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2428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其中,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中部设置第一密封筋,第一密封筋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左侧的精分离区和右侧的粗分离区,在粗分离区右上角处设置第二密封筋,第二密封筋将粗分离区分隔为上侧的粗分离工作腔和下侧的粗分离贮油腔,在第一密封筋的上段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安装有精分离模块,在粗分离工作腔内设置粗分离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现有的油气分离器结构设计,在油气分离效率提高的同时,油气分离器的压力损失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油气分离器是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重要的零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发动机窜气中所含的机油进行分离,经油气分离器分离出的机油通过回油通道流回油底壳,而分离后的气体被重新引入发动机进气系统,最终进入进气歧管,而后进入燃烧室被烧掉。现有油气分离器结构主要由粗分离、精分离两部分组成。其中粗分离结构多为迷宫(挡板)形式,精分离结构多采用螺旋或多级旋风、无纺布式、孔板等结构,油气分离器具体设计方案,需依据发动机布置空间进行确定。然而,曲轴箱通风系统作为对发动机性能及排放有重要影响的核心子系统,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整机设计的难点,随着发动机小型化趋势发展及国六排放法规实施更是对曲轴箱通风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而现有的油气分离器,在满足曲轴箱通风系统功能前提下,存在油气分离效率偏低、机油消耗量大的问题,难以满足国六法规对于排放的严苛要求。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油气分离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曲轴箱内气体经本油气分离器后,气体经三次分离,分离的机油三次回油,有效的提升了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改善了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中部设置第一密封筋,所述第一密封筋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左侧的精分离区和右侧的粗分离区,所述粗分离区右上角处设置第二密封筋,所述第二密封筋将所述粗分离区分隔为上侧的粗分离工作腔和下侧的粗分离贮油腔,所述第一密封筋的上段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安装有精分离模块,所述粗分离工作腔内设置粗分离模块;所述粗分离模块包括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中部用于对混合油气进行初级分离的初级分离单元,开设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底部的第二安装槽,及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的次级分离单元,所述次级分离单元位于所述初级分离单元的下方并用于对经过所述初级分离单元处理的油气进行油气再次分离。进一步地,所述初级分离单元包括L形板,所述L形板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中部内壁上,所述L形板的上表面设置一排条形板,所述一排条形板的端部设置V形挡块,所述V形挡块与所述一排条形板前端部之间形成V形回油槽。进一步地,用于连接所述粗分离工作腔与安装板的插板插槽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插槽/插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内壁上并与所述插槽/插板相配合的插板/插槽。进一步地,所述V形挡块的前端部开设有一排凹槽。进一步地,所述次级分离单元包括前端带有开口的盒体,所述盒体位于所述初级分离单元的正下方,所述盒体的顶部开设有多个小孔,所述盒体内倾斜设置撞击板,所述撞击板上部开设有斜槽。进一步地,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槽与盒体的插板插槽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盒体两侧的插槽/插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槽上并与所述插槽/插板相配合的插板/插槽。进一步地,所述精分离模块包括通过插板插槽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的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上带有通孔。进一步地,在所述精分离区内设置与所述活动板相配合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且面向所述活动板一侧面设置有一排隔条。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边缘部位、第一密封筋顶部和第二密封筋顶部共同开设有一个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用于密封所述壳体的边缘部位、第一密封筋顶部和第二密封筋顶部。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的开口顶部设置有用于卡设和密封所述密封圈的第一卡槽。进一步地,所述活动板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卡设和密封所述密封圈的第二卡槽。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精分离区一侧的所述第一密封筋的中部设置有外端向下倾斜的第二挡板,且所述第二挡板的外端与所述壳体的左侧壁之间留有缺口,所述第二挡板将所述精分离区分为上侧的精分离工作腔和下侧的精分离贮油腔。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精分离区相连通的节流孔,所述节流孔上设置有接头。进一步地,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油气分离器总成。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边缘部沿周向设置有螺栓安装孔,用于将所述壳体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针对传统增压汽油发动机上,存在油气分离效率偏低、机油消耗量大问题,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包括壳体,在壳体的中部设置第一密封筋,第一密封筋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左侧的精分离区和右侧的粗分离区,在粗分离区右上角处设置第二密封筋,第二密封筋将粗分离区分隔为上侧的粗分离工作腔和下侧的粗分离贮油腔,在第一密封筋的上段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安装有精分离模块,在粗分离工作腔内设置粗分离模块;其中,粗分离模块包括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粗分离工作腔中部用于对混合油气进行初级分离的初级分离单元,开设在粗分离工作腔底部的第二安装槽,及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内的次级分离单元,次级分离单元位于初级分离单元的下方并用于对经过初级分离单元处理的油气进行油气再次分离。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曲轴箱内气体经本油气分离器后,气体经三次分离,分离的机油三次回油,有效的提升了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改善了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的结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的结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初级分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次级分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精分离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盒体上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第一粗分离回油通道和第二粗分离回油通道的位置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第三精分离回油通道的位置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伞形回油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壳体100;第一密封筋101;精分离区102;粗分离区103;粗分离工作腔103a;粗分离贮油腔103b;第二密封筋104;第一安装槽105;第一挡板106;隔条107;密封槽108;密封圈109;第二挡板110;缺口111;节流孔112;接头113;螺栓安装孔114;精分离模块200;粗分离模块300;初级分离单元310;L形板311;安装板312;条形板313;V形挡块314;V形回油槽315;凹槽316;插板317;插槽318;第二安装槽320;次级分离单元330;开口331;盒体332;小孔333;撞击板334;第一卡槽338;第一粗分离回油通道400;第二粗分离回油通道500;第三精分离回油通道600;伞形回油阀70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中部设置第一密封筋,所述第一密封筋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左侧的精分离区和右侧的粗分离区,所述粗分离区右上角处设置第二密封筋,所述第二密封筋将所述粗分离区分隔为上侧的粗分离工作腔和下侧的粗分离贮油腔,所述第一密封筋的上段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安装有精分离模块,所述粗分离工作腔内设置粗分离模块;/n所述粗分离模块包括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中部用于对混合油气进行初级分离的初级分离单元,开设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底部的第二安装槽,及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的次级分离单元,所述次级分离单元位于所述初级分离单元的下方并用于对经过所述初级分离单元处理的混合油气再次进行分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分离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中部设置第一密封筋,所述第一密封筋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为左侧的精分离区和右侧的粗分离区,所述粗分离区右上角处设置第二密封筋,所述第二密封筋将所述粗分离区分隔为上侧的粗分离工作腔和下侧的粗分离贮油腔,所述第一密封筋的上段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安装有精分离模块,所述粗分离工作腔内设置粗分离模块;
所述粗分离模块包括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中部用于对混合油气进行初级分离的初级分离单元,开设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底部的第二安装槽,及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的次级分离单元,所述次级分离单元位于所述初级分离单元的下方并用于对经过所述初级分离单元处理的混合油气再次进行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分离单元包括L形板,所述L形板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通过插板插槽结构安装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中部内壁上,所述L形板的上表面设置一排条形板,所述一排条形板的端部设置V形挡块,所述V形挡块与所述一排条形板前端部之间形成V形回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总成,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所述粗分离工作腔与安装板的插板插槽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插槽/插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粗分离工作腔内壁上并与所述插槽/插板相配合的插板/插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分离器总成,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霖冯金合徐琦杜雅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