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歧管和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209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气歧管和发动机,该进气歧管包括进气管、与所述进气管相连的稳压腔和与所述稳压腔相连的分气道组,所述分气道组包括若干分气道,所述分气道组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进气歧管,各个分气道长度相同,可以有效地减弱半阶次噪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进气歧管和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和发动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由于分气道长和稳压腔大,为了确保可以在紧凑的整机布置条件下紧密地布置分气道和稳压腔,不得不将进气歧管的各个分气道设计成朝向同一方向避让扭曲的结构,这将导致各个分气道长度不相同,这种设计在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噪声较大的半阶次噪声,给驾驶员造成困扰;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分气道扭曲设计容易导致各个分气道的气体流量不一致,这会导致发动机的燃烧不一致,最终导致发动机的NVH性能较差,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和发动机,解决发动机工作时产生噪声较大的半阶次噪声和发动机燃烧不一致的问题。一种进气歧管,包括进气管、与所述进气管相连的稳压腔和与所述稳压腔相连的分气道组,所述分气道组包括若干分气道,所述分气道组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优选地,所述分气道组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所述第一分气道、所述第二分气道、所述第三分气道和所述第四分气道呈卷曲状设置,包覆在所述稳压腔外;所述第一分气道的尾端弯曲朝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设置,所述第四分气道的尾端弯曲朝向靠近所述进气管的方向设置。优选地,所述稳压腔包括连接侧壁和与所述连接侧壁相对的底侧壁,所述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分气道和所述第三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与所述底侧壁的距离,低于所述第一分气道和所述第四分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优选地,所述连接侧壁向稳压腔内部延伸呈弧形设置,所述连接侧壁包括连接头部、连接中部和连接尾部,所述连接尾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比所述连接头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远,所述连接头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比所述连接中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远,所述第一分气道与所述连接头部连接,所述第二分气道和所述第三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中部连接,所述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尾部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气道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侧壁相连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分气道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侧壁相连的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分气道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侧壁相连的第三连接口,所述第四分气道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侧壁相连的第四连接口,所述第四连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面积,所述第二连接口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三连接口的面积,第二连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面积。优选地,所述稳压腔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设有分流腔。优选地,所述底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分气道组相对的用于控制气体流向的导流组件。优选地,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筋和第二导流筋,所述第一导流筋设置在所述底侧壁上与第一分气道和所述第二分气道的间隙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导流筋设置在所述底侧壁上与所述第三分气道和所述第四分气道的间隙相对的位置。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组和如上所述的进气歧管,所述气缸组与所述分气道组连接。优选地,所述分气道组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所述气缸组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分气道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分气道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与所述第三分气道连接,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第四分气道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和发动机,进气歧管与发动机连接,以便为发动机供气,发动机工作时,气体经过进气管、稳压腔和分气道组流向发动机,由于分气道组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使得气体从稳压腔流向发动机的所经过的路径长度一致,以减弱半阶次噪声,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NVH性能。由试验和声压级的公式推导可知,气体从长度相同的分气道流向发动机,在进气管的进气口所产生的半阶次噪声将大大减弱。分气道的长度不相同的进气歧管,进气口产生的半阶次噪声较大,往往对使用者造成较大不舒适感。本实施例中,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大大减弱了半阶次噪声。另外,本实施例中,进气歧管各个分气道的进气均匀性较好,可保证发动机燃烧一致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NVH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进气歧管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进气歧管的后视图。附图说明:10、进气管;20、稳压腔;21、连接侧壁;211、连接头部;212、连接中部;213、连接尾部;22、分流腔;23、底侧壁;24、导流组件;240、第一导流筋;241、第二导流筋;30、分气道组;31、第一分气道;310、第一连接口;32、第二分气道;320、第二连接口;33、第三分气道;330、第三连接口;34、第四分气道;340、第四连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包括进气管10、与进气管10相连的稳压腔20和与稳压腔20相连的分气道组30,分气道组30包括若干分气道,分气道组30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歧管与发动机(图中未示)连接,以便为发动机供气,发动机工作时,气体经过进气管10、稳压腔20和分气道组30流向发动机,由于分气道组30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使得气体从稳压腔20流向发动机的所经过的路径长度一致,以减弱半阶次噪声,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NVH性能。由试验和声压级的公式推导可知,气体从长度相同的分气道流向发动机,在进气管10的进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气歧管,包括进气管、与所述进气管相连的稳压腔和与所述稳压腔相连的分气道组,所述分气道组包括若干分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道组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气歧管,包括进气管、与所述进气管相连的稳压腔和与所述稳压腔相连的分气道组,所述分气道组包括若干分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道组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道组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所述第一分气道、所述第二分气道、所述第三分气道和所述第四分气道呈卷曲状设置,包覆在所述稳压腔外;所述第一分气道的尾端弯曲朝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设置,所述第四分气道的尾端弯曲朝向靠近所述进气管的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腔包括连接侧壁和与所述连接侧壁相对的底侧壁,所述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分气道和所述第三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低于所述第一分气道和所述第四分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侧壁向稳压腔内部延伸呈弧形设置,所述连接侧壁包括连接头部、连接中部和连接尾部,所述连接尾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比所述连接头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远,所述连接头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比所述连接中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远,所述第一分气道与所述连接头部连接,所述第二分气道和所述第三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中部连接,所述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尾部连接。


5.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晨虹刘强黄英铭李楠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