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其包括模具和两个固定设置于注塑机的液压缸,两个液压缸相对固定设置,液压缸设置有与内部的活塞相连接的活塞杆,模具开设有两个滑移孔,活塞杆滑动穿设于滑移孔,活塞杆设置有固定模具的平行调节组件。利用两个液压缸对模具进行驱动,使模具受力均匀,当两个液压缸的收缩量不一致时,利用平行调节组件调节模具在活塞杆上的位置,可以避免模具发生偏移,整体一稿模具移动的稳定性,保证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注塑机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注塑机又名注射成型机或注射机,其通过加热使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融化,随后利用压力注入模具中成型,可用于大批量生产塑料类的加工产品。模具在注塑机生产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注塑机工作时,模具通过液压缸或气缸驱动进行闭合或开启,从而实现依次进行注胶和脱模的操作。现有的,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告号CN209492140U公开了一种注塑机用升降注塑模具,包括底座,底座通过螺栓螺接有注塑下模,底座上位于注塑下模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立柱,两组立柱顶端固定连接有一组横梁,横梁一侧固定连接有电动滑台,电动滑台移动块上固定连接有机械臂,机械臂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杆,支杆上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气缸固定板,两组气缸固定板上分别安装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下端螺接有注塑上模,第二气缸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真空吸盘,通过第一气缸实现注塑上模的自动升降,通过电动滑台、第二气缸和真空吸盘实现自动取出模腔内的工件的功能。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仅仅利用第一气缸推动注塑上模的中部移动,注塑上模和注塑下模相互闭合时,由于第一气缸对注塑上模的受力不均容易发生倾斜,使注塑上模和注塑下模之间边缘容易产生缝隙而发生溢胶,从而使生产的产品不合格。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其可以提高模具移动的稳定性和密封性,避免两个模具闭合时发生溢胶现象,保障产品质量。本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包括模具和两个固定设置于注塑机的液压缸,两个所述液压缸相对固定设置,所述液压缸设置有与内部的活塞相连接的活塞杆,所述模具开设有两个滑移孔,所述活塞杆滑动穿设于滑移孔,所述活塞杆设置有固定模具的平行调节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液压缸同时驱动模具移动,使模具受力均匀,同时,在两个液压缸的收缩量不一致的时候调节模具在活塞杆的位置,使模具可以保持直线运动,整体提高模具移动的稳定性,避免模具闭合时的缝隙较大而溢胶,保证产品质量。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平行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母和紧固螺母,所述活塞杆螺纹穿设于调节螺母和紧固螺母,所述调节螺母抵接于模具朝向液压缸的一侧,所述紧固螺母抵接于模具背向液压缸的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液压缸的收缩量不一致时,模具容易朝向收缩量较少的一侧偏移,通过旋转紧固螺母和调节螺母,可以带动模具在活塞杆上移动,从而使模具可以保持直线运动,提高模具移动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活塞杆包括一端相连接的粗杆和细杆,所述粗杆远离细杆的一端与液压缸内部的活塞相连接,所述紧固螺母、调节螺母均套设于细杆的侧壁,所述细杆的直径小于粗杆的直径,所述细杆和粗杆的连接位置形成对调节螺母限位的限位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部对调节螺母的移动距离进行限定,避免调节螺母和紧固螺母带动模具移动的距离过大,从而使活塞杆与其他注塑机其他部位相互阻碍。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当所述调节螺母与限位部相互抵接时,所述紧固螺母与活塞杆远离液压缸的一端间距为15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定调节螺母和紧固螺母的移动距离控制在15mm内,从而实现杂活塞杆上对模具进行微调的操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螺母背向模具的一面环向延伸有套设于粗杆的套杆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杆部可以加强调节螺母的稳定性,当调节螺母移动到与限位部相互抵接的位置时,套杆部套设于粗杆外侧,可以避免调节螺母受到模具的作用力而发生偏移。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套杆部的内侧壁与粗杆靠近细杆一端的外壁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螺母旋转移动到与限位部相互抵接位置时,套杆部与粗杆的外壁相互螺纹连接,可以进一步加强调节螺母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活塞杆远离液压缸的一端边缘环向开设有避让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紧固螺母、调节螺母或滑移孔套在活塞杆外壁时,避让槽可以提供预定位作用,使紧固螺母、调节螺母和滑移孔可以快速且准确套设于活塞杆的外侧壁,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模具朝向紧固螺母和调节螺母的一面均设置有防磨片,所述活塞杆滑动穿设于防磨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紧固螺母和调节螺母旋转过程中,与模具直接接触容易对模具的表面造成较多的磨损,通过设置防磨片,可以减少模具受到的磨损了,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两个液压缸同时驱动模具移动,使模具受力均匀,同时,在两个液压缸的收缩量不一致的时候调节模具在活塞杆的位置,使模具可以保持直线运动,整体提高模具移动的稳定性,避免模具闭合时的缝隙较大而溢胶,保证产品质量;2.当两个液压缸的收缩量不一致时,模具容易朝向收缩量较少的一侧偏移,通过旋转紧固螺母和调节螺母,可以带动模具在活塞杆上移动,从而使模具可以保持直线运动,提高模具移动的稳定性;3.限位部对调节螺母的移动距离进行限定,避免调节螺母和紧固螺母带动模具移动的距离过大,从而使活塞杆与其他注塑机其他部位相互阻碍。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模具;11、滑移孔;12、防磨片;2、液压缸;3、活塞杆;31、细杆;311、避让槽;32、粗杆;321、限位部;4、紧固螺母;5、调节螺母;51、套杆部;6、连接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包括模具1和两个液压缸2,两个液压缸2安装于注塑机上,两个液压缸2通过连接座6相对固定,液压缸2设置有与其内部活塞相连接的活塞杆3,两个液压缸2的活塞杆3相互平行。活塞杆3远离液压缸2的一端与模具1相连接,两个液压缸2推动模具1移动,使模具1受力均匀,提高模具1移动的稳定性。活塞杆3包括一体成形的粗杆32和细杆31,粗杆32的一端与液压缸2内部的活塞相连接,粗杆32远离液压缸2的一端与细杆31的一端相连接,模具1的两侧均开设有滑移孔11,细杆31与滑移孔11一一对应,细杆31穿设于相对应的滑移孔11。细杆31上安装有固定模具1的平行调节组件,由于液压缸2内部的活塞滑动时受到阻力作用容易发生泄气,使两个液压缸2的压缩量不同,从而使两个活塞杆3推动模具1移动的距离不同,平行调节组件可以微调模具1在活塞杆3上的位置,避免模具1发生倾斜,提高模具1移动的稳定性。平行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母5和紧固螺母4,细杆31上开设有螺纹,细杆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1)和两个固定设置于注塑机的液压缸(2),两个所述液压缸(2)相对固定设置,所述液压缸(2)设置有与内部的活塞相连接的活塞杆(3),所述模具(1)开设有两个滑移孔(11),所述活塞杆(3)滑动穿设于滑移孔(11),所述活塞杆(3)设置有固定模具(1)的平行调节组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1)和两个固定设置于注塑机的液压缸(2),两个所述液压缸(2)相对固定设置,所述液压缸(2)设置有与内部的活塞相连接的活塞杆(3),所述模具(1)开设有两个滑移孔(11),所述活塞杆(3)滑动穿设于滑移孔(11),所述活塞杆(3)设置有固定模具(1)的平行调节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母(5)和紧固螺母(4),所述活塞杆(3)螺纹穿设于调节螺母(5)和紧固螺母(4),所述调节螺母(5)抵接于模具(1)朝向液压缸(2)的一侧,所述紧固螺母(4)抵接于模具(1)背向液压缸(2)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机的射胶模具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3)包括一端相连接的粗杆(32)和细杆(31),所述粗杆(32)远离细杆(31)的一端与液压缸(2)内部的活塞相连接,所述紧固螺母(4)、调节螺母(5)均套设于细杆(31)的侧壁,所述细杆(31)的直径小于粗杆(32)的直径,所述细杆(3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锡强,帅正明,谢万兵,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耀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