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消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6404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气消声装置。排气消声装置(24)包括:排气管(31),其形成排气的流通路径,并具有贯通管壁的连通孔(45);气体传感器(33)其安装于排气管(31),对排气管(31)内的气体进行检测;以及外筒(34),其安装于排气管(31),在排气管(31)的周围形成与连通孔(45)连通的空间,在仰视观察时与连通孔(45)不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排水孔(46)。由此,即使共振器设在消声器的前部,也能够确保气体传感器的检测精度的排气消声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排气消声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气消声装置,其具备:排气管,其形成排气的流通路径,并具有贯通管壁的连通孔;气体传感器,其安装于排气管,对排气管内的气体进行检测;以及外筒,其安装于排气管,在排气管的周围形成与连通孔连通的空间。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消声器的后部具备共振器的排气消声装置。在共振器室中,沿重力方向在下方形成脱水用的开口。在共振器室内产生的例如结露水从脱水用的开口排出到共振器室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632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消声器的上游配置有净化排气的催化剂。在催化剂的下游配置有检测催化剂的作用的O2传感器。若共振器设在消声器的前部,则外部空气会从共振器的排水孔进入排气管内,存在对O2传感器的检测精度造成影响的情况。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共振器设在消声器的前部,也能够确保气体传感器的检测精度的排气消声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排气消声装置,其包括:排气管,其形成排气的流通路径,并具有贯通管壁的连通孔;气体传感器,其安装于所述排气管,对所述排气管内的气体进行检测;以及外筒,其安装于所述排气管,在所述排气管的周围形成与所述连通孔连通的空间,在仰视观察时与所述连通孔不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排水孔。根据第2方面,在第1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气体传感器与连通孔相比配置在上游侧,所述气体传感器与所述排水孔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气体传感器与所述连通孔间的距离。根据第3方面,在第2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气体传感器沿着所述排气管与所述外筒相比配置在上游侧。根据第4方面,在第3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外筒具有从前端沿着所述排气管且随着趋向下游而扩径的形成为圆锥形状的前体,所述前体在搭载于跨骑型车辆时,与用于承载搭乘者的脚的脚踏相比配置在后方。根据第5方面,在第4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在搭载于跨骑型车辆时,所述气体传感器与所述脚踏相比配置在前方。根据第6方面,在第5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在所述外筒内由1个以上的隔板分隔出多个空间,所述空间中的1个为共振器室。根据第7方面,在第6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共振器室配置在所述前体内。根据第8方面,在第7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排气管贯通所述共振器室,所述连通孔在所述共振器室开口。根据第9方面,在第8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排气消声装置在所述气体传感器的上游还具备配置在所述排气管中的催化剂。根据第10方面,在第9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连通孔为多个,在仰视观察时与连接所述连通孔的中心位置的直线不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所述排水孔。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1方面,从排水孔进入的外部空气难以流入排气管内,容易确保气体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另外,能够削减防止外部空气流入的构件。根据第2方面,在排气的流通方向上,排水孔与连通孔相比配置在上游侧,因此与排水孔配置在下游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基于迷宫效应有效防止外部空气的流入。根据第3方面,能够确保气体传感器与连通孔间的距离,能够有效防止外部空气的流入。根据第4方面,外筒逐渐扩径,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搭乘者的脚的空间而避免与外筒干涉。根据第5方面,能够容易地确保气体传感器的空间。根据第6方面,能够基于共振器室的配置有效地实现消音。根据第7方面,能够配置共振器室而避免外筒大型化。根据第8方面,由于是在排气管的管壁穿设有连通孔且能够从该连通孔进一步引入共振器室的空气的构造,因此能够在发挥消音效果的同时防止逆流。根据第9方面,气体传感器在催化剂的下游对排气进行检测,因此气体传感器能够对催化剂的劣化进行检测根据第10方面,排水孔不仅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连通孔偏置,在左右方向上也偏置,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外部空气流入排气管。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个具体例的二轮摩托车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图2是概略示出排气消声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放大侧视图。图3是概略示出共振器室的构成的外筒的放大仰视图。图4是概略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共振器室的构成的外筒的放大侧视图。图5与图3对应,是概略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共振器室的构成的外筒的放大侧视图。图6与图2对应,是概略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排气消声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放大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1…跨骑型车辆(二轮摩托车)31…排气管32…催化剂33…气体传感器(O2传感器)34…外筒34a…前体36…脚踏37…第1隔板38…共振器室39…第2隔板42…第3隔板45…连通孔46…排水孔L1…(传感器与排水孔的)距离L2…(传感器与连通孔的)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在此,车身的上下前后左右基于骑乘在二轮摩托车上的乘员的视线而规定。图1概略示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的整体构成。二轮摩托车11具备车身框架12。在车身框架12的前端,前叉14以能够操舵的方式支承于头管13。前轮WF以绕车轴15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前叉14上。在前叉14上,在头管13的上侧结合手柄16。在车身框架12的后侧,摆臂18以绕沿车宽方向水平延伸的支轴19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枢轴框架17上。后轮WR以绕车轴21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摆臂18的后端。内燃机23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搭载在车身框架12上。内燃机23绕旋转轴线Rx产生动力。内燃机23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装置向后轮WR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存在关于与已知内燃机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的情况。在内燃机23连接排气消声装置24,该排气消声装置24一边发挥净化功能及消音功能,一边将内燃机23的排气向车身后方排出。排气消声装置24包括:排气管单元25,其在上游端与内燃机23的排气路径连接,并经由内燃机23的下方而向后方延伸;以及消声器单元26,其在后轮WR的前方且在摆臂18的下方与排气管单元25的下游端连接,并在后轮WR的侧方且在比车轴21高的位置配置有排气口。消声器单元26发挥内燃机23的消音功能。内燃机23的排气从消声器单元26的排气口向后方排出。在内燃机23的上方,在车身框架12上搭载用于贮存燃料的燃料箱27。在燃料箱27的后方,在车身框架12上搭载乘员座椅28。从燃料箱27向内燃机23的燃料喷射装置(未图示)供给燃料。在驾驶二轮摩托车11时,乘员跨坐在乘员座椅28上。如图2所示,排气管单元25包括:排气管31,其形成排气的流通路径;催化剂32,其在从内燃机23下降的下降区域被装入排气管31中,对排气进行净化;以及O2传感器33,其在从下降区域向下游而连续地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区域的前端安装于排气管31,对排气管31内的氧浓度进行检测。基于由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排气管(31),其形成排气的流通路径,并具有贯通管壁的连通孔(45);/n气体传感器(33),其安装于所述排气管(31),对所述排气管(31)内的气体进行检测;以及/n外筒(34),其安装于所述排气管(31),在所述排气管(31)的周围形成与所述连通孔(45)连通的空间,在仰视观察时与所述连通孔(45)不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排水孔(46)。/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27 JP 2018-0609311.一种排气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气管(31),其形成排气的流通路径,并具有贯通管壁的连通孔(45);
气体传感器(33),其安装于所述排气管(31),对所述排气管(31)内的气体进行检测;以及
外筒(34),其安装于所述排气管(31),在所述排气管(31)的周围形成与所述连通孔(45)连通的空间,在仰视观察时与所述连通孔(45)不重叠的位置配置有排水孔(4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传感器(33)与连通孔(45)相比配置在上游侧,所述气体传感器(33)与所述排水孔(46)间的距离(L1)小于所述气体传感器(33)与所述连通孔(45)间的距离(L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传感器(33)配置在沿着所述排气管(31)与所述外筒(34)相比的上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消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34)具有从前端沿着所述排气管(31)且随着趋向下游而扩径的形成为圆锥形状的前体(34a),所述前体(34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保俊博仓泽侑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