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5422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磁性变化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H)具备:具有作为动圈的内圈(11)及作为固定圈的外圈(12)、和介于两圈(11、12)之间的滚动体(3,4)的滚动轴承(13);磁化体(14);磁传感器(15);盖子(16)。而且,作为前述盖子(16),是在对非磁性材料进行冲压加工后再进行脱磁处理而形成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例如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
技术介绍
在搭载有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汽车中,经常使用在旋转自如地支撑从动轮的滚动轴承上安装有磁传感器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而且,在该车辆用滚动轴承中安装有盖子,以便保护与磁传感器对向配置的环状磁化体(磁化脉冲环),可以使之不附着泥水。该盖子采用非磁性材料形成,以便可以保护磁化脉冲环,高精度地检测出磁化脉冲环的磁性变化(参照JP特开2004-198378号公报)。然而,该盖子即便采用非磁性材料,但在冲压加工过程中还会被磁化,由于该剩磁会对磁传感器针对磁化脉冲环的磁性变化输出的输出波形造成坏的影响,因而存在磁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磁性变化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滚动轴承,其具有内圈及外圈、和介于该两圈之间的滚动体;前述内圈的轴向一侧设置的磁化体;和以覆盖该磁化体的方式安装于前述外圈的盖子,前述盖子是对非磁性金属材料进行脱磁处理而形成的。根据上述的结构,前述盖子尽管采用非磁性金属材料却因冲压加工而被磁化,由于进行了脱磁处理,因此也能有效地抑制被磁化的盖子对磁传感器的波形造成坏的影响。所以,磁化脉冲环的磁性变化的检测精度得以提高。-->在上述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中,优选前述盖子在脱磁处理后剩磁为3高斯以下,进一步优选1高斯以下。这种情况下,对磁传感器的影响会特别地小,能够更高精度地检测磁性变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使用了将非磁性材料冲压加工后进行脱磁处理而形成的盖子,所以能够提供可高精度地检测出磁化脉冲环的磁性变化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H被设置在汽车的从动轮侧,其具备:作为滚动轴承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3,其具有作为动圈的内圈11、作为固定圈的外圈12和介于两圈11、12之间的滚动体3、4;设置在上述内圈11的轴向一侧(靠车内一侧,图1中右侧)的环状磁化体(磁化脉冲环)14;与该磁化体14对向地配置的磁传感器15;为密封上述磁化体14和磁传感器15的对置部分而被安装于外圈12的盖子16。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3具备:配置在轴向另一侧(靠车外一侧,图1中左侧)的第一内圈构件1;配置在该第一内圈构件1的轴向一侧(靠车内一侧)的第二内圈构件2;外装于这些第一和第二内圈构件1、2的外圈12;介于第一及第二内圈构件1、2和外圈12之间并在轴向排列成两列的作为滚动体的球(ball)3、4;保持这些球(ball)3、4的冠型的保持器17、18;用于密封由第一及第二内圈构件1、2和外圈12形成的空间的密封构件19。具体而言,第一内圈构件1具备:在其轴向另一侧(靠车外一侧)向径向的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1a;从该凸缘部1a的根部向轴向一侧-->(靠车内一侧)延伸的、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的圆柱部1b;还具有位于凸缘部1a的根部附近的第一滚道部1c;在圆柱部1b的轴向一侧(靠车内一侧)形成的小直径轴部1d。此外,在小直径轴部1d的轴向一侧端部形成有铆接部1f。第二内圈构件2以外嵌于第一内圈构件1的小直径轴部1d的状态安装在其上。第一内圈构件1的铆接部1f,在初始状态下与小直径轴部1d都是同直径的圆筒状,通过使该圆筒状铆接部1f的轴向一侧端部向径向的外侧弯曲,而与第二内圈构件2的轴向一侧端面相抵接,使第二内圈构件2相对于第一内圈构件1不在轴向移动地被固定。而且,该第二内圈构件2在其外周面上具备第二滚道部2a。第一内圈构件1的凸缘部1a形成有多个通孔(连结孔)1e,使螺栓等连结构件B穿过这些通孔(连结孔)1e,而可将其连结于车轮(图中未表示)。另一方面,外圈12在其内周面上具备第一滚道部12b和第二滚道部12c,并还具有向径向的外侧延伸设置的凸缘部12a。该凸缘部12a被连结于车体的转向节(悬架装置)等而使外圈12成为固定圈。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球(ball)3、4在轴向上排列成两列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13,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球轴承或滚柱轴承。磁化脉冲环14位于比第二内圈构件2的第二滚道部2a更靠向轴向一侧(靠车内一侧)处,被粘贴安装在形成为剖面呈近似L字型的、由金属构件制成的支撑构件20上。该磁化脉冲环14被用来检测作为动圈的内圈11(第一内圈构件1和第二内圈构件2)的转速,其被构成为例如使用磁铁、在合成橡胶中混合有磁性粉的橡胶磁铁、在树脂中混合有磁性粉的塑料磁铁等,在圆周方向上交互磁化成异极(N极和S极)。根据这种结构,就可以利用磁化脉冲环14、和隔着盖子16对置的磁传感器(例如具有磁阻元件的磁传感器)15检测磁性的变化,并通过该检测的结果检测内圈11的转速。-->盖子16被安装在作为固定圈的外圈12上,保护磁化脉冲环14。该盖子16一体地具有:外周边部压进外圈12的内周面而固定的外周圆筒部16a、与磁化脉冲环14对置的环状平坦部16b、和覆盖小直径轴部1d的轴端部分的底面部16c,这些各部分16a~16c由一张金属板冲压加工而成。该盖子16是在将SUS403、铝、铜、黄铜等非磁性金属材料进行冲压加工得到给定的形状后,通过进行脱磁处理(例如交流脱磁法、热脱磁法)将剩磁优选控制在3高斯以下而成的。剩磁越少越好,特别优选为1高斯以下的。即,通过脱磁处理去掉非磁性材料在冲压加工时带上的磁性,使其不对磁化脉冲环14的磁性变化造成坏的影响。此外,剩磁可以用采用了霍尔元件的高斯计检测。这里,所说的脱磁是指从磁铁等带有磁力的物体上将磁力夺走,脱磁处理分为两种:交流脱磁法和热脱磁法。无论哪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脱磁效果,但交流脱磁法的情况下,顽磁力强的材料会多少残留磁能,所以如果希望完全脱磁则还是热脱磁法有效。所谓的热脱磁法,是指将带有磁力的物体加热到居里点(温度)以上,并再回到原来的状态。当由脱磁产生的磁滞曲线逐渐增大,到达峰值后会逐渐减少,最后磁力变成零。但是,热脱磁法虽然比交流脱磁法的脱磁效果好,但存在盖子16由于加热而变形的危险,所以需要脱磁后校正变形的工序,因此使用交流脱磁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H,由于采用了对因冲压加工而带上磁性的盖子16进行了脱磁处理的盖子,从而能够有效抑制对磁传感器15的输出波形造成坏的影响的情况。具体而言,磁传感器15是用来检测磁化脉冲环14的磁性变化而安装的,若盖子16带磁性,则其磁力也会被磁传感器15检测到,从而使磁化脉冲环14的磁性变化的检测精度变差。所以,虽然采用非磁性材料的盖子16,但由于该盖子16制造时进-->行冲压加工后带上磁性,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冲压加工后,对盖子16进行脱磁处理以减少剩磁。所以,其为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磁化脉冲环14的磁性变化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H。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盖子16,也可以在其底面部16c的中央处形成通孔(图中未表示)。这种情况下,通过将从底面部16c的通孔插进来的驱动轴连接内圈11来传递旋转,由此能够将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滚动轴承,其具有内圈及外圈、和介于两圈之间的滚动体;    前述内圈的轴向一侧设置的磁化体;和    以覆盖该磁化体的方式安装于前述外圈的盖子,    前述盖子是对非磁性金属材料进行脱磁处理而形成的。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1-20 2006-0121851.一种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滚动轴承,其具有内圈及外圈、和介于两圈之间的滚动体;前述内圈的轴向一侧设置的磁化体;和以覆盖该磁化体的方式安装于前述外圈的盖子,前述盖子是对非磁性金属材料进行脱磁处理而形成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盖子在冲压加工后进行了脱磁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盖子在脱磁处理后剩磁为3高斯以下。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盖子在脱磁处理后剩磁为1高斯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脱磁处理采用交流脱磁法进行处理。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滚动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脱磁处理采用热脱磁法进行处理。7.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田淑人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