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85418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气装置,能够采用双重密封构造来防止水进入到壳体内。通气装置包括:通气管,连通至壳体,且具有开口部与内部通道;通气盖,覆盖通气管;第一单向阀,设置在通气管的上端并对应于开口部,且具有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的呼吸口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用于将第一密封件压接到开口部的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单向阀,设置在内部通道并对应于第一单向阀,且具有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将第二密封件压接到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弹性件。当壳体的内部增压时,第一密封件压缩第一弹性件而朝向通气盖移动并离开开口部,以开放第一单向阀。当壳体的内部减压时,第二密封件压缩第二弹性件而朝向内部通道内移动并离开第一密封件,以开放第二单向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气装置(breatherdevice),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的通气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在车辆内通常设有引擎(engine)、传动系统(transmissionsystem)、分动箱(transfercase)、差速器(differential)等包含有壳体的部件,而这些部件所用的壳体能够安装有对壳体内进行通气的通气装置。通气装置安装在壳体上,并经由吸气用的孔(即呼吸口)来连通壳体的内侧与外侧。如此,当壳体内的温度伴随着车辆的行走而上升时,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膨胀而上升。此时,在壳体内的压力上升的气体能够流入通气装置,并经由通气装置的呼吸口流至壳体的外侧。另一方面,当壳体内的温度降低时,壳体内的气体的压力因体积收缩而降低。此时,壳体的内侧变成负压,壳体的外侧的气体经由呼吸口被吸入通气装置,进而经由通气装置而流入壳体的内侧。作为通气装置,通常是将具有利用弹性件如弹簧的弹性力压接到阀座的密封件如橡胶片等的通气盖(breathercap)安装在壳体上。如此,当壳体内的压力上升时,壳体的内侧的气体推动利用弹性力压接到阀座的密封件而排至壳体的外侧,而当壳体内的压力降低时,壳体的外侧的气体经由密封件上的呼吸口被吸入通气装置,进而经由通气装置而流入壳体的内侧。然而,在壳体内的压力上升而经由所述阀座排出气体,使得壳体内的气体的质量变小的状态下,若因溅到水等而导致壳体内的温度急遽下降,则壳体内的负压变强,在超过耐压界限时将产生水侵入到壳体内等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技术公开第S61-016471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通气装置,能够采用双重密封构造来防止水进入到壳体内。本技术提供一种通气装置,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通气装置包括:通气管,连通至所述壳体,且具有开口部与内部通道;通气盖,覆盖所述通气管;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上端并对应于所述开口部,且具有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的呼吸口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件压接到所述开口部的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内部通道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单向阀,且具有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密封件压接到所述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弹性件。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增压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而朝向所述通气盖移动并离开所述开口部,以开放所述第一单向阀。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减压时,所述第二密封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而朝向所述内部通道内移动并离开所述第一密封件,以开放所述第二单向阀。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通气盖的内侧与所述通气管的上端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经由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压接而抵靠在所述通气管的上端来封闭所述开口部。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减压而开放所述第二单向阀时,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对应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开关阀开放来开启所述呼吸口。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内部通道内,并抵靠位于所述通气管的下端的弹性件承座与所述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在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内部通道内移动而压接到所述第一密封件或离开所述第一密封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部件为引擎、传动系统、分动箱、以及差速器中的至少一个。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为橡胶片,而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件为橡胶片,而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通气装置中,通气管连通至壳体,通气盖覆盖通气管,第一单向阀设置在通气管的上端并对应于开口部,且第二单向阀设置在通气管的内部通道并对应于第一单向阀。进而,第一单向阀具有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的呼吸口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用于将第一密封件压接到开口部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单向阀具有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将第二密封件压接到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弹性件。当壳体的内部增压时,第一密封件压缩第一弹性件而朝向通气盖移动并离开开口部,以开放第一单向阀。当壳体的内部减压时,第二密封件压缩第二弹性件而朝向内部通道内移动并离开第一密封件,以开放第二单向阀。如此,第一单向阀用于开启或关闭通气管的内部通道,而第二单向阀用于开启或关闭第一单向阀。据此,本技术的通气装置能够采用双重密封构造来防止水进入到壳体内。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通气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增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减压时的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通气装置;110:通气管;112:开口部;114:内部通道;116:固定部;120:通气盖;122:通气孔;130:第一单向阀;132:第一密封件;134:第一弹性件;136:开关阀;138:呼吸口;140:第二单向阀;142:第二密封件;144:第二弹性件;146:弹性件承座;A1、A2:虚线。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通气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增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通气装置在减压时的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通气装置100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车辆的部件虽未示出,但可以列举为车辆内所设的包含有壳体的引擎、传动系统、分动箱、以及差速器中的至少一个。然而,本技术并不限置通气装置100的用途,其可依据需求调整。以下将以图1至图3来说明在本实施例的通气装置100的整体构成。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通气装置100包括通气管110、通气盖120、第一单向阀130以及第二单向阀140。通气管110连通至壳体,且具有开口部112与内部通道114。通气盖120覆盖通气管110。第一单向阀130设置在通气管110的上端并对应于开口部112,且第二单向阀140设置在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并对应于第一单向阀130。详细来说,通气管110呈现筒状,能够以下端压入壳体(未示出)来使得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连通壳体的内侧与外侧。开口部112位在通气管110的上端而作为内部通道114的其中一个端部。通气盖120安装在通气管110的上方,例如固定在通气管110的外侧上所形成的固定部116,且覆盖通气管110的上端以及开口部112。如此,通气管110的内部通道114、开口部112、以及通气管110的上端与通气盖120的内侧之间的空间形成连通路,进而连通至通气盖120的侧边的通气孔122。然而,本技术并不限制通气管110与通气盖120的具体构成,只要通气管110具有开口部112与内部通道114、通气盖120覆盖通气管110、且通气管110与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气装置,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通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n通气管,连通至所述壳体,且具有开口部与内部通道;/n通气盖,覆盖所述通气管;/n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上端并对应于所述开口部,且具有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的呼吸口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件压接到所述开口部的第一弹性件;以及/n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内部通道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单向阀,且具有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密封件压接到所述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弹性件,/n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增压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而朝向所述通气盖移动并离开所述开口部,以开放所述第一单向阀,/n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减压时,所述第二密封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而朝向所述内部通道内移动并离开所述第一密封件,以开放所述第二单向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气装置,用于对搭载于车辆的部件所用的壳体内进行通气,所述通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通气管,连通至所述壳体,且具有开口部与内部通道;
通气盖,覆盖所述通气管;
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上端并对应于所述开口部,且具有在中央设有付带开关阀的呼吸口的第一密封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密封件压接到所述开口部的第一弹性件;以及
第二单向阀,设置在所述通气管的所述内部通道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单向阀,且具有第二密封件、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密封件压接到所述第一密封件的第二弹性件,
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增压时,所述第一密封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而朝向所述通气盖移动并离开所述开口部,以开放所述第一单向阀,
当所述壳体的内部减压时,所述第二密封件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而朝向所述内部通道内移动并离开所述第一密封件,以开放所述第二单向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通气盖的内侧与所述通气管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园田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