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内阻脉冲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8872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内阻脉冲检测方法,其能准确地测量多节电池,有效解决了测量电路与电池组的隔离问题以及频繁测试的问题,并能实现在线测量。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光耦加变压器隔离式内阻采集模块,并采用非正弦电计算电池的内阻,光耦用于“注入”信号的隔离,用脉冲串信号代替正弦交流信号,变压器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隔离,采集的数据是恒流源的有效值I↓[s]或最大值I↓[sm]、内阻抗上的电压有效值V↓[z]或最大值V↓[zm],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位差α,然后利用公式r=|Z|cosα计算电池内阻。另外,根据EV工作特点,也可以通过采集电压的变化量及电流计算电池内阻r=△U/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电池检测方法,尤其是涉及。
技术介绍
每个电池都有内阻。不同类型的电池内阻不同。相同类型的电池,由于内部化学特性的不一致内阻也不一样。电池的内阻很小,一般为微欧或者毫欧级(一般400Ah的2V蓄电池内阻大约为0.5毫欧左右)。内阻是衡量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正常情况下,内阻小的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能力强,内阻大的电池放电能力弱。一个可充电电池出厂时的内阻是比较小的,但经过长期使用后,由于电池内部电解液的枯竭,以及电池内部化学物质活性的降低,内阻会逐渐增加,直到内阻大到电池内部的电量无法正常释放出来,此时电池也就“寿终正寝”了。绝大部分老化的电池都是因为内阻过大的原因而报废。电池的内阻已被公认是准确而快速的判断电池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关于内阻与容量的结论是当电池的内阻大于初始值(基值)的25%时,电池将无法通过容量的测试。可见电池内阻是反映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有人对电池内阻和容量的关系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可以通过检测电池的内阻来间接地反映电池的容量状况。一般而言,电池的容量越大,内阻就越小,因此可以通过蓄电池内阻的测量,对电池的容量进行在线评估。可见,内阻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池的驱动能力和剩余容量。内阻有如下两个特点1.内阻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电池处于不同的电量状态时,其内阻值不一样。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我们一般把电池的内阻分为两种状态充电态内阻和放电态内阻。充电态内阻指电池完全充满电时的所测量到的电池内阻。放电态内阻指电池充分放电后(放电到标准的截止电压时)所测量到的电池内阻。一般情况下放电态的内阻是不稳定的,测量的结果也比正常值高出许多,而充电态内阻相对比较稳定。对于EV应用而言,我们需要了解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任意时刻的内阻(动态内阻),以判断电池的性能及剩余容量。2.内阻无法用一般的方法进行精确测量。因为电池的内阻很小,在微欧或者毫欧范围内,而在一般的测量场合,我们要求电池内阻测量精度误差必须控制在正负5%以内。这么小的阻值和这么精确的要求必须用专用仪器来进行测量。基于上述两个特点,内阻在线测试技术难度大,各厂家的技术和设备各有特点,其测试内阻的准确度和抗干扰能力差别也很大。因此内阻测试技术就成了整个检测系统的核心技术,其测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检测系统的质量。常用内阻检测法通常,所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两种直流放电法和交流注入法。1.直流放电法根据物理公式R=V/I,测试设备让电池在短时间内(一般为2-3秒)强制通过一个很大的恒定直流电流(目前一般使用40A-80A的大电流),测量此时电池两端的电压,并按公式计算出当前的电池内阻。这种测量方法的精确度较高,控制得当的话,测量精度误差可以控制在0.1%以内。但此法有明显的不足之处(1)只能测量大容量电池或者蓄电池,小容量电池无法在2-3秒钟内负荷40A-80A的大电流;(2)当电池通过大电流时,电池内部的电极会发生极化现象,产生极化内阻。故测量时间必须很短,否则测出的内阻值误差很大;(3)大电流通过电池对电池内部的电极有一定损伤。(4)必须在静态或脱机的情况下进行,无法实现在线测量。(5)多出一个体积较大的负载。一方面会增加了安装和控制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会增加设备维护的工作量,影响日常维护的便捷性。美国Alber公司的测试内阻专利技术“瞬间大电流负载放电法”与普通直流放电法不同。其工作过程是由控制模块(主机)按编程信号顺序接通每节电池向负载模块(RTM)放电的“阀”,每节电池向负载模块大电流(30A~70A)放电,时间为3.25秒。放电过程由数据采集模块(DCM)检测和采集电池的通断电压(放电电压稳定后的瞬间断电压差);负载模块(RTM)承载和采集电池放电电流I。DCM和RTM均有相应的电压和电流感应器件,测定负载模块断开瞬间的电压差ΔV=V2-V1,据此计算出准确的电池内阻值(R内阻=ΔV/I),DCM、RTM和控制模块均有储存记录,并将相关数据以图表和数字的方式,直观地在PC终端上显示出来。虽然此法有不少优点,但和普通直流放电法一样,都不适合于EV的应用。除了上述所列缺点之外,对于EV应用而言,还有以下不足因为EV的电池数目多,给每个单体电池接续负载模块不但机构复杂,而且占用车内空间、增大车辆重量,直接影响EV的各项行驶性能,比如速度、爬坡度、加速性和续驶里程等。另外,EV要求频繁进行剩余容量的检测和显示,这就要求对内阻进行频繁的检测,这样势必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和减少电池的剩余容量。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假设EV电池组由24节12V电池组成。检测放电电流取50A,则测一次内阻所需功率为P=50×12=600W,时长3.25s。所有电池检测一遍所需时间T=24×3.25=78s,需要消耗电池容量CT=50×78=3900C。如果电池标称容量为110Ah,即Cs=110×3600=396000C,则检测一次内阻要浪费约1%的电池容量。如果5分钟检测一次内阻,则1小时就要测12次,浪费容量12%。这对“惜电如金”的EV而言是难以接受的。2.交流注入法为了克服直流放电法需要大电流放电的缺点,人们提出了交流注入测量法。其原理是在蓄电池两端施加一恒定的交流音频电流源is(t)=Iscos(ωt+αi),一般频率取1KHz,电流取50mA。然后检测电池端电压vo(t)=Vocos(ωt+αo),以及is(t)和vo(t)两者之间的夹角α。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者之间关系如图7-15所示(设αi=0),表达式为Z=V·oI·s=|Z|∠α]]>其中|Z|=VoIs,]]>α=αo-αi因为Z=r+jX,所以有r=|Z|cosαr即为我们需要获取的蓄电池内阻。交流内阻测量法的电池测量时间极短,一般在100毫秒左右,测量精度误差一般在1%-2%之间。使用交流测量法几乎可以测量所有的电池。此外,它还有体积小、成本低、对电池无损害、可在线测量、可进行频繁的测量等优点。但测量精度不如直流放电测量法,很可能会受到纹波电流的影响,同时还有谐波电流干扰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之处,提供,有效解决了测量电路与电池组的隔离问题以及频繁测试的问题,并能实现在线测量,非常适合EV的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蓄电池内阻脉冲检测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光耦加变压器隔离式内阻采集模块,并采用非正弦电计算电池的内阻。光耦用于“注入”信号的隔离,用脉冲串信号代替正弦交流信号,变压器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隔离,采集的数据是恒流源的有效值Is或最大值Ism、内阻抗上的电压有效值Vz或最大值Vzm,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位差α。相位差检测过程为MCU产生的脉冲串信号通过电阻RV产生电流id1,送给光耦OP1,产生恒流is“注入”电池;同时进入低通滤波器1。is在电池内阻抗z上产生的电压信号uz与电动势12V叠加后经过电容Cd的隔直流,在变压器T1的初级信号就是uz。该电压经过变压器的隔离变换,在次级就得到了Nuz,N为变压比。T1的输出电压信号送入放大器放大及滤波器处理,得到电压的基波分量,然后与id1的基波分量一起进入相位比较检测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内阻脉冲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光耦加变压器隔离式内阻采集模块,并采用非正弦电计算电池的内阻,光耦用于“注入”信号的隔离,用脉冲串信号代替正弦交流信号,变压器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的隔离,采集的数据是恒流源的有效值I↓[s]或最大值I↓[sm]、内阻抗上的电压有效值V↓[z]或最大值V↓[zm],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位差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建张卫钢蹇小平钱定军刘亚萍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