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一种高炉水渣处理系统,涉及炉渣处理领域。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包括绞龙池、渣水混合槽、可磨损的挡水墙及残厚检测标尺。绞龙池的进料端向外延伸形成缓冲池,渣水混合槽位于缓冲池的上方并将渣水输送至缓冲池内,可磨损的挡水墙可拆卸设置于缓冲池与绞龙池的连接处以部分隔挡缓冲池与绞龙池,挡水墙的正面面向缓冲池,挡水墙的底部具有连通缓冲池及绞龙池的第一流道。残厚检测标尺设置于挡水墙的正面,残厚检测标尺用于检测并获得挡水墙的实时厚度,其不仅可有效阻挡高压高速的渣水直接冲击绞龙,防止磨损绞龙,提高绞龙使用寿命,同时提高绞龙的带渣效率,避免了绞龙池堆渣引起绞龙卡停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炉水渣处理系统
本申请涉及炉渣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炉水渣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高炉炉渣处理基本采用水渣处理方式,通过冲制箱喷出的高压水将熔融状态的炉渣置于水中急速冷却,限制其结晶,并使其在热应力作用下发生粒化呈细沙状,粒化后的水渣随高压水流通过渣水混合槽一起进入渣水池。在渣水混合池,绞龙将渣带走进入水渣运输皮带,水与渣在绞龙上分离,然后通过绞龙和皮带将渣运送到渣场或者储渣仓。目前,在渣水混合槽与绞龙之间,一般设置一缓冲池,主要作用是缓解高速冲渣水的运动,让渣水混合物分离,缓慢流入绞龙区域,从而提高绞龙带渣效率。还可以减少未完全粒化的大块渣直接进入绞龙区域影响绞龙的运行。但是,从冲制箱喷吹的冲渣水压力达到0.2MPa,致使渣水混合物的流速非常快,达到8m/s以上。出铁放渣时,渣水混合物长期的冲击和磨损,导致缓冲池很快失去作用。此时,高压高速的渣水混合物直接接触绞龙,引发绞龙带渣效率降低,同时对绞龙磨损加剧,不仅绞龙使用寿命短,而且容易导致绞龙出现突然停机等故障,高炉需要放干渣出铁,放干渣既增加铁水成本又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包括绞龙池、渣水混合槽、可磨损的挡水墙及残厚检测标尺。其中,绞龙池的进料端向外延伸形成缓冲池,渣水混合槽位于缓冲池的上方并将渣水输送至缓冲池内。可磨损的挡水墙可拆卸设置于缓冲池与绞龙池的连接处以部分隔挡缓冲池与绞龙池,挡水墙的正面面向缓冲池,挡水墙的底部具有连通缓冲池及绞龙池的第一流道。残厚检测标尺设置于挡水墙的正面,残厚检测标尺用于检测并获得挡水墙的实时厚度。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缓冲池与绞龙池的连接处设置挡水墙的设置方式,在缓冲池失效后,可有效阻挡高压高速的渣水直接冲击绞龙,防止磨损绞龙,提高绞龙使用寿命。同时采用可磨损的挡水墙的设置方式,被冲击磨损后的部分主要呈粉状或颗粒状,直接随水渣一起排出,相比于设置耐磨材料制得的挡水墙的方式,可有效避免耐磨材料制得的挡水墙脱落后造成的卡死搅拢、堵下料口、损坏皮带等现象;并且进一步地采用可拆卸的设置方式与残厚检测标尺的配合,不仅能够获得挡水墙的磨损情况,更换新的挡水墙,彻底解决耐磨材料制得的挡水墙脱落后造成的卡死搅拢、堵下料口、损坏皮带等现象,同时根据每个区域的磨损程度不同,可以为挡水墙的安装位置提供借鉴,并且更换快捷,可重复使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残厚检测标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残厚检测标尺间隔布置于挡水墙的中间位置。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多个残厚检测标尺的设置更有利于获得不同区域的磨损情况,便于及时更换。可选地,残厚检测标尺的数量为五个,其中四个检测标尺呈正方形排列且位于正方形的四个角,余下的一个检测标尺位于正方形的中心部位。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上述分布方式,有利于判断各方位冲渣水的分布情况,为调整挡墙安装位置提供技术支持。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挡水墙的正面设有用于缓冲渣水冲击力的缓冲梁,缓冲梁凸出于挡水墙的正面。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缓冲梁凸出于挡水墙的正面,因此缓冲梁凸出部分增大了承受水流冲击的面积,减小了单位面积所受冲击,且在水流冲击到缓冲梁时,水流将被分流向往两侧流,对水流分隔,且增长了水流的流经路径,也减缓了水流对挡水墙的冲击,有效缓冲渣水冲击力,同时也具有强化挡水墙强度的作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缓冲梁竖向布置于挡水墙的正面。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竖向设置缓冲梁,使得缓冲后的水流能够沿缓冲梁向下流动至地面,不仅导流而且防止积水。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缓冲梁为外凸于挡水墙的正面的圆弧凸起。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圆弧凸起有利于改变冲渣水方向,提高缓冲的作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缓冲梁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缓冲梁间隔设置。可选地,缓冲梁的数量为3-5个。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多个缓冲梁可有效打散水流的冲击,原渣水流被多个分布的凸起分隔为多股水流,每股水流的冲击侵蚀能力减弱,此外,此外,两缓冲梁之间,分别从两缓冲梁凸出端开始流下的水流相遇后动能相抵消,从而降低了水流的动能,降低水流对挡水墙的冲击。同时,缓冲梁的数量不易过多,超出5个的缓冲梁(圆弧凸起)过渡直径小,两个缓冲梁之间的角度变小,缓冲效果差,同时增加制作难度。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缓冲梁与挡水墙的正面的连接处平滑过度。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缓冲梁与挡水墙的正面的连接处平滑过度,因此上述连接处与渣水接触后,不会导致渣水反弹,起到缓冲效果。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挡水墙包括基体以及多层钢丝网,基体由耐火材料浇筑制得,多层钢丝网沿挡水墙的厚度方向间隔布置于基体内。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引入钢丝网,使得挡水墙结构更稳定,更牢固。可选地,基体由刚玉浇筑制得。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刚玉材质为常见的耐火材料,其在浇筑后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同时在被渣水冲刷后形成的主要为粉末,可有效随渣水排出且不影响绞龙。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高炉水渣处理系统还包括固定架,固定架固设于缓冲池与绞龙池的连接处,挡水墙位于固定架靠近缓冲池的一侧且与固定架可拆卸连接,固定架具有第二流道,缓冲池、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绞龙池依次连通。可选地,固定架围设形成容纳腔,容纳腔面向缓冲池的一侧具有开口,挡水墙可拆卸嵌设于容纳腔内,且挡水墙的正面经开口暴露于缓冲池。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固定架的设置,保证挡水墙安装后的稳定性。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中,挡水墙的顶部设有吊耳。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吊耳的设置便于挡水墙的更换。可选地,高炉水渣处理系统还包括绞龙,绞龙的输入端位于绞龙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高炉水渣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挡水墙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挡水墙与固定架的配合示意图。图标:10-高炉水渣处理系统;100-绞龙池;101-绞龙;110-缓冲池;120-渣水混合槽;130-挡水墙;131-第一流道;133-吊耳;140-缓冲梁;150-残厚检测标尺;160-固定架;161-第一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包括绞龙池及渣水混合槽,所述绞龙池的进料端向外延伸形成缓冲池,所述渣水混合槽位于所述缓冲池的上方并将渣水输送至所述缓冲池内,其特征在于,高炉水渣处理系统还包括:/n可磨损的挡水墙,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缓冲池与所述绞龙池的连接处以部分隔挡所述缓冲池与所述绞龙池,所述挡水墙的正面面向所述缓冲池,所述挡水墙的底部具有连通所述缓冲池及绞龙池的第一流道;以及/n残厚检测标尺,设置于所述挡水墙的正面,所述残厚检测标尺用于检测并获得所述挡水墙的实时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包括绞龙池及渣水混合槽,所述绞龙池的进料端向外延伸形成缓冲池,所述渣水混合槽位于所述缓冲池的上方并将渣水输送至所述缓冲池内,其特征在于,高炉水渣处理系统还包括:
可磨损的挡水墙,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缓冲池与所述绞龙池的连接处以部分隔挡所述缓冲池与所述绞龙池,所述挡水墙的正面面向所述缓冲池,所述挡水墙的底部具有连通所述缓冲池及绞龙池的第一流道;以及
残厚检测标尺,设置于所述挡水墙的正面,所述残厚检测标尺用于检测并获得所述挡水墙的实时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残厚检测标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残厚检测标尺间隔布置于所述挡水墙的中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墙的正面设有用于缓冲渣水冲击力的缓冲梁,所述缓冲梁凸出于所述挡水墙的正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梁竖向布置于所述挡水墙的正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梁为外凸于所述挡水墙的正面的圆弧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炉水渣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梁的数量为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生利,刘立广,蓝兴升,陈胜,李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