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秀平专利>正文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9764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第一结构物、第二结构物以及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所述的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设置在第一结构物、第二结构物之间;其中,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相对运动方向为纵向,与纵向方向相垂直的为横向,横向、纵向构成一水平面;所述的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包括:粘滞阻尼箱、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位于粘滞阻尼箱内部的粘滞阻尼液;所述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设置在粘滞阻尼箱的中间;所述粘滞阻尼箱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采用本申请的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粘滞阻尼墙而言,在先申请“2020109123093”公开了一种墙体及其应用,其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墙体,其为粘滞阻尼墙,设置在上部结构物与下部结构物之间,其包括:粘滞阻尼箱以及包含在粘滞阻尼箱中的粘滞阻尼液;上部结构物与下部结构物之间的相互移动的方向为纵向,与纵向相垂直的方向为横向,横向与纵向构成水平面;还包括:第一板、第一竖向杆、第一类水平螺杆、第二类水平杆、轴承组件;第一板包括:至少3个以上的第一单板;其中,所述第一竖向杆的数量为第一单板的数量+1;所述每个第一单板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竖向杆;沿着纵向方向,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类水平螺杆之间至少设置有1个第二类水平杆,即与第一类水平螺杆连接的第一竖向杆为可移动竖向杆,与第二类水平杆连接的第一竖向杆为固定竖向杆,在2个相邻的可移动竖向杆之间至少设置有1个固定竖向杆。在上述方案之中,提出了“采用不同位移状态下采用不同的波折状”,来体现小震、中震、大震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对应措施,这一构思是具有原创性的。然而,专利技术人在后续研究中也发现:上述方案其仅仅只能满足一种条件(即本申请的s-αs只能是一种增长的曲线),其无法满足更多的设计需求。因此,如何扩展“2020109123093”提出的技术原创构思,使得其能够满足更多的技术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第一结构物1、第二结构物2以及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所述的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设置在第一结构物1、第二结构物2之间;其中,第一结构物1与第二结构物2的相对运动方向为纵向,与纵向方向相垂直的为横向,横向、纵向构成一水平面;所述的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包括:粘滞阻尼箱3、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位于粘滞阻尼箱内部的粘滞阻尼液;所述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设置在粘滞阻尼箱的中间;所述粘滞阻尼箱与第二结构物2固定连接;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根据位移大小来调整内填钢板的波折状,包括:多个第一类圆柱杆4、多个第二类圆柱杆7;第二类圆柱杆7与第一结构物1固定连接;所述2个纵向分布的第一类圆柱杆4至少设置1个第二类圆柱杆7;在第一类圆柱杆4与第二类圆柱杆7之间的铰接有伸缩插接板8;在第二类圆柱杆7与第二类圆柱杆7之间固定有板;其中,伸缩插接板8的构造如下:伸缩插接板8包括2个板,即前部板8-1、后部板8-2,所述前部板8-1与后部板8-2组成伸缩板;第一类圆柱杆4、第二类圆柱杆7上间隔设置有圆周盘体9,所述前部板8-1的首部端部以及后部板8-2的尾部端部均设置有多个突出的铰接构件;所述前部板8-1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铰接在第一类圆柱杆或第二类圆柱杆上,所述后部板8-2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铰接在第二类圆柱杆或第一类圆柱杆上;所述前部板8-1的首部端部以及后部板8-2的尾部端部均设置有多个突出的铰接构件,使得前部板8-1、后部板8-2在竖向面内成为悬臂构件;所述前部板8-1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与后部板8-2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间隔设置,即在同一高度上,前部板8-1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与后部板8-2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择一设置;其中,圆周盘体9的上侧与下侧设置有滚珠,以减少摩擦;其中,所述第一类圆柱杆4包括:上部构件4-1、下部圆柱杆4-2,下部圆柱杆4-2固定设置在上部构件4-1的下表面;其中,在第一结构物1的下部设置有所述横向移动导向空间,其横向截面呈“T”字型,包括:左导向空间1-1、右导向空间1-2、中部移动空间1-3;所述左导向空间1-1、右导向空间1-2分别设置在中部移动空间1-3的左侧、右侧;所述上部构件4-1为杆或者水平板状,且与横向移动导向空间适配,上部构件设置在横向导向空间内部,即上部构件4-1只能在横向方向运动;在纵向方向上,其受到第一结构物1的推力,即其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一结构物1不产生相对位移;第一类圆柱杆4能够在中部移动空间1-3横向移动,中部移动空间的长度不小于:2Btanαsmax;αsmax表示αs的最大值;其中,所述下部圆柱杆的上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横向位置调节组件4-3,所述下部圆柱杆的上部的单侧至少设置1个横向位置调节组件4-3;所述横向位置调节组件的轴向方向为横向;所述横向位置调节组件4-3包括:上部横向臂4-3-1、下部横向臂4-3-2、竖向轴4-3-3、转动体4-3-4;上部横向臂4-3-1、下部横向臂4-3-2竖向平行布置;所述竖向轴固定在上部横向臂4-3-1、下部横向臂4-3-2之间,在竖向轴4-3-3上转动套设有转动体4-3-4(呈圆柱体),转动体4-3-4绕竖向轴4-3-3转动,在上部横向臂4-3-1的下表面、下部横向臂的4-3-2的上表面均设置有轴承座以及轴承,转动体4-3-4夹在2个轴承之间;在转动体4-3-4的内部设置有转动轴承,转动轴承套设在竖向轴4-3-3上;在横向方向上,转动体4-3-4突出于上部横向臂4-3-1、下部横向臂4-3-2的长度;还包括: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10,内填钢板的形状通过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10来实现;2个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10之间的间距始终不变;所述转动体4-3-4与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10接触(初始状态下:两侧对称设置的横向位置调节组件4-3的转动体4-3-4均与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10均接触)利用两侧转动体4-3-4与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10的挤压,进而来调整第一类圆柱杆的横向位置。进一步,所述转动体4-3-4为圆柱状或者球体。进一步,在横向移动导向空间的内部设置有滚珠,以减少上部构件4-1与第一结构物1之间的摩擦力;且在左导向空间1-1的端部与上部构件4-1的左端部设置有第一弹簧6-1,在右导向空间1-2的端部与上部构件4-1的右端部设置有第二弹簧6-2。进一步,粘滞阻尼箱的2个纵向板的上端作为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进一步,第一结构物1为预制混凝土上梁或者预制钢上梁;第二结构物2为预制混凝土下梁或预制钢下梁。进一步,第一结构物1为上梁,第二结构物2为下梁,梁的轴向方向为纵向。进一步,所述前部板8-1与后部板8-2组成伸缩板的具体设计为:前部板8-1的尾部端部设置有开口,后部板8-2的前部端部能够插入到前部板8-1的尾部端部设置的开口内,在所述开口的内部形成有沿着开口轴向方向延伸的凸起和/或凹槽;在后部板8-2的前部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凸起和/或凹槽形状适配的凹槽和/或凸起;上述开口内部的凸起和/或凹槽,与前部板8-1的前部端部设置的凹槽和/或凸起,形成导向作用;和/或,后部板8-2的前部端部设置有开口,前部板8-1的尾部端部能够插入到后部板8-2的前部端部设置的开口内;在所述开口的内部形成有沿着开口轴向方向延伸的凸起和/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第一结构物、第二结构物以及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n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设置在第一结构物、第二结构物之间;/n其中,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相对运动方向为纵向,与纵向方向相垂直的为横向,横向、纵向构成一水平面;/n所述的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包括:粘滞阻尼箱、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位于粘滞阻尼箱内部的粘滞阻尼液;所述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设置在粘滞阻尼箱的中间;/n所述粘滞阻尼箱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n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根据位移大小来调整内填钢板的波折状,包括:多个第一类圆柱杆、多个第二类圆柱杆;/n第二类圆柱杆与第一结构物固定连接;/n所述2个纵向分布的第一类圆柱杆至少设置1个第二类圆柱杆;/n在第一类圆柱杆与第二类圆柱杆之间的铰接有伸缩插接板;在第二类圆柱杆与第二类圆柱杆之间固定有板;/n其中,伸缩插接板的构造如下:伸缩插接板包括2个板,即前部板、后部板,所述前部板与后部板组成伸缩板;第一类圆柱杆、第二类圆柱杆上间隔设置有圆周盘体,所述前部板的首部端部以及后部板的尾部端部均设置有多个突出的铰接构件;所述前部板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铰接在第一类圆柱杆或第二类圆柱杆上,所述后部板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铰接在第二类圆柱杆或第一类圆柱杆上;所述前部板的首部端部以及后部板的尾部端部均设置有多个突出的铰接构件,使得前部板、后部板在竖向面内成为悬臂构件;所述前部板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与后部板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间隔设置,即在同一高度上,前部板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与后部板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择一设置;其中,圆周盘体的上侧与下侧设置有滚珠,以减少摩擦;/n其中,所述第一类圆柱杆包括:上部构件、下部圆柱杆,下部圆柱杆固定设置在上部构件的下表面;其中,在第一结构物的下部设置有所述横向移动导向空间,其横向截面呈“T”字型,包括:左导向空间、右导向空间、中部移动空间;所述左导向空间、右导向空间分别设置在中部移动空间的左侧、右侧;所述上部构件为杆或者水平板状,且与横向移动导向空间适配,上部构件设置在横向导向空间内部,即上部构件只能在横向方向运动;在纵向方向上,其受到第一结构物的推力,即其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一结构物不产生相对位移;第一类圆柱杆能够在中部移动空间横向移动;/n其中,所述下部圆柱杆的上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横向位置调节组件,所述下部圆柱杆的上部的单侧至少设置1个横向位置调节组件;所述横向位置调节组件的轴向方向为横向;所述横向位置调节组件包括:上部横向臂、下部横向臂、竖向轴、转动体;上部横向臂、下部横向臂竖向平行布置;所述竖向轴固定在上部横向臂、下部横向臂之间,在竖向轴上转动套设有转动体,转动体绕竖向轴转动,在上部横向臂的下表面、下部横向臂的的上表面均设置有轴承座以及轴承,转动体夹在2个轴承之间;在转动体的内部设置有转动轴承,转动轴承套设在竖向轴上;在横向方向上,转动体突出于上部横向臂、下部横向臂的长度;/n还包括: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内填钢板的形状通过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来实现;2个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之间的间距始终不变;/n所述转动体与内填钢板形状调节构件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包括:第一结构物、第二结构物以及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设置在第一结构物、第二结构物之间;
其中,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的相对运动方向为纵向,与纵向方向相垂直的为横向,横向、纵向构成一水平面;
所述的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的粘滞阻尼墙包括:粘滞阻尼箱、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位于粘滞阻尼箱内部的粘滞阻尼液;所述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设置在粘滞阻尼箱的中间;
所述粘滞阻尼箱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随位移状态变化的内填钢板,根据位移大小来调整内填钢板的波折状,包括:多个第一类圆柱杆、多个第二类圆柱杆;
第二类圆柱杆与第一结构物固定连接;
所述2个纵向分布的第一类圆柱杆至少设置1个第二类圆柱杆;
在第一类圆柱杆与第二类圆柱杆之间的铰接有伸缩插接板;在第二类圆柱杆与第二类圆柱杆之间固定有板;
其中,伸缩插接板的构造如下:伸缩插接板包括2个板,即前部板、后部板,所述前部板与后部板组成伸缩板;第一类圆柱杆、第二类圆柱杆上间隔设置有圆周盘体,所述前部板的首部端部以及后部板的尾部端部均设置有多个突出的铰接构件;所述前部板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铰接在第一类圆柱杆或第二类圆柱杆上,所述后部板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铰接在第二类圆柱杆或第一类圆柱杆上;所述前部板的首部端部以及后部板的尾部端部均设置有多个突出的铰接构件,使得前部板、后部板在竖向面内成为悬臂构件;所述前部板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与后部板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间隔设置,即在同一高度上,前部板的首部端部的铰接构件与后部板的尾部端部的铰接构件择一设置;其中,圆周盘体的上侧与下侧设置有滚珠,以减少摩擦;
其中,所述第一类圆柱杆包括:上部构件、下部圆柱杆,下部圆柱杆固定设置在上部构件的下表面;其中,在第一结构物的下部设置有所述横向移动导向空间,其横向截面呈“T”字型,包括:左导向空间、右导向空间、中部移动空间;所述左导向空间、右导向空间分别设置在中部移动空间的左侧、右侧;所述上部构件为杆或者水平板状,且与横向移动导向空间适配,上部构件设置在横向导向空间内部,即上部构件只能在横向方向运动;在纵向方向上,其受到第一结构物的推力,即其在纵向方向上与第一结构物不产生相对位移;第一类圆柱杆能够在中部移动空间横向移动;
其中,所述下部圆柱杆的上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横向位置调节组件,所述下部圆柱杆的上部的单侧至少设置1个横向位置调节组件;所述横向位置调节组件的轴向方向为横向;所述横向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秀平
申请(专利权)人:郑秀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