,将回油通道4通入油底壳6的末端结构设置油道转角41,减少油液掉落对油底壳油液冲击,保证油液质量。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其发动机包括机体和固装于机体上的气缸盖,机体的底部设置连通其链条室的油底壳,该气缸盖和油底壳之间设置有如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由于该摩托车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所以该摩托车由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和架装于所述机体上的气缸盖,所述气缸盖上布置有链条室,所述气缸盖内腔远离所述链条室的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机体的回油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和架装于所述机体上的气缸盖,所述气缸盖上布置有链条室,所述气缸盖内腔远离所述链条室的一端开设有连通所述机体的回油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连通至所述机体底部的油底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油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布置于所述气缸盖远离所述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民杰陈柯亮娄峰张亚志徐桂林杨景王剑钢杨明吕信河周围徐小飞徐凯民张淑坤柴兆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