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及车辆。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包括背板,还包括: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上开设有储物口,所述支撑框包括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位于所述储物口的一侧;储物片,所述储物片的边沿连接在所述支撑框上并与所述支撑框、所述背板共同限定出以所述储物口为开口的储物腔;第一挂钩,所述第一挂钩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条上并位于所述储物腔的外侧。车辆包括座椅和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所述背板安装在所述座椅的背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及车辆,为后排乘员提供了用于放置物品的部件,可适用于放置体积较大或者无法挤压的物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前排座椅的背面一般设置有背板,背板上安装有储物袋,储物袋的上部开口,侧面和底部闭合安装在背板上。现有技术中,后排乘员可以使用的储物空间一般包括储物袋和位于后排座椅中间的中央扶手上开设的杯托。专利技术人在实现专利技术创造的过程中发现,储物袋和杯托中均无法放置体积较大的物品,且当后排座椅坐满乘员时,中央扶手需要旋转收纳在座椅靠背中而无法实现储物功能,后排乘员携带的带有吸管的饮料等无法挤压的物品便无合理的放置位置,有时不得己放置在车辆地板上,物品放置在车辆地板上后存在侵占乘员的腿部空间的问题,后排乘员的储物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排乘员提供用于放置物品的部件,可适用于放置体积较大或者无法挤压的物品。本技术提供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包括背板和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上开设有储物口,所述支撑框包括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位于所述储物口的一侧;储物片,所述储物片的边沿连接在所述支撑框上并与所述支撑框、所述背板共同限定出以所述储物口为开口的储物腔;第一挂钩,所述第一挂钩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条上并位于所述储物腔的外侧。本实施例中,对于体积较大或者无法挤压的物品,如带有吸管的软饮、内设有易碎物品的塑料袋等可挂接在第一挂钩上,既满足了乘员的储物需求且无需侵占乘员的腿部空间,又增加了车辆的储物空间,提高了乘车的舒适性。可选的,所述支撑框还包括依次连接在第二支撑条和第三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与所述第二支撑条相对设置并分别一一对应的位于所述储物口的两侧,所述第三支撑条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三支撑条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条均与所述储物片的边沿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框可以为U型框,U型框的储物口朝上设置,乘员将物品从储物口放进储物腔内。储物片可以为四边形片,储物片的三个边分别一一对应地嵌设或者注塑安装在第一支撑条、第二支撑条、以及第三支撑条上,储物片的第四条边位于储物口。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条上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条的一端为第一挂接端,所述第一挂接端位于所述储物口的边沿,所述第一挂钩安装在所述第一挂接端。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一挂钩的具体安装位置,乘员需要使用储物功能时,将物品挂接在第一挂钩上即可。可选的,所述第一挂钩包括第一挂接条,所述第一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挂接端,所述第一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条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一挂钩的具体结构,乘员在使用第一挂钩的储物功能时,将物品从第一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挂接在第一挂接条上,物品的挂接接口在重力作用下下滑至第一挂接端被储物片所限位,以实现有效挂接。可选的,所述第一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挂接端的端面上并与所述第一挂接端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所述第一挂接端的端面上位于所述第一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挂接端的外侧面之间的部分为第一限位面。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面用于对下滑到第一挂接端的物品实现支撑和限位的效果,支撑稳固可靠,且可减轻物品挤压储物片,有利于保护储物片。可选的,所述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还包括第二挂钩,所述第二挂钩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条上并位于所述储物腔的外侧。本实施例增设的第二挂钩进一步地增加了乘员的储物空间,乘员的物品较多时,可以将多个物品分别挂接在第一挂钩或者第二挂钩上。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条上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条的一端为第二挂接端,所述第二挂接端位于所述储物口的边沿,所述第二挂钩安装在所述第二挂接端。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二挂钩的具体安装位置,乘员需要使用储物功能时,将物品挂接在第二挂钩上即可。可选的,所述第二挂钩包括第二挂接条,所述第二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挂接端,所述第二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条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二挂钩的具体结构,乘员在使用第二挂钩的储物功能时,将物品从第二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挂接在第二挂接条上,物品的挂接接口在重力作用下下滑至第二挂接端被储物片所限位,以实现有效挂接。可选的,所述第二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挂接端的端面上并与所述第二挂接端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所述第二挂接端的端面上位于所述第二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挂接端的外侧面之间的部分为第二限位面。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面用于对物品实现支撑和限位的作用,支撑稳固可靠,且可减轻物品挤压储物片,有利于保护储物片。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座椅和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所述背板安装在所述座椅的背面。背板可以是塑料背板,背板可以通过胶粘或者注塑的方式贴合组装在座椅的背面。通过第一挂钩或者第二挂钩挂接物品。本技术提供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及车辆,所述第一挂钩和所述第二挂钩均位于所述储物腔的外侧,对于体积较大或者无法挤压的物品,如带有吸管的软饮、内设易碎物品的塑料袋等可挂接在第一挂钩或者第二挂钩上,以增设较少的部件满足了乘员的储物需求且无需侵占乘员的腿部空间,增加了车辆的储物空间,提高了乘车的舒适性。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有第一挂钩、第二挂钩的支撑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安装在座椅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在座椅上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上挂接有物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框,10-储物口,11-第一支撑条,12-第一挂接端,13-第二支撑条,14-第三支撑条,15-第二挂接端;2-储物片;3-第一挂钩,31-第一挂接条,32-第一限位面,33-第二挂钩,34-第二挂接条,35-第二限位面;4-背板;5-座椅;6-物品。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13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包括背板4、支撑框1、储物片2、以及第一挂钩3。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2,所述支撑框1上开设有储物口10,所述支撑框1包括第一支撑条11,所述第一支撑条11位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包括背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上开设有储物口,所述支撑框包括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位于所述储物口的一侧;/n储物片,所述储物片的边沿连接在所述支撑框上并与所述支撑框、所述背板共同限定出以所述储物口为开口的储物腔;/n第一挂钩,所述第一挂钩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条上并位于所述储物腔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包括背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上开设有储物口,所述支撑框包括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位于所述储物口的一侧;
储物片,所述储物片的边沿连接在所述支撑框上并与所述支撑框、所述背板共同限定出以所述储物口为开口的储物腔;
第一挂钩,所述第一挂钩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条上并位于所述储物腔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还包括依次连接在第二支撑条和第三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与所述第二支撑条相对设置并分别一一对应的位于所述储物口的两侧,所述第三支撑条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条和所述第二支撑条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三支撑条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条均与所述储物片的边沿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条上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条的一端为第一挂接端,所述第一挂接端位于所述储物口的边沿,所述第一挂钩安装在所述第一挂接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钩包括第一挂接条,所述第一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挂接端,所述第一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第三支撑条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排座椅靠背挂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接条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海燕,高超,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