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0567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如何提升纵臂抵抗纵向力强度又能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可靠性技术问题。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两侧设有纵臂,所述纵臂包括至少一个直线管和至少一个折弯过渡管,所述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一体成型且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直线管一端口和折弯过渡管一端口重合,所述折弯过渡管前端口至后端口各个部分的外侧壁的圆周周长均相等。本扭力梁后桥结构,纵臂走势平缓,纵臂应力分布均匀,不会因局部屈服导致失稳,提升抵抗纵向力强度,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的扭力梁后桥是紧凑型轿车后悬常见的一种悬架形式,具有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的作用。其中纵臂是扭力梁后桥总成的关键承载结构,扭力梁后桥其它的部件都与它连接,现有的纵臂一般由冲压件拼焊或弯管成型,其中拼焊结构是由两块钢板冲压、折弯再焊接而成,其侧向力抗弯性能不如弯管结构,而弯管成型结构的纵臂,当弯管弯曲弧度大时抵抗纵向力能力弱,纵臂与其它部件焊接部位为不规则曲面,与被焊接件贴合性不好,连接的可靠性不好,因此,如何提升纵臂抵抗纵向力的强度又能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可靠性是现有技术人员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05311262U,公开日为2016年6月15日,公开了一种扭力梁式后桥,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轴主梁、稳定杆,后轴主梁为U形壳体,在后轴主梁的两端对称地设置有后轴侧梁、后轴套管、后轴减震安装座、支架一、支架二、后减震器安装销、后减震器支架、后制动器安装支架,后轴主梁两端与后轴侧梁连接,后轴侧梁的两端分别与轴套管、后制动器安装支架连接,后轴减震安装座与后轴套管连接,后减震器支架与后轴主梁和后制动器安装支架之间的后轴侧梁区域在靠近后制动器安装支架侧的后轴侧梁连接,后减震器安装销与后减震器支架连接,支架一、支架二分别与后轴主梁和后轴侧梁连接,稳定杆与后轴主梁连接。上述申请,有效消除后桥容易产生的应力集中的现象,后桥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更高,生产制造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但其不足之处,上述申请中的侧梁(即纵臂)为不规则曲面,导致与其他部件焊接的贴合性不好,连接的可靠性不好,同时侧梁的弯曲弧度大小也不一,应力分布不均,弯曲弧度较大处侧梁抵抗纵向力抗弯性能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升纵臂抵抗纵向力的强度又能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可靠性。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两侧设有纵臂,所述纵臂包括至少一个直线管和至少一个折弯过渡管,所述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一体成型且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直线管一端口和折弯过渡管一端口重合,所述折弯过渡管前端口至后端口各个部分的外侧壁的圆周周长均相等。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一体成型且直线管和折弯过渡管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直线管一端口和折弯过渡管一端口重合,尽量避免三维空间的弯折量,减少不必要的弯折量,尽可能使连接平缓,折弯过渡管前端口至后端口各个部分的外侧壁的圆周周长均相等,保证纵臂整体尽可能走势平缓,纵臂应力分布均匀,当承受大的纵向力时,不会因局部屈服导致失稳,提升抵抗纵向力的强度,横梁连接于直线管上,折弯过渡管曲面特征规则,直线管与折弯过渡管连接尺寸稳定,满足安装需求,使其他部件与纵臂连接的贴合性好,有利于减少了贴合缝隙,从而减少了焊接工艺缺陷,提升焊缝寿命,进而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可靠性。在上述的扭力梁后桥结构中,所述直线管包括第一直线管、第二直线管和第三直线管,所述折弯过渡管包括第一折弯过渡管和第二折弯过渡管,所述第一折弯过渡管设于第一直线管和第二直线管之间,所述第二折弯过渡管设于第二直线管和第三直线管之间,有利于纵臂整体能够平缓过渡连接,承受纵向力时,应力分布均匀,提升抵抗纵向力的强度;本扭力梁后桥结构还包括轮毂安装板组件、弹簧盘和减震器支架,所述横梁分别与第二直线管、第三直线管焊接,所述轮毂安装板组件分别与第一直线管、第一折弯过渡管焊接,所述弹簧盘分别与第一折弯过渡管、横梁焊接,所述减震器支架分别与第一直线管、弹簧盘焊接,不同的部件根据不同的焊接要求选择不同的管段,保证各个被焊接件贴合性好,从而减少焊接工艺缺陷,提升连接的可靠性;所述第一直线管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一,所述第一折弯过渡管靠近与轮毂安装板组件焊接处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二,为轮毂装配提供螺栓空间,第一折弯过渡管靠近与轮毂安装板组件焊接处设有安装工具躲避坑二可以局部弱化以减小焊缝应力集中,提升焊缝寿命;所述本扭力梁后桥结构还包括自然成型管和压扁管,所述自然成型管设于压扁管与第三直线管之间,直线管、折弯过渡管、自然成型管和压扁管四者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压扁管上连接有衬套套管,保证纵臂整体走势平缓的同时,为衬套的安装提供了方便;所述纵臂与横梁连接处设有加强板,提高纵臂与横梁连接的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直线管、折弯过渡管、自然成型管和压扁管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尽量避免三维空间的弯折量,减少不必要的弯折量,尽可能使连接平缓,使纵臂整体走势平缓,纵臂应力分布均匀,不会因局部屈服导致失稳,提升抵抗纵向力的强度,直线管与折弯过渡管连接尺寸稳定,满足安装需求,使横梁、轮毂安装板组件、弹簧盘、减震器支架与纵臂连接的贴合性好,有利于减少了贴合缝隙,从而减少了焊接工艺缺陷,提升焊缝寿命,进而提高纵臂与其他部件连接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扭力梁后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1。图2是本技术的扭力梁后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2。图3是本技术纵臂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中,1、横梁;2、纵臂;3、轮毂安装板组件;4、弹簧盘;5、减震器支架;6、直线管;7、折弯过渡管;8、自然成型管;9、压扁管;10、第一直线管;11、第二直线管;12、第三直线管;13、第一折弯过渡管;14、第二折弯过渡管;15、安装工具躲避坑一;16、安装工具躲避坑二;17、衬套套管;18、加强板;19、轮毂安装板组件加强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的扭力梁后桥结构,包括横梁1,横梁1两侧设有纵臂2,纵臂2包括第一直线管10、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第一折弯过渡管13、第二折弯过渡管14、自然成型管8和压扁管9,第一直线管10、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三者的圆周周长相同,第一折弯过渡管13过渡周长均相同且与第一直线管10圆周周长相同,第二折弯过渡管14过渡周长均相同且与第一直线管10圆周周长相同,第一直线管10、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第一折弯过渡管13、第二折弯过渡管14、自然成型管8和压扁管9一体成型且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折弯过渡管13设于第一直线管10和第二直线管11之间,第二折弯过渡管14设于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之间,第三直线管设于自然成型管8与第二折弯过渡管14之间,尽量避免三维空间的弯折量,减少不必要的弯折量,尽可能使连接平缓,有利于纵臂2整体能够平缓过渡连接,当承受大的纵向力时,纵臂应力分布均匀,提升抵抗纵向力的强度。如图1-图3所示,横梁1分别与第二直线管11、第三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包括横梁(1),所述横梁(1)两侧设有纵臂(2),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2)包括至少一个直线管(6)和至少一个折弯过渡管(7),所述直线管(6)和折弯过渡管(7)一体成型且直线管(6)和折弯过渡管(7)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直线管(6)一端口和折弯过渡管(7)一端口重合,所述折弯过渡管(7)前端口至后端口各个部分的外侧壁的圆周周长均相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扭力梁后桥结构,包括横梁(1),所述横梁(1)两侧设有纵臂(2),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臂(2)包括至少一个直线管(6)和至少一个折弯过渡管(7),所述直线管(6)和折弯过渡管(7)一体成型且直线管(6)和折弯过渡管(7)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直线管(6)一端口和折弯过渡管(7)一端口重合,所述折弯过渡管(7)前端口至后端口各个部分的外侧壁的圆周周长均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梁后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管(6)包括第一直线管(10)、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三者的圆周周长相同,所述折弯过渡管(7)包括第一折弯过渡管(13)和第二折弯过渡管(14),第一折弯过渡管(13)和第二折弯过渡管(14)的圆周周长相同,所述第一折弯过渡管(13)设于第一直线管(10)和第二直线管(11)之间,所述第二折弯过渡管(14)设于第二直线管(11)和第三直线管(1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梁后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扭力梁后桥结构还包括轮毂安装板组件(3)、弹簧盘(4)和减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稳正丁智张志远韩微微楼位鹏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