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2387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漏斗车底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包括:底门、锁壳、拉闭机构、拉杆、锁舌。所述底门为整个装置的支撑体;所述锁壳为上部设有开口槽的壳体,所述锁壳设置在底门一侧;所述拉闭机构设置在锁壳内,其中一端与锁舌连接;所述拉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杆的一端固定在一起,另一端分别与拉闭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漏斗车底门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不自觉开启,导致卸货中断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漏斗车底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漏斗车卸货车厢底部设有底门,在卸货时候通过打开底门完成货物的卸载动作。但在漏斗车货运过程中,漏斗车本身载货量大,在路途中难免受到跌破,难免会遇到底门未到达卸货场地,却意外开启的状况,造成货运的中断,货物的损失及人力和时间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让漏斗车底门在货物运输途中不会开启的装置。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包括:锁壳、拉闭机构、拉杆、锁舌;所述锁壳为上部设有开口槽的壳体,所述锁壳设置在底门一侧;所述拉闭机构一端与锁舌连接;所述拉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分别与拉闭机构连接;所述拉闭机构另一端与锁舌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舌形状为上下表面都是弧面,且上弧面设有平口;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包括:锁壳、锁舌二、拉闭机构二、拉杆二、固定柱二;所述锁壳固定在底门一侧;所述固定柱二设置在锁壳内中间部位;所述拉闭机构二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固定柱二两侧,两个拉闭机构二的一端分别与固定柱二一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个锁舌二连接;所述锁舌二的数量为两个,设置在锁壳两端,滑动连接;本技术有益效果:1、通过两拉杆同一端联动设计,让底门防开装置可以更方便的与底门上其他动力装置配合,使底门防开装置打开;2、通过锁舌上设有平口,使底门在关闭时,由于货物的重力,受到由内向外的力时,不会自动打开;3、通过回弹机构的设计,在底门关闭时,锁舌下弧面与车底接触后往锁壳内缩时,不会对拉杆产生力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整体斜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拉闭机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回弹机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拉杆二、拉杆一的侧面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整体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的拉闭机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底门1、锁壳2、拉闭机构3、拉杆4、锁舌5、锁壳二7、锁舌二8、拉闭机构二9、拉杆三10、固定柱二11、回弹机构二12、固定柱31、槽一32、弹簧一33、回弹机构34、滑柱341、拉杆一342、拉杆二343、弹簧二344、槽二345。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技术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技术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技术,与本技术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包括:底门1、锁壳2、拉闭机构3、拉杆4、锁舌5;所述底门1为整个装置的支撑体;所述锁壳2为上部设有开口槽的壳体,所述锁壳2设置在底门1一侧;所述拉闭机构3设置在锁壳2内,其中一端与锁舌5连接;所述拉杆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一起,另一端分别与拉闭机构3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拉闭机构3包括:固定柱31、槽一32、弹簧一33、回弹机构34;所述固定柱31固定在锁壳2一端,所述固定柱31一端设有槽一32,其中一个拉杆4一端在槽一32内与固定柱31旋转连接;所述固定柱31一端外侧与弹簧一33连接;所述弹簧一33另一端与回弹机构34一端连接;如图3、4所示,所述回弹机构34包括:滑柱341、拉杆一342、拉杆二343、弹簧二344;所述滑柱341上部设有槽二345,其中一个拉杆一342端在槽二345内与滑柱341旋转连接;所述拉杆一342的数量为两个,一端设置在槽二345内与滑柱341固定,另一端插入拉杆二343内滑动连接,所述杆一在拉杆二343内的一端设有凸台二347,该凸台二347是为了让拉杆一342在拉杆二343内滑动距离设限;所述拉杆一342外套设有弹簧二344,且弹簧二344两端分别与拉杆二343一端、槽二345内表面抵接;所述拉杆二343的数量与拉杆一342对应,所述拉杆二343为中空圆柱体,且与拉杆一342滑动连接且连接端设,所述拉杆二343穿过滑柱341另一端,与锁舌5连接;优选的,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锁舌5形状为上下表面都是弧面,且上弧面设有平口51,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锁舌5的灵敏度,让底门1快速开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当拉杆4受力向上移动时,拉杆4使拉闭机构3压紧,拉闭机构3拉动锁舌5想锁壳2内移动,底门锁口防开系统解锁。当拉杆4不受力时候,拉闭机构回位,当漏斗车底门1被复位时,锁舌5下弧表面与车身接触,锁舌5通过回弹机构34向锁壳2内移动,车底复位完毕,锁舌5通过回弹机构34复位弹出,底门1防开装置重新锁闭。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6所示,所述漏斗车底门防开装置包括:锁壳二7、锁舌二8、拉闭机构二9、拉杆三10、固定柱二11;所述锁壳二7固定在底门一6一侧;所述固定柱二11设置在锁壳二7内中间部位;所述拉闭机构二9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固定柱二11两侧,两个拉闭机构二9的一端分别与固定柱二11一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个锁舌二8连接;所述锁舌二8的数量为两个,设置在锁壳二7两端,滑动连接;除此之外,其他组成部件及连接方式均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当拉杆三10受力向上移动时,拉杆三10使两个拉闭机构二9压紧,两个拉闭机构二9分别拉动两侧的锁舌二8向锁壳二7内移动,底门一6防开装置解锁。当拉杆三10不受力时候,拉闭机构3回位,当漏斗车底门一6被复位时,锁舌二8下弧表面与车身接触,锁舌二8通过回弹机构二12向锁壳二7内移动,车底复位外壁,锁舌二8通过回弹机构二12复位弹出,底门一6防开装置重新锁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包括:底门(1);/n所述底门(1)为整个装置的支撑体;/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壳(2)、拉闭机构(3)、拉杆(4)、锁舌(5);/n所述锁壳(2)为上部设有开口槽的壳体,所述锁壳(2)设置在底门(1)一侧;/n所述拉闭机构(3)一端与锁舌(5)连接;/n所述拉杆(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杆(4)的一端固定在一起,另一端分别与拉闭机构(3)连接;/n所述拉闭机构(3)包括:固定柱(31)、槽一(32)、弹簧一(33)、回弹机构(34);/n所述固定柱(31)固定在锁壳(2)一端,其中一个拉杆(4)一端与固定柱(31)旋转连接;/n所述固定柱(31)一端外侧与弹簧一(33)连接;/n所述弹簧一(33)另一端与回弹机构(34)一端连接;/n所述回弹机构(34)包括:滑柱(341)、拉杆一(342)、拉杆二(343)、弹簧二(344);/n所述滑柱(341)上部设有槽二(345),其中一个拉杆一(342)端在槽二(345)内与滑柱(341)旋转连接;/n所述拉杆一(342)的数量为两个,一端与滑柱(341)固定,另一端与拉杆二(343)滑动连接;/n所述拉杆一(342)套设有弹簧二(344),且弹簧二(344)两端分别与拉杆二(343)一端、槽二(345)内表面抵接;/n所述拉杆二(343)的数量与拉杆一(342)对应,所述拉杆二(343)为中空圆柱体,且与拉杆一(342)滑动连接且连接端设,所述拉杆二(343)穿过滑柱(341)另一端,与锁舌(5)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门锁扣防开系统,包括:底门(1);
所述底门(1)为整个装置的支撑体;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壳(2)、拉闭机构(3)、拉杆(4)、锁舌(5);
所述锁壳(2)为上部设有开口槽的壳体,所述锁壳(2)设置在底门(1)一侧;
所述拉闭机构(3)一端与锁舌(5)连接;
所述拉杆(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拉杆(4)的一端固定在一起,另一端分别与拉闭机构(3)连接;
所述拉闭机构(3)包括:固定柱(31)、槽一(32)、弹簧一(33)、回弹机构(34);
所述固定柱(31)固定在锁壳(2)一端,其中一个拉杆(4)一端与固定柱(31)旋转连接;
所述固定柱(31)一端外侧与弹簧一(33)连接;
所述弹簧一(33)另一端与回弹机构(34)一端连接;
所述回弹机构(34)包括:滑柱(341)、拉杆一(342)、拉杆二(343)、弹簧二(344);
所述滑柱(341)上部设有槽二(345),其中一个拉杆一(342)端在槽二(345)内与滑柱(341)旋转连接;
所述拉杆一(342)的数量为两个,一端与滑柱(341)固定,另一端与拉杆二(343)滑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亚年刘继源唐欣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创大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