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514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所述双管减振器具有内管1和包围该内管的外管2以及可移动地布置在内管1中并且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所述活塞将内管(1)的内腔划分成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在所述活塞中构造一个或多个连接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的节流开口。在此,活塞杆被引导穿过所述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密封地从外管2的一端部导出。内管1的内腔和在外管(2)与内管(1)之间形成的外腔3的一部分填充有阻尼液体并且所述外腔(3)的其余部分填充有气体,其中,在将所述第一工作腔室在其远离所述活塞杆的端部上封闭的底部4中布置有底阀5,通过所述底阀,所述第一工作腔室能够与紧接在底部4之后的间隙6连接,所述间隙又与外腔3连接。紧接在底部4之后的间隙6通过流入口与所述外腔3连接,所述流入口在所述底部(4)的沿径向环绕的、小于180°的范围内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该减振器具有内管和包围该内管的外管以及可移动地布置在内管中并且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该活塞将内管的内腔划分成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在该活塞中设有一个或多个连接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的节流开口,其中,活塞杆被引导穿过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密封地从外管的一端部导出,其中,内管的内腔和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的外腔的一部分填充有阻尼液体而且该外腔的其余部分填充有气体,,并且其中在将第一工作腔室的远离活塞杆的端部封闭的底部中布置有底阀,通过该底阀,第一工作腔室能够与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连接,该间隙又与外腔连接。
技术介绍
这种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被安装在垂直的安装位置和水平的安装位置之间的各种不同安装位置中并且必须在所有安装位置中都具有完全功能。这意味着,不允许任何气体从构成补偿腔的外腔进入内管的内腔,因为否则双管式减振器的阻尼作用会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基本上垂直的安装位置来说,底阀的、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的以及外腔的下部的区域总是填充有阻尼液体,从而在活塞杆移出时,只有阻尼液体经由底阀进入第一工作腔室。但是如果安装位置基本上是水平的,那么在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中也可能有气体并且可能会和阻尼液体一起经由底阀进入第一工作腔室。由此,双管式减振器的阻尼作用将受到严重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该减振器即使在偏离垂直位置的安装位置中也至少尽可能地避免气体这样地进入到第一工作腔室中。根据本技术,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解决: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通过流入口与外腔连接,该流入口在底部的沿径向环绕的、小于180°的范围内延伸。通过该设计方案,阻尼液体只能在流入口的区域中从外腔流入到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中。在双管式减振器倾斜时,其中流入口位于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的下部区域中,那么流入口被阻尼液体遮盖,于是只有阻尼液体而没有气体进入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中,并且从那里经由底阀进入到第一工作腔室中。因此至少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对双管式减振器的阻尼作用产生不利影响。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能够由一环包围,该环沿轴向以其一端部抵靠在底部上并且以另一端部抵靠在外管的封闭件上,并且在该环中沿径向形成流入口。优选地,流入口在沿径向环绕的、处于110°到50°之间的范围内延伸。所述底部能由一部分环包围或者一部分环沿轴向密封地抵靠在底部上,其中,该部分环在沿径向环绕的大于180°的范围内延伸并且在其沿圆周方向指向的端部之间具有流入缺口,并且在底部的区域中在径向内侧贴靠在底部的或者内管的沿径向环绕的外侧面上并且具有直至所述外管的沿径向环绕的内侧面的径向伸长。优选地,部分环在沿径向环绕的、处于250°到310°之间的范围内延伸,特别是在处于270°到290°之间的范围内延伸。沿径向环绕的范围越大,那么因此流入开口就越小,于是气体可能进入到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并且能够从那里经由底阀进入到第一工作腔室的危险就越小。如果所述部分环在底部区域中以径向向内指向的弹性预应力抵靠在底部的或者内管的沿径向环绕的外侧面上,那么在活塞杆的移出运动中,阻尼液体从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经由底阀被吸入第一工作腔室中。该吸入流在底部的区域中利用所述部分环的在径向内部环绕的侧面紧固地将部分环牵拉到底部的或者内管的的沿径向环绕的外侧面上。因此,在底部的区域中所述部分环相对于底部的或者内管的沿径向环绕的外侧面密封。在此,阻尼液体只有经由流入缺口才可从外腔再进入到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中。对于活塞杆的移入运动来说,阻尼液体以及连同其必要时在第一工作腔室中存在的气体一起从第一工作腔室经由底阀被压入到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中,从而在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中产生提高的压力。该压力作用于部分环的内表面上并且以和容许在部分环的沿径向环绕的外表面与外管的圆柱形内表面之间存在径向游隙一样小的程度将所述部分环扩宽。通过在此在底部的区域中底部的或者内管的沿径向环绕的外侧面与部分环的内表面之间产生的缝隙,能够利用从第一工作腔室流入紧接在底部之后的间隙中的阻尼液体使积聚在该间隙中的气体流出到外腔中。流出的阻尼液体在此将气体一起带走,从而使在间隙中积聚的气体特别好地被排出。为了产生径向向内指向的弹性预应力,部分环可以在其环端部上具有弹性突出部,所述弹性突出部在底部的相应凹部处以沿部分环的圆周方向彼此指向的弹性应力进行接合。也可行的是,所述部分环由弹性体构成或者被设计成经过开槽的金属环,该金属环在活塞杆的移入运动期间允许扩宽,而在移出运动中重新密封。为了使所述部分环沿轴向定位,所述部分环能具有径向向内指向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分布地布置在部分环的圆周上并且所述部分环通过所述支撑臂沿轴向抵靠在底部上。通过所述支撑臂伸到另外的沿径向指向的凹部中的方式,能够避免所述部分环从其安装位置中转动出去。双管式减振器优选具有偏离垂直安装位置的安装位置,特别是水平位置,并且流入口或者流入缺口在该安装位置中向下指向。附图说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接下来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的下端部区域的侧视图;图2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的下端部区域的透视图;图3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的内管的底部的区域的、带有部分环的下端视图;图4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的内管的底部的区域的、带有部分环的下端透视图;图5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双管式减振器的部分环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具有内管1,该内管以一定径向间距同轴地被外管2包围,从而在内管1和外管2之间形成环状的外腔3。在内管1的内腔中可移动地布置有未示出的活塞,该活塞与活塞杆连接。该活塞将内管1的内腔划分成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连接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的节流开口。在此,活塞杆被引导穿过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密封地从外管2的上端部中伸出。内管1的内腔以及外腔3的一部分填充有阻尼液体。外管的其余部分填充有气体,比如像空气。内管1的下端部由底部4封闭,在该底部中布置有底阀5,通过该底阀所述第一工作腔室能与间隙6连接,所述间隙在底部4和伸出所述内管1的端部的外管2的与底部平行的封闭件7之间形成。所述底部4具有分布在其外圆周上并且沿轴向延伸直到封闭件7的凸起11,在这些凸起之间形成沿径向指向的凹部10。在封闭件7的外侧面上布置有连接接头8。在280°的范围内沿径向环绕的部分环9沿轴向支撑在底部4上并且以其长度的一部分包围底部4,其中,所述部分环9沿径向以较小的游隙在底部4的沿径向环绕的侧面与外管2的沿径向环绕的内侧面之间伸展并且沿轴向密封地抵靠在封闭件7上。在所述部分环9的环端部之间形成流入缺口13,通过该流入缺口,间隙6与外腔3处于连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所述双管式减振器具有内管(1)和包围该内管的外管(2)以及可移动地布置在所述内管(1)中并且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内管(1)的内腔划分成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在所述活塞中构造一个或多个连接所述第一工作腔室和所述第二工作腔室的节流开口,其中,所述活塞杆被引导穿过所述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密封地从所述外管(2)的一端部导出,其中,所述内管(1)的内腔和在所述外管(2)与所述内管(1)之间形成的外腔(3)的一部分填充有阻尼液体并且所述外腔(3)的其余部分填充有气体,并且其中,在将所述第一工作腔室在其远离所述活塞杆的端部上封闭的底部(4)中布置有底阀(5),通过所述底阀,所述第一工作腔室能够与紧接在所述底部(4)之后的间隙(6)连接,所述间隙又与所述外腔(3)连接,其特征在于,紧接在所述底部(4)之后的间隙(6)通过流入口与所述外腔(3)连接,所述流入口在所述底部(4)的沿径向环绕的、小于180°的范围内延伸。/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16 DE 102016225341.71.一种液压的双管式减振器,所述双管式减振器具有内管(1)和包围该内管的外管(2)以及可移动地布置在所述内管(1)中并且与活塞杆连接的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内管(1)的内腔划分成第一工作腔室和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在所述活塞中构造一个或多个连接所述第一工作腔室和所述第二工作腔室的节流开口,其中,所述活塞杆被引导穿过所述第二工作腔室并且密封地从所述外管(2)的一端部导出,其中,所述内管(1)的内腔和在所述外管(2)与所述内管(1)之间形成的外腔(3)的一部分填充有阻尼液体并且所述外腔(3)的其余部分填充有气体,并且其中,在将所述第一工作腔室在其远离所述活塞杆的端部上封闭的底部(4)中布置有底阀(5),通过所述底阀,所述第一工作腔室能够与紧接在所述底部(4)之后的间隙(6)连接,所述间隙又与所述外腔(3)连接,其特征在于,紧接在所述底部(4)之后的间隙(6)通过流入口与所述外腔(3)连接,所述流入口在所述底部(4)的沿径向环绕的、小于180°的范围内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紧接在所述底部(4)之后的间隙(6)由一环包围,该环沿轴向以其一端部密封地抵靠在所述底部上并且以其另一端部密封地抵靠在所述外管(2)的封闭件(7)上,以及在所述环中沿径向形成所述流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管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口在沿径向环绕的、处于110°到50°之间的范围内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式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4)由一部分环(9)包围或者部分环(9)沿轴向密封地抵靠在所述底部(4)上,其中,所述部分环(9)在沿径向环绕的、大于180°的范围内延伸并且在其沿圆周方向指向的端部之间具有流入缺口(13),以及在底部的区域中在径向内侧贴靠在所述底部(4)或者所述内管的沿径向环绕的外侧面上并且具有直至所述外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维特斯塔特E·亚尔马塞
申请(专利权)人: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