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把手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4787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9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位置精度的要求少、并能够容易地设定车门把手的展开速度的车门把手构造。在致动杆(8)的前端设有抵接销(8b)。抵接销(8b)为大致圆柱状朝着车辆内侧方向凸设。抵接销(8b)一边从第一转动轴(8a)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把手杆(9)的下缘(9h)抵接。抵接销(8b)以将把手杆(9)的输入臂部(9b)顶起的方式按压把手杆(9)并使其转动。车门把手(5)从收纳状态使移动量逐渐减少并在展开状态下停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把手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门把手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门把手构造中构成为,车门把手能够在车门把手收纳于形成在车门面板的凹部内的收纳状态和从车门面板展开的展开状态之间移动。当用户用大拇指按下解锁按钮时,相关的车门被解锁。在车门把手与使车门把手向展开状态移动的致动器之间设有偏心凸轮机构。并且,车门把手被致动器的驱动付与所希望的展开速度而向展开状态移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6259
技术实现思路
以往的车门把手构造对偏心凸轮要求高加工精度。另外,针对与偏心凸轮连接的连杆部件等也要求高加工精度,并且也需要连杆部件相对于偏心凸轮的位置精度,难以获得所期望的展开速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位置精度的要求少、且能够容易地设定车门把手的展开速度的车门把手构造。本专利技术的车门把手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车门把手,其能够在收纳于车门面板内的收纳状态和从车门面板展开的展开状态之间移动;致动杆,其通过致动器绕着第一转动中心转动;和把手杆,其夹在车门把手与致动杆之间通过绕着第二转动中心转动,而将致动杆的动作向车门把手传递,致动杆具有一边从第一转动中心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把手杆抵接的滑动按压部,滑动按压部通过按压把手杆而使把手杆转动,并使车门把手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位置精度的要求少、且能够容易地设定车门把手的展开速度的车门把手构造。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是说明整体构成的从车辆外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是从图1中箭头II方向观察主要部位的俯视图。图3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是说明沿着图2中III-III线的位置处的构成的剖视图。图4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是说明假想线与滑动按压部之间的最短距离伴随致动杆的转动变长的样子的俯视图。图5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是表示展开前期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是表示展开后期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表示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是说明在供连结突部卡合的卡合开口所设的罩部件的构成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2车门面板2a外侧面5车门把手8致动杆8a第一转动轴8b抵接销(滑动按压部)9把手杆9a第二转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对于同一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当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表示,基本上基于从驾驶员看到的前后、左右或上下来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图1表示适用有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构造的车辆1。在车辆1的车门面板2,作为开闭车门的装置的一部分而设有车门把手机构3。车门把手机构3具有:沿着车门面板2的把手开口内侧安装的厚板状的把手基部4;经由转动轴6转动自如地设于把手基部4的车门把手5;和安装于把手基部4的前侧下方并使车门把手5开闭运动的致动器11。图2是从图1中箭头II方向观察把手基部4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车门把手机构3还具有:通过致动器11的驱动而绕着作为第一转动中心的第一转动轴8a转动的致动杆8;夹在车门把手5与致动杆8之间并绕着作为第二转动中心的第二转动轴9a转动的把手杆9;和在上缘具有受压部18并通过以旋转轴部17a为旋转中心的转动而进行闩锁操作的闩锁切换杆17。其中,把手杆9具有:与设于致动杆8的作为滑动按压部的抵接销8b抵接的输入臂部9b;开口形成有与车门把手5卡合的卡合开口9g的把手操作臂部9c;隔着第二转动轴9a位于相反侧的闩锁操作臂部9d;设于把手基部4与把手杆9之间的未图示的弹簧部件;和安装于把手基部4并与使把手杆9的旋转力减衰的阻尼齿轮9f啮合的扇形的齿轮部9e,把手杆9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倒T字型。其中,弹簧部件将一端固定于把手杆9,并将另一端固定于把手基部4,由此向使把手杆9与抵接销8b抵接的方向弹压。图3是沿着图2中III-III线的位置处的车门把手机构3的水平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把手基部4,凹设有朝着车外侧开放的把手凹部4a。在把手凹部4a,经由转动轴6轴支承有为长圆形且平板状的车门把手5并将其收纳(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车门把手5的外侧面5a在收纳状态下以与车门面板2的外侧面2a成为一个面的方式形成。另外,车门把手5以转动轴6为转动中心使后端部5c朝着外侧方展开。由此,车门把手5构成为,能够在收纳于车门面板2内的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参照图3中假想线)之间移动。在展开状态下,用户能够使车门把手5向由图3中箭头F3所示的方向进一步转动。由此,闩锁切换杆17的受压部18被闩锁操作臂部9d按压而转动,未图示的闩锁机构的闩锁状态被解除。从车门把手5中的、前端部5b侧的转动轴6的背面侧,一体地突出设置有连结突部15。另外,在把手基部4的把手凹部4a,开口形成有穿插孔4b。连结突部15的前端穿插于穿插孔4b,向设有把手杆9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突出设置,与卡合开口9g卡合。连结突部15通过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而以转动轴6为转动中心使车门把手5在收纳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转动。如图2所示,在致动杆8的前端设有抵接销8b。抵接销8b为大致圆柱状并朝着车辆内侧方向凸设。抵接销8b的外径设定为,充分得小于以第一转动轴8a为转动中心的抵接销8b的旋转半径。抵接销8b一边从第一转动轴8a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与把手杆9抵接。即,抵接销8b一边与设在把手杆9的输入臂部9b上的下缘9h抵接,一边以将把手杆9顶起的方式对其按压。并且,抵接销8b一边使与下缘9h抵接的位置向从第二转动轴9a远离的方向移动,一边使把手杆9转动。通过把手杆9的转动,与把手操作臂部9c的卡合开口9g卡合的连结突部1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致动器11的旋转驱动力能够使转动轴方向变换90度,并使车门把手5以转动轴6为旋转中心展开。另外,在闩锁操作臂部9d的前端的下缘9i侧,朝向下方凸设有按压部19。在本实施方式中,闩锁操作臂部9d的下缘9i以及输入臂部9b的下缘9h几乎形成于一条直线上。并且,通过把手杆9的转动,闩锁操作臂部9d的按压部19将闩锁切换杆17的受压部18按下,进行闩锁机构的闩锁开放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车门把手5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时,按压部19移动至开始闩锁解除操作的紧前的位置或与受压部18抵接的位置。因此,用户若使从车门面板2突出的车门把手5进一步向拉出的方向展开,则通过把手杆9的转动,闩锁操作臂部9d的按压部19将受压部18按下,进行闩锁机构的闩锁开放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为了比较抵接销8b的两个位置,在致动杆8的旋转方向上,将位于左下侧的抵接销8b规定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门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n车门把手,其能够在收纳于车门面板内的收纳状态和从所述车门面板展开的展开状态之间移动;/n致动杆,其通过致动器绕着第一转动中心转动;和/n把手杆,其夹在所述车门把手与所述致动杆之间、通过绕着第二转动中心转动,而将所述致动杆的动作向所述车门把手传递,/n所述车门把手构造具有滑动按压部,其配置于所述致动杆或所述把手杆的某一方,一边从所配置的部件的转动中心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转动,/n所述致动杆通过经由所述滑动按压部按压所述把手杆而使所述把手杆转动,并使所述车门把手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05 JP 2019-1050451.一种车门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车门把手,其能够在收纳于车门面板内的收纳状态和从所述车门面板展开的展开状态之间移动;
致动杆,其通过致动器绕着第一转动中心转动;和
把手杆,其夹在所述车门把手与所述致动杆之间、通过绕着第二转动中心转动,而将所述致动杆的动作向所述车门把手传递,
所述车门把手构造具有滑动按压部,其配置于所述致动杆或所述把手杆的某一方,一边从所配置的部件的转动中心描绘等距离的圆弧状轨迹一边转动,
所述致动杆通过经由所述滑动按压部按压所述把手杆而使所述把手杆转动,并使所述车门把手从收纳状态向展开状态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设想了将所述第一转动中心与所述第二转动中心连结的假想线的情况下,
以使展开状态侧的所述滑动按压部与所述假想线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收纳状态侧的所述滑动按压部与所述假想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的方式设定所述滑动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康祐富士原泰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