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0204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包括:龙门架,适于沿列车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龙门架包括立柱;翻转走台机构,其包括走台板和连杆机构;所述走台板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走台板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适于驱动所述走台板绕所述走台板与所述立柱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以使所述走台板处于水平状态或竖直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具有走台板和连杆机构的翻转走台机构作为端墙施工平台,提升了端墙施工平台移动的便捷性,降低了端墙施工平台的生产、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列车车顶卡缝装置
本技术涉及列车组装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列车车顶卡缝装置。
技术介绍
列车车顶卡缝装置是列车车体组装的重要工艺装备,用于列车的车顶与侧墙、端墙在横向和垂直方向定位、夹紧,其上需设有侧墙施工平台和端墙施工平台,用于施工人员对列车的侧墙及端墙进行施工。为避免端墙施工平台阻碍到列车车顶卡缝装置的移动,目前的端墙施工平台多设置为升降式或拆卸式,升降式的端墙施工平台结构复杂,造价高,效果也不理想;拆卸式的端墙施工平台由于自身较重,需天车配合,而且需在列车的端墙处重复安装、拆卸两次,极大地降低了列车生产、装配的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端墙施工平台移动的便捷性以及降低端墙施工平台的生产、使用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包括:龙门架,适于沿列车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龙门架包括立柱;翻转走台机构,其包括走台板和连杆机构;所述走台板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的一端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走台板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适于驱动所述走台板绕所述走台板与所述立柱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以使所述走台板处于水平状态或竖直状态。可选地,所述立柱设有两个并适于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每个所述立柱上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走台板和一个所述连杆机构。可选地,当所述走台板处于所述水平状态时,在所述走台板的长度方向上,两个所述走台板之间具有间距。可选地,所述翻转走台机构还包括配重机构;所述走台板包括行走部和配重部,所述行走部和所述配重部分别位于所述走台板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处的两侧,且所述配重部远离所述行走部的一端到所述走台板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处的距离小于所述行走部远离所述配重部的一端到所述走台板与所述立柱转动连接处的距离;所述配重机构设置在所述配重部上。可选地,所述连杆机构适于折叠和展开,且所述连杆机构具有第一自锁状态和第二自锁状态;当所述走台板处于所述竖直状态时,所述连杆机构折叠至所述第一自锁状态;当所述走台板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连杆机构展开至所述第二自锁状态。可选地,所述走台板和所述立柱上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座和第一转轴中的一个,所述走台板和所述立柱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座和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走台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相适配的第二转轴座,所述立柱上设有与所述第三转轴相适配的第三转轴座,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三转轴座转动连接。可选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走台板在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座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立柱在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转轴座处转动连接;当所述连杆机构处于所述第一自锁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对旋转角度为0°或锐角;当所述连杆机构处于所述第二自锁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对旋转角度大于或等于180°。可选地,所述立柱的下端适于支撑在地面上或通过走行机构支撑在地面上,所述第二转轴座设置在所述立柱的下端。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走台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远离所述立柱的一端分别设有第四转轴座和第四转轴中的一个,所述第四转轴座和所述第四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通过所述第四转轴座和所述第四转轴折叠至所述第一自锁状态或展开至所述第二自锁状态。可选地,每个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设有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互相平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互相平行。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具有走台板和连杆机构的翻转走台机构作为端墙施工平台,在列车车顶卡缝装置移动至列车的端部以对列车的车顶与端墙进行施工时,翻转走台机构的连杆机构驱动走台板展开至走台板平行于水平面,此时施工人员可移动到走台板上进行施工;在列车车顶卡缝装置从列车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移动以对列车的车顶与侧墙进行施工时,连杆机构驱动走台板收起至走台板垂直于水平面,使得走台板平行于列车的侧墙且与列车的侧墙具有一定间距,从而避免走台板与列车发生碰撞以及阻碍到列车车顶卡缝装置的移动。如此,作为端墙施工平台的翻转走台机构的走台板在连杆机构的驱动下,易于在竖直状态与水平状态之间切换,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且提升了端墙施工平台移动(即翻转走台机构展开与收起)的便捷性,降低了端墙施工平台的生产、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列车车顶卡缝装置位于列车一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列车车顶卡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杆机构处于第一自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杆机构处于第二自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列车车顶卡缝装置位于列车一端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列车车顶卡缝装置位于列车另一端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龙门架,11-立柱,111-第一转轴座,112-第三转轴座,12-横梁;2-翻转走台机构,21-走台板,211-行走部,212-配重部,213-第一转轴,214-第二转轴座,22-连杆机构,221-第一支撑杆,222-第二支撑杆,223-第二转轴,224-第三转轴,225-第四转轴座,226-第四转轴,23-配重机构;3-夹紧机构,31-垂直夹具,32-横向夹具;4-固定走台机构;5-列车;51-侧墙;52-端墙;53-车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供的坐标系XYZ中,X轴正向代表的前方,X轴的反向代表后方,Y轴的正向代表右方,Y轴的反向代表左方,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同时,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结合图1、图2、图6、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包括:龙门架1,适于沿列车5的长度方向(即图6中X轴方向)移动,龙门架1包括立柱11;翻转走台机构2,其包括走台板21和连杆机构22;走台板21与立柱11转动连接;连杆机构22的一端与立柱1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走台板21转动连接;连杆机构22适于驱动走台板21绕走台板21与立柱11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以使走台板21处于水平状态或竖直状态。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应用于组装列车5的车体,列车5的车体包括两侧的侧墙51、两端的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龙门架(1),适于沿列车(5)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龙门架(1)包括立柱(11);/n翻转走台机构(2),其包括走台板(21)和连杆机构(22);所述走台板(21)与所述立柱(11)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22)的一端与所述立柱(1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走台板(21)转动连接;/n所述连杆机构(22)适于驱动所述走台板(21)绕所述走台板(21)与所述立柱(11)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以使所述走台板(21)处于水平状态或竖直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龙门架(1),适于沿列车(5)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龙门架(1)包括立柱(11);
翻转走台机构(2),其包括走台板(21)和连杆机构(22);所述走台板(21)与所述立柱(11)转动连接;所述连杆机构(22)的一端与所述立柱(1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走台板(21)转动连接;
所述连杆机构(22)适于驱动所述走台板(21)绕所述走台板(21)与所述立柱(11)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以使所述走台板(21)处于水平状态或竖直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1)设有两个并适于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列车(5)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每个所述立柱(11)上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所述走台板(21)和一个所述连杆机构(2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走台板(21)处于所述水平状态时,在所述走台板(21)的长度方向上,两个所述走台板(21)之间具有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走台机构(2)还包括配重机构(23);所述走台板(21)包括行走部(211)和配重部(212),所述行走部(211)和所述配重部(212)分别位于所述走台板(21)与所述立柱(11)转动连接处的两侧,且所述配重部(212)远离所述行走部(211)的一端到所述走台板(21)与所述立柱(11)转动连接处的距离小于所述行走部(211)远离所述配重部(212)的一端到所述走台板(21)与所述立柱(11)转动连接处的距离;所述配重机构(23)设置在所述配重部(212)上。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22)适于折叠和展开,且所述连杆机构(22)具有第一自锁状态和第二自锁状态;当所述走台板(21)处于所述竖直状态时,所述连杆机构(22)折叠至所述第一自锁状态;当所述走台板(21)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连杆机构(22)展开至所述第二自锁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列车车顶卡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走台板(21)和所述立柱(11)上分别设有第一转轴座(111)和第一转轴(213)中的一个,所述走台板(21)和所述立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敬国曲峰利葛忠孝王宏亮徐长胜孙世睿卢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哈尔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