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7090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9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与底座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底座一端设有过孔,过孔内设有转轴,把手包括手持部、感应部、铰接部,感应部位于过孔内,铰接部固接在感应部靠近车门的一端,铰接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铰接部远离感应部的一端与转轴铰接,手持部固接在感应部远离车门的一端,手持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手持部与铰接部均位于感应部的同一侧,铰接部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过孔内侧在第一感应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重量轻,安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
本技术属于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新能源车大量采用电开门的外开门方式,这种外开门方式的原理是车钥匙发送信号给车辆,车辆给车门内的外开执行器发送信号,外开执行器将锁扣与锁体分离,车门打开;但是这种开门方式有一个缺点;当车辆馈电的时候,车辆不能给外开执行器供电;这时候只能通过外接的电源供电;而如果这时候没有条件提供外接电源,那么就无法打开车门了;现有技术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方便的缺点,提出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使用方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与底座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所述底座一端设有过孔,所述过孔内设有转轴,所述把手包括手持部、感应部、铰接部,所述感应部位于过孔内,所述铰接部固接在感应部靠近车门的一端,所述铰接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铰接部远离感应部的一端与转轴铰接,所述手持部固接在感应部远离车门的一端,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铰接部均位于感应部的同一侧,所述铰接部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所述过孔内侧在第一感应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转动手持部一个较小的角度(1-2度),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相对错动,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对车门内的外开执行器发出信号,外开执行器将锁体与锁扣打开,车门以电开门方式打开,而当车辆馈电的时候,转动手持部一个较大的角度(7-8度),车门已机械开门的方式开锁。不会导致馈电无法开门的情况,实用性好。作为优选,过孔内固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感应部远离铰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感应部的一端固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与转动杆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固接的一端沿着手持部的轴向延伸有延伸段,所述顶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与延伸段间隙配合,所述转动杆远离顶杆的一端设有磁块,所述磁块靠近车门的一端吸附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固接在过孔的内侧壁上,所述电磁铁与车辆的电源连接。车辆有电的时候,不会被陌生人以机械开门的方式开门。作为优选,磁块与第二转轴的距离大于顶杆与第二转轴的距离。杠杆原理,顶杆推力强。作为优选,转动杆与顶杆为一体成型结构。生产简单。作为优选,第一感应器为对射传感器的接收端,所述第二感应器为对射传感器的发射端。对射传感器是成熟的现有技术。作为优选,把手为一体成型结构。制作简单。作为优选,底座上设有若干减重槽。减轻产品重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使用方便;重量轻,安全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把手的示意图;图3为底座的示意图;图4为第一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器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6为电开门方式打开车门的示意图;图7为机械开门方式打开车门的示意图。图中:底座1、把手2、过孔3、手持部4、感应部5、铰接部6、第一感应器7、第二感应器8、减重槽9、第二转轴10、转动杆11、顶杆12、延伸段13、磁块14、电磁铁15、转轴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阐述: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7: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1、与底座1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2,所述把手2为一体成型结构;底座1上设有若干减重槽9;所述底座1一端设有过孔3,所述过孔3内设有转轴16,所述把手2包括手持部4、感应部5、铰接部6,所述感应部5位于过孔3内,所述铰接部6固接在感应部5靠近车门的一端,所述铰接部6与感应部5呈L型结构,所述铰接部6远离感应部5的一端与转轴16铰接,所述手持部4固接在感应部5远离车门的一端,所述手持部4与感应部5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4与铰接部6均位于感应部5的同一侧,所述铰接部6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7,所述过孔3内侧在第一感应器7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8,所述第一感应器7、第二感应器8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所述第一感应器7为对射传感器的接收端,所述第二感应器8为对射传感器的发射端;过孔3内固接有第二转轴10,所述第二转轴10位于感应部5远离铰接部6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10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1,所述转动杆11远离感应部5的一端固接有顶杆12,转动杆11与顶杆1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顶杆12与转动杆11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4与感应部5固接的一端沿着手持部4的轴向延伸有延伸段13,所述顶杆12远离转动杆11的一端与延伸段13间隙配合,所述转动杆11远离顶杆12的一端设有磁块14,所述磁块14靠近车门的一端吸附有电磁铁15,所述电磁铁15固接在过孔3的内侧壁上,所述电磁铁15与车辆的电源连接;磁块14与第二转轴10的距离大于顶杆12与第二转轴10的距离。实施例原理:第一感应器7与第二感应器8为配套产品-对射传感器,对射传感器为成熟的现有技术,由发射端与接收端组成,这里不做赘述。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器7为接收端,第二感应器8为发射端。当车辆有电的时候,车主带着车钥匙接近车子,当车主转动手持部4一定角度(1-2度),感应部5转动,铰接部6转动,接收端转动,初始状态下,发出的波能被接收端收到,而当转动手持部4的时候,接收端转动,发射端与接收端发生错动,接收端无法接收到波,这时候,对射传感器发送信号给外开执行器,锁体与锁扣分开,车门可以被打开。而当车辆馈电的时候:这时候车主转动手持部4一定的角度(7-8度),由于手持部4与机械锁芯连接,类似普通机械开门的方式,手持部4将锁扣与锁体分开,车门被打开,这里机械开门的方式为成熟现有技术,这里不做赘述。而假设车辆有电,为了防止陌生人转动手持部利用机械开门的方式开锁;由于此时,电磁铁15通电,电磁铁15将磁块14吸附住,这时候延伸段13转动过后抵靠在顶杆12上,由于转动杆11无法转动,因此,手持部也无法继续转动,根本无法转动手持部到机械开门方式需要的角度(7-8度),因此无法采用机械开门的方式打开车门;而由于陌生人没有车钥匙,因此当转动手持部到电开门的方式需要的角度(1-2度)的时候,外开执行器不会把锁扣和锁体打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与底座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一端设有过孔,所述过孔内设有转轴,所述把手包括手持部、感应部、铰接部,所述感应部位于过孔内,所述铰接部固接在感应部靠近车门的一端,所述铰接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铰接部远离感应部的一端与转轴铰接,所述手持部固接在感应部远离车门的一端,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铰接部均位于感应部的同一侧,所述铰接部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所述过孔内侧在第一感应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包括固接在车门上的底座、与底座铰接的用于打开车门内的机械锁芯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一端设有过孔,所述过孔内设有转轴,所述把手包括手持部、感应部、铰接部,所述感应部位于过孔内,所述铰接部固接在感应部靠近车门的一端,所述铰接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铰接部远离感应部的一端与转轴铰接,所述手持部固接在感应部远离车门的一端,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铰接部均位于感应部的同一侧,所述铰接部靠近车门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所述过孔内侧在第一感应器对应位置设有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外开执行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开门锁的外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内固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感应部远离铰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感应部的一端固接有顶杆,所述顶杆与转动杆呈L型结构,所述手持部与感应部固接的一端沿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寅郭大洲杨松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