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486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涉及医疗器械领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与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配合使用的融合固定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包括融合固定体和螺钉,融合固定体包括椎体融合部和椎间融合部,椎体融合部在竖向呈柱状结构,椎体融合部包括前后左右四个侧面以及顶底面,顶底面之间设置第一植骨腔,左右侧面之间设置第二植骨腔,椎体融合部左侧面的上部、左侧面的下部、右侧面的上部或右侧面的下部连接椎间融合部,椎间融合部设置第三植骨腔;融合固定体还设置至少两枚螺钉,分别用于与相对较大的残留椎体及与上下侧邻近椎体进行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

Anterior lateral approach for vertebral reconstruction with interbody fusion fix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骨科医学中的椎间融合固定器。
技术介绍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颈椎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corpectomydecompressionandfusion,ACCF)适用于单纯椎间盘切除不能获得很好的脊髓减压的患者。对于既存在脊髓前方压迫,又存在脊髓后方压迫的患者,可在ACCF的基础上考虑联合后方椎管扩大术。对于椎体病变(肿瘤等)、颈椎脱位、后凸畸形的患者,ACCF也是理想的选择。颈椎前路钢板、钛网等内植物材料提高了ACCF手术初始稳定性、支撑强度、植骨融合率。根据椎体的生理结构特征,在颈椎椎体前方有食道和气管,现有的颈椎前方入路手术需要牵拉气管和食道,显露出椎体前方,再进行相关的手术操作。颈椎前方入路手术对食道和气管的牵拉会增加术后吞咽困难发生风险。吞咽困难是指难以顺利和安全地将口中的食团送入胃中所引起的症状。根据吞咽困难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口咽性吞咽困难和食道性吞咽困难。根据吞咽困难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功能性、结构性和神经性吞咽困难。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肌肉接头病变,以及食道平滑肌损伤均可引起吞咽困难,参见文献:ClaveP,ShakerR.Dysphagia:currentrealityandscopeoftheproblem[J].NatRevGastroenterolHepatol,2015,12(5):259-270。任何对食道的刺激和激惹,例如术中食道牵拉、颈前路钢板刺激均被认为会对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产生影响。吞咽困难被认为是一项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具体的完整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得到国内外学者比较公认的吞咽困难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C4到C6手术节段、右侧Smith–Robinson入路、高切迹钢板、术中食道牵拉时间和强度、使用激素、应用BMP等,参见文献:RosenthalBD,NairR,HsuWK,etal.DysphagiaandDysphoniaAssessmentToolsAfterAnteriorCervicalSpineSurgery[J].ClinSpineSurg,2016。吞咽困难可引起患者不适,降低患者手术满意度,同时也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Rihn等报道颈前路手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高达70%,参见文献:RihnJA,KaneJ,AlbertTJ,etal.Whatistheincidenceandseverityofdysphagiaafteranteriorcervicalsurgery[J].ClinOrthopRelatRes,2011,469(3):658-665。YueWM等进行了一项长达7年随访的临床研究并报道在其末次随访时,仍有30%的患者仍发生有吞咽困难,参见文献:YueWM,BrodnerW,HighlandTR.Persistentswallowingandvoiceproblemsafter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withallograftandplating:a5to11-yearfollow-upstudy[J].EurSpineJ,2005,14(7):677-682。针对颈椎前方入路手术,即前路ACCF手术可能显著增加吞咽困难的发生风险这一问题,现提出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方式: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时,将动脉鞘牵拉开以后,将颈长肌分开剥离显露,到达椎体侧前方位置,手术过程中不需要进行食道牵拉。以对C5椎体进行部分切除和减压为例,切除的时候,先从侧面几乎平行地切进去,到达一半的时候再扩开,扩大手术视野,完成椎体后方范围内骨赘、钙化的纤维环等组织的切除,完成脊髓减压,解除对神经和脊髓的压迫。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较为微创,无需牵拉食道,理论上可以显著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同时还可以保留椎间隙前方的纤维环、前纵韧带等正常结构。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不仅可以增加术后患者手术节段的稳定性,而且由于纤维环、韧带等正常组织存在,内植物不需要直接接触食道,因此可从多个方面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所使用的固定板等内植物器械不能适用于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颈椎前方入路手术的视野和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的视野不同,前者的手术视野相对较小,到达的是椎体侧方空间;而后者的手术视野在椎体前方视野较大,目前还缺乏专门的配套的内植物器械。如果强行使用现有的器械进行融合固定,则会出现下述问题:(1)无法植入,即使植入也会损伤周围正常结构;(2)无法固定;(3)损伤前方纤维环和韧带,暴力牵拉会损伤周围的肌肉、韧带、神经等结构组织。另外,颈椎前方较平、较宽,现有的螺钉固定孔和固定方法无法在颈椎侧前方入路视野内使用,还缺乏专门的配套器械。颈椎侧前方手术入路能降低吞咽困难风险,增加术后节段稳定性,促进早期康复训练,使患者尽早返回正常生活。但是,侧前方手术入路操作空间小,从侧方入路,无法使用现有的融合固定器进行螺钉固定等操作,因此缺乏一种与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适配的融合固定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与颈椎侧前方入路手术配合使用的融合固定器,目的在于减少融合时间,提高植骨融合成功率,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概率。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包括融合固定体和螺钉,融合固定体包括椎体融合部和椎间融合部,椎体融合部在竖向呈柱状结构,椎体融合部的四个侧面分别为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和右侧面,椎体融合部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设置第一植骨腔,左侧面和右侧面之间设置第二植骨腔,椎体融合部左侧面的上部、左侧面的下部、右侧面的上部或右侧面的下部连接椎间融合部,椎间融合部呈板状结构,椎间融合部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设置第三植骨腔;融合固定体还设置至少两个螺钉孔并设置适配的螺钉,螺钉孔用于进螺钉的一端位于椎体融合部的前侧面或椎间融合部的前侧面,至少一枚从融合固定体的前侧面穿入并指向椎体融合部与椎间融合部围成区域的第一螺钉,至少一枚从融合固定体的前侧面穿入并指向椎间融合部的上方或下方的第二螺钉。进一步的是:椎体融合部和椎间融合部之间为一个整体或活动式连接。具体的:活动式连接为椎体融合部和椎间融合部之间通过卡扣或球槽连接。进一步的是:第一植骨腔和第二植骨腔相互连通。具体的:椎间融合部在水平截面上的外轮廓呈月牙形、椭圆形或扇环形。进一步的是:椎体融合部左侧面的上部与左侧面的下部连接椎间融合部两种结构关于水平面轴对称,椎体融合部右侧面的上部与右侧面的下部连接椎间融合部两种结构关于水平面轴对称;椎体融合部左侧面的上部与右侧面上部连接椎间融合部两种结构关于矢状面轴对称。具体的:融合固定体设置两个螺钉孔并配备两枚螺钉,两枚螺钉分别为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两个螺钉孔用于进螺钉的一端均位于椎体融合部的前侧面。更具体的:椎体融合部的右侧面的下部连接椎间融合部;第一螺钉的轴向在矢状面的投影相对水平面斜向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固定体和螺钉,融合固定体包括椎体融合部(1)和椎间融合部(2),椎体融合部(1)在竖向呈柱状结构,椎体融合部(1)的四个侧面分别为前侧面(11)、后侧面(12)、左侧面(13)和右侧面(14),椎体融合部(1)的顶面(15)和底面(16)之间设置第一植骨腔(17),左侧面(13)和右侧面(14)之间设置第二植骨腔(18),椎体融合部(1)左侧面(13)的上部、左侧面(13)的下部、右侧面(14)的上部或右侧面(14)的下部连接椎间融合部(2),椎间融合部(2)呈板状结构,椎间融合部(2)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设置第三植骨腔(21);/n融合固定体还设置至少两个螺钉孔并设置适配的螺钉,螺钉孔用于进螺钉的一端位于椎体融合部(1)的前侧面(11)或椎间融合部(2)的前侧面,至少一枚从融合固定体的前侧面穿入并指向椎体融合部(1)与椎间融合部(2)围成区域的第一螺钉,至少一枚从融合固定体的前侧面穿入并指向椎间融合部(2)的上方或下方的第二螺钉。/n

【技术特征摘要】
1.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固定体和螺钉,融合固定体包括椎体融合部(1)和椎间融合部(2),椎体融合部(1)在竖向呈柱状结构,椎体融合部(1)的四个侧面分别为前侧面(11)、后侧面(12)、左侧面(13)和右侧面(14),椎体融合部(1)的顶面(15)和底面(16)之间设置第一植骨腔(17),左侧面(13)和右侧面(14)之间设置第二植骨腔(18),椎体融合部(1)左侧面(13)的上部、左侧面(13)的下部、右侧面(14)的上部或右侧面(14)的下部连接椎间融合部(2),椎间融合部(2)呈板状结构,椎间融合部(2)的顶面和底面之间设置第三植骨腔(21);
融合固定体还设置至少两个螺钉孔并设置适配的螺钉,螺钉孔用于进螺钉的一端位于椎体融合部(1)的前侧面(11)或椎间融合部(2)的前侧面,至少一枚从融合固定体的前侧面穿入并指向椎体融合部(1)与椎间融合部(2)围成区域的第一螺钉,至少一枚从融合固定体的前侧面穿入并指向椎间融合部(2)的上方或下方的第二螺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椎体融合部(1)和椎间融合部(2)之间为一个整体或活动式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活动式连接为椎体融合部(1)和椎间融合部(2)之间通过卡扣或球槽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植骨腔(17)和第二植骨腔(18)相互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椎间融合部(2)在水平截面上的外轮廓呈月牙形、椭圆形或扇环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前方入路椎体重建椎间融合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椎体融合部(1)左侧面(13)的上部与左侧面(13)的下部连接椎间融合部(2)两种结构关于水平面轴对称,椎体融合部(1)右侧面(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贝宇刘浩杨毅丁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