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4400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属于支承装置技术领域。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包括支撑底板、支撑顶板和减震防滑垫块,支撑底板设置在底部,支撑底板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凸起,减震防滑垫块固定连接在安装顶板上表面四角上,支撑顶板上还连接有提拉机构,支撑顶板设置在支撑底板的上方,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之间连接有连接机构、第一液压支撑机构和第二液压支撑机构,第一液压支撑机构和第二液压支撑机构安装在连接机构两侧,连接机构上还连接有安全保障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设计结构较为固定,无法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调节,适用性有限以及未设置安全保障结构,结构损坏易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支承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
技术介绍
救援机器人,为救援而采取先进科学技术研制的机器人,如地震救援机器人,它是一种专门用于大地震后在地下商场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执行救援任务的机器人,在地震灾害中,若人员被困在倒塌的建筑物中时,救援机器人在进行救援时,需要先对建筑物废墟进行支承,进而才可以进行后续的救援工作,鉴于此,设计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机器人支承装置,往往都是采用液压支撑结构来实现支承功能,其结构较为固定,无法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来对工作形态进行调节,适用性有限;同时现有的支承装置未设置安全保障结构,在对一些较重的废墟进行支承时,也能会超过液压支撑结构的承重限度,进而使得液压支撑结构损坏,有可能会对废墟下的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设计结构较为固定,无法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进行调节,适用性有限以及未设置安全保障结构,结构损坏易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为了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包括支撑底板(1)、支撑顶板(2)和减震防滑垫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1)设置在底部,所述支撑底板(1)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凸起,所述减震防滑垫块(3)固定连接在安装顶板(2)上表面四角上,所述支撑顶板(2)上还连接有提拉机构(4),所述支撑顶板(2)设置在支撑底板(1)的上方,所述支撑顶板(2)和支撑底板(1)之间连接有连接机构(5)、第一液压支撑机构(6)和第二液压支撑机构(7),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机构(6)和第二液压支撑机构(7)安装在连接机构(5)两侧,所述连接机构(5)上还连接有安全保障机构(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包括支撑底板(1)、支撑顶板(2)和减震防滑垫块(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1)设置在底部,所述支撑底板(1)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滑凸起,所述减震防滑垫块(3)固定连接在安装顶板(2)上表面四角上,所述支撑顶板(2)上还连接有提拉机构(4),所述支撑顶板(2)设置在支撑底板(1)的上方,所述支撑顶板(2)和支撑底板(1)之间连接有连接机构(5)、第一液压支撑机构(6)和第二液压支撑机构(7),所述第一液压支撑机构(6)和第二液压支撑机构(7)安装在连接机构(5)两侧,所述连接机构(5)上还连接有安全保障机构(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机构(4)包括有提拉把手(401),所述提拉把手(401)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402),所述连接杆(402)活动连接在支撑顶板(2)上,所述连接杆(40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4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5)包括有第一连接耳(501)和第二连接耳(502),所述第一连接耳(501)固定连接在支撑底板(1)的顶面上,所述第二连接耳(502)固定连接在支撑顶板(2)的底面上,所述第一连接耳(50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503),所述第二连接耳(502)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504),所述第一连杆(503)和第二连杆(504)远离第一连接耳(501)和第二连接耳(502)一端活动连接在安装板(505)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伟伟盛娜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迈若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