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0007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炉和与高炉相连通的水渣池,水渣池上方设有乏汽放散塔,水渣池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水渣池内的高温熔渣冲击冷却的喷水泵,喷水泵与蓄水池相连通,还包括风机、抽水泵和余热回收装置,余热回收装置内设有相互换热的热介质通道和冷水通道;其中,乏汽放散塔和水渣池分别通过风机和抽水泵与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热介质通道的出口端与蓄水池相连通;冷水通道的入口端连通冷水源,出口端用于输出热水。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回收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热量交换,输送出热水作为吸收式制冷机的能量使用,实现对软水进行冷却,并可重新利用水资源进行高温熔渣的冲击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炼铁高炉余热回收的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钢铁行业高炉炼铁过程中,高炉产生大量的高温熔渣(约1400~1500℃),这些熔渣通过冲渣水冲击破碎进行冷却。在冲渣过程中,产生85℃左右的冲渣水和接近100℃的蒸汽,亦称乏汽。由于冲渣水和乏汽的温度低,余热回收的用途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没有实施余热回收的情况下,冲渣水一般是通过冷却塔进行冷却降温后循环冲渣,而乏汽则通过烟囱直接排放到大气,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目前余热回收在北方主要用于城市供暖而南方则基本没有余热回收。冲渣水和乏汽的温度虽然低,但是由于流量大,余热回收的潜力还是很大的。目前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在现代大中型高炉炉体冷却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该系统采用软水冷却高炉炉体,软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后被引出高炉进行冷却降温,然后再用水泵加压送回至高炉炉体循环使用。软水冷却降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蒸发式空冷器,另一种是采用板式换热器。蒸发式空冷器采用冷风换热和净环水喷淋两种方式对软水进行冷却降温;而板式换热器则采用二次冷却净环水对高炉软水进行降温。无论哪种方式,均需要建设大量的软水冷却系统,将软水的热量及冷却过程蒸发的蒸汽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本专利技术通过回收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热量交换,输送出热水作为吸收式制冷机的能量使用,实现对软水进行冷却,并可重新利用水资源进行高温熔渣的冲击冷却。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炉和与高炉相连通的水渣池,所述水渣池上方设有乏汽放散塔,所述水渣池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水渣池内的高温熔渣冲击冷却的喷水泵,所述喷水泵与蓄水池相连通,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风机、抽水泵和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内设有相互换热的热介质通道和冷水通道;其中,所述乏汽放散塔和水渣池分别通过风机和抽水泵与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出口端与蓄水池相连通;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吸收式制冷机,其中,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水入口与所述冷水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水出口与所述冷水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余热回收装置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乏汽余热回收单元和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所述乏汽余热回收单元的热介质通道与乏汽放散塔相连通,所述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的热介质通道与水渣池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乏汽余热回收单元的冷水通道的入口端还设有流量调节阀。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水入口和冷水出口之间还连通有软水密闭循环管,所述软水密闭循环管穿过高炉。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连接有备用热源。进一步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为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进一步地,所述高炉与水渣池之间设有渣料槽,所述渣料槽由高炉底部一侧向水渣池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喷水泵的喷射方向对应渣料槽靠近水渣池的末端。进一步地,所述乏汽放散塔底部包裹渣料槽靠近水渣池的末端四周及上部。进一步地,所述乏汽放散塔的顶部设有阀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回收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热量交换,输送出热水作为能量并可重新利用水资源进行高温熔渣的冲击冷却。2、利用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回收冲渣水余热。利用冷却后的冲渣水对高温熔渣冲击冷却,随后冲渣水温度升高,流入水渣池。利用水泵将水渣池的高温冲渣水输送到余热回收装置,通过换热装置将热量释放后温度下降,循环回流冲渣。而余热回收装置的另一输入端为冷水,吸热升温后输出热水,输送到制冷装置。3、利用冲渣乏汽余热回收单元回收乏汽余热。在冲渣乏汽排放管上安装阀门及支管,通过支管和风机将冲渣乏汽输送到余热回收装置,乏汽在换热器内换热冷凝后析出冷凝水,再将冷凝水输送到冲渣水管道进行冲渣。而余热回收装置的另一输入端为冷水,吸热升温后输出热水,输送到制冷装置。4、利用冲渣水余热回收装置及冲渣乏汽余热回收装置产生的热水制冷,将高炉密闭循环系统吸热后排出的软水冷却降温。将上述余热回收装置产生的热水输送到溴化锂冷水机组,作为制冷能源,释放热量后分别输送回上述余热回收装置,作为循环冷水。冷水机组接受高炉冷却的软水进行冷却降温后再输送到高炉进行循环冷却。5、利用余热作为制冷机的驱动能源产生冷量,对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的软水进行冷却降温,达到取消软水冷却系统及原系统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制冷机组增设备用热源,当上述余热回收装置出现故障或检修时,能保证制冷机组正常运行。采用蒸汽加水转变为热水的转化装置,用于备用供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流量调节阀;2、乏汽余热回收单元;3、风机;4、阀门;5、乏汽放散塔;6、高炉;7、吸收式制冷机;8、蓄水池;9、喷水泵;10、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11、抽水泵;12、水渣池;13、渣料槽;14、备用热源;15、软水密闭循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涉及的“上”“下”等方位词均相对于附图视角而定,仅仅只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够理解为对技术方案的限制。如图1所示,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炉6和与高炉6相连通的水渣池12,水渣池12上方设有乏汽放散塔5,水渣池12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水渣池12内的高温熔渣冲击冷却的喷水泵9,喷水泵9与蓄水池8相连通,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风机3、抽水泵11和余热回收装置,余热回收装置内设有相互换热的热介质通道和冷水通道;其中,乏汽放散塔5和水渣池12分别通过风机3和抽水泵11与热介质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热介质通道的出口端与蓄水池8相连通;冷水通道的入口端连通冷水源,出口端用于输出热水。本专利技术通过回收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热量交换,输送出热水作为能量并可重新利用水资源进行高温熔渣的冲击冷却。冲渣水及乏汽中可能含有杂质,并不适宜直接用于热水能量,因此,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内部的热量交换,回收热量,使冲渣水能形成循环,节约资源的同时,还能提供足够的热量作为其他地方的能源。系统内设置的喷水泵9、风机3、抽水泵11等,可通过计算机进行统一控制,而设置蓄水池8是为了方便聚集和储存冷水,还能防止冷水倒流进入余热回收装置中。此外,乏汽放散塔5和水渣池12可分别通过风机3和抽水泵11连接同一条热介质通道,可同时进行冷却而形成冲击高温熔渣的冷水。但由于乏汽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水量相比于水渣池12中引出的水量要少,可使余热回收装置分成两个,即余热回收装置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乏汽余热回收单元2和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10,乏汽余热回收单元2的热介质通道与乏汽放散塔5相连通,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炉(6)和与高炉(6)相连通的水渣池(12),所述水渣池(12)上方设有乏汽放散塔(5),所述水渣池(12)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水渣池(12)内的高温熔渣冲击冷却的喷水泵(9),所述喷水泵(9)与蓄水池(8)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风机(3)、抽水泵(11)和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内设有相互换热的热介质通道和冷水通道;其中,所述乏汽放散塔(5)和水渣池(12)分别通过风机(3)和抽水泵(11)与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出口端与蓄水池(8)相连通;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吸收式制冷机(7),其中,所述吸收式制冷机(7)的热水入口与所述冷水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7)的冷水出口与所述冷水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高炉(6)和与高炉(6)相连通的水渣池(12),所述水渣池(12)上方设有乏汽放散塔(5),所述水渣池(12)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水渣池(12)内的高温熔渣冲击冷却的喷水泵(9),所述喷水泵(9)与蓄水池(8)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风机(3)、抽水泵(11)和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内设有相互换热的热介质通道和冷水通道;其中,所述乏汽放散塔(5)和水渣池(12)分别通过风机(3)和抽水泵(11)与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所述热介质通道的出口端与蓄水池(8)相连通;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吸收式制冷机(7),其中,所述吸收式制冷机(7)的热水入口与所述冷水通道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7)的冷水出口与所述冷水通道的入口端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乏汽余热回收单元(2)和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10),所述乏汽余热回收单元(2)的热介质通道与乏汽放散塔(5)相连通,所述冲渣水余热回收单元(10)的热介质通道与水渣池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高炉冲渣水及乏汽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余热回收单元(2)的冷水通道的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天阳孙普康波姚鸿波唐文凭唐景涛何天陶寿松李小刚刘兰斌陈定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