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装方法、结构、工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装方法、结构、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同日申请:一种1/4进程具有阻尼的摩擦阻尼器、建筑结构”,是系列申请的基础专利,其公开一个振动循环中4个进程只有1个进程具有阻尼的阻尼器。对于上述技术效果“一个振动循环中4个进程只有1个进程具有阻尼的阻尼器”,现有技术ZL201710720166.4也提出了类似的构思,但是,其是基于粘滞阻尼器,并且其采用了无齿槽段(会导致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之间能够设置的摩擦阻尼器组件数量减少)。能否有一种替代ZL201710720166.4的摩擦阻尼器,这一问题是专利技术人课题组着重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装方法、结构、工作方法,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安装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在第一结构物的下方安装固定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S2:首先制作、安装固定第一摩擦板组件驱动组件、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S3:安装固定第一摩擦板组件、第二摩擦板组件、基于状态的摩擦压力调节装置:S3-1,安装第二摩擦板组件、基于状态的摩擦压力调节装置;S3-2,将旋转式摩擦板本体套设在第二中心固定轴上,两者构成装配体;将上述装配体的第二中心固定轴穿过第二摩擦板本体、推动板的中心通孔,然后第二中心固定轴与竖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安装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在第一结构物的下方安装固定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nS2:首先制作、安装固定第一摩擦板组件驱动组件、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nS3:安装固定第一摩擦板组件、第二摩擦板组件、基于状态的摩擦压力调节装置:/nS3-1,安装第二摩擦板组件、基于状态的摩擦压力调节装置;/nS3-2,将旋转式摩擦板本体套设在第二中心固定轴上,两者构成装配体;将上述装配体的第二中心固定轴穿过第二摩擦板本体、推动板的中心通孔,然后第二中心固定轴与竖向杆连接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安装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在第一结构物的下方安装固定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
S2:首先制作、安装固定第一摩擦板组件驱动组件、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
S3:安装固定第一摩擦板组件、第二摩擦板组件、基于状态的摩擦压力调节装置:
S3-1,安装第二摩擦板组件、基于状态的摩擦压力调节装置;
S3-2,将旋转式摩擦板本体套设在第二中心固定轴上,两者构成装配体;将上述装配体的第二中心固定轴穿过第二摩擦板本体、推动板的中心通孔,然后第二中心固定轴与竖向杆连接固定。
2.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类摩擦阻尼器、第二类摩擦阻尼器;其安装在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之间;
第一结构物与第二结构物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称为纵向,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横向;横向与纵向构成一平面;
所述的第一类摩擦阻尼器、第二类摩擦阻尼器,均包括:第一摩擦板组件、第二摩擦板组件、基于状态的摩擦压力调节装置、第一摩擦板组件驱动组件、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
其中,第一摩擦板组件包括:旋转式摩擦板本体、第二中心固定轴,所述旋转式摩擦板本体套设在第二中心固定轴上;第二中心固定轴为横向设置,纵向方向与旋转式摩擦板本体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第二中心固定轴的两端部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摩擦板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结构物下侧设置的齿条、第一轮、第二轮、第一中心固定轴;第一中心固定轴横向设置且与第二结构物固定连接;
第一轮包括:第一轮第一边部、第一轮第二边部;所述第一轮第一边部的外表面设置有齿轮,其与第一结构物下侧设置的齿条啮合;所述第一轮第一边部的内表面设置有棘轮齿;
第二轮包括:第二轮第一边部、第二轮第二边部,所述第二轮第一边部、第二轮第二边部之间形成有凹部,在第二轮第一边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棘爪;且第二轮第一边部与第一轮第一边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轮第二边部、第一轮第二边部分别设置第一轮第一边部的两侧;第一轮与第二轮采用内啮合棘轮棘爪机构传递动力,通过棘轮齿-棘爪配合传递动力,第二轮单向运动;第一轮第二边部套设在第一中心固定轴上且第一轮仅能绕第一中心固定轴转动;第二轮第一边部、第二轮第二边部的中部套设在第一中心固定轴上且第二轮仅能绕第一中心固定轴转动;
旋转式摩擦板本体的表面设置有齿轮,在第二轮第二边部的外表面也设置有齿轮,所述旋转式摩擦板本体的表面设置的齿轮与第二轮第二边部的外表面设置的齿轮啮合;
其中,第二摩擦板组件,包括:第二摩擦板本体,纵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摩擦板本体所在的平面平行;第二摩擦板本体的底部横向滑动设置在第二结构物中;
其中,基于状态的摩擦压力调节装置3包括:推动板、刚度调节弹簧组件、第一横向杆、第二横向杆、固定轴、转动体;
所述推动板与所述第二摩擦板本体平行,推动板的底部滑动设置在第二结构物中,即推动板的底部横向滑动设置在第二结构物中;在推动板与第二摩擦板本体之间连接有刚度调节弹簧组件;所述刚度调节弹簧组件与转动体分布在推动板的两侧;
第一横向杆、第二横向杆平行布置;所述固定轴固定在第一横向杆、第二横向杆之间,在固定轴上转动套设有转动体,转动体绕固定轴转动;
其中,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为竖向面构件,其顶部与第一结构物固接;所述摩擦压力端部位置状态调试部件为包括三部分:持力区、过渡区、非持力区;
所述持力区与非持力区的长度均不小于摩擦阻尼器的抗震/振的振幅长度;
过渡区设置在持力区与非持力区之间;
所述持力区、非持力区均与旋转式摩擦板本体平行,且“非持力区与旋转式摩擦板本体的横向距离”,要大于“持力区与旋转式摩擦板本体的横向距离”。
初始状态下,转动体与持力区的边缘接触;刚度调节弹簧组件受压;
第一类摩擦阻尼器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