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4861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包括驱动撑开结构、融合体、结合体和可固定装置;驱动撑开结构包括驱动螺杆、撑开体和推进组件;融合体的中心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轴槽;驱动撑开结构设置在柱状轴槽中并能够沿着柱状轴槽的轴向滑动;驱动螺杆用于通过推进组件驱动撑开体在柱状轴槽中沿着柱状轴槽的轴向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撑开体由未撑开状态变化为已撑开状态;撑开体在已撑开状态时使椎间融合器向四面撑开且体积变大;结合体用于将融合体与镜下植骨套筒相连接;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叶片;固定叶片的一端通过门轴系统可旋转地与结合体连接;固定叶片的另一端设置有空心螺孔,固定叶片在未打开时,驱动螺杆从空心螺孔中穿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伴随着人类生活习惯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脊柱相关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的重要疾病。该疾病病情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时,临床医师大多采用椎间盘切除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并且也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脊柱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革新,通道或内镜下手术在脊柱外科相关疾病中的逐渐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倾向于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疾病的治疗。但微创手术技术又大多采用通道辅助下缩小手术操作空间或者在内窥镜辅助下的方式开展相关手术操作,其有限的通道直径在为患者带来更小创伤的同时,也限制了传统椎间融合器在该手术方式下的应用,导致了部分患者椎间隙无法完全撑开,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椎间高度支持。因此可撑开或可膨胀等可调高度椎间融合器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是在于该产品在植入前,其直径较小,可通过通道或内镜的狭小空间并植入椎间隙,并在植入后,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产品在体内环境下进行撑开或膨胀,最终实现椎间隙高度有效恢复并提供良好的支撑效果的目的。现有技术中的椎间融合器需要在肉眼下或者大通道下放置,分离背部肌肉组织,失去真正微创的意义,同时也增加了手术时间;大多双面不均匀撑开、植骨空间较小;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椎间孔镜下植骨。目前,PELIF、Endo-LIF等新型脊柱微创技术保留脊柱的后方结构完整,保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用微小的创伤实现椎间盘的切除与减压;但减压后椎间的融合固定,往往需要配合后方经皮椎弓根螺钉,往往需要另开通道增加额外后路创伤、变更体位及其麻醉方式。椎体间固定、融合往往是独立分开的,不能一站式完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如何减少肌肉组织分离,减小创伤,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以及如何在镜下实现减压、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固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完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导向、利用椎间融合器的撑开力,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扩大植骨区域,可镜下植骨,以微创的方式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促进骨性融合,保障脊柱稳定;更为重要的是本专利技术在国际上首创镜下可固定功能的自导向四面撑开镜下植骨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包括驱动撑开结构、融合体、结合体和可固定装置;所述的驱动撑开结构包括驱动螺杆、撑开体和推进组件;所述的融合体的中心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轴槽;所述的驱动撑开结构设置在柱状轴槽中并能够沿着柱状轴槽的轴向滑动;所述的驱动螺杆用于通过推进组件驱动撑开体在柱状轴槽中沿着柱状轴槽的轴向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的撑开体由未撑开状态变化为已撑开状态;所述的撑开体在已撑开状态时使椎间融合器向四面撑开且体积变大;所述的结合体用于将融合体与镜下植骨套筒相连接;所述的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叶片;所述的固定叶片的一端通过门轴系统可旋转地与所述的结合体连接;固定叶片的另一端设置有空心螺孔,所述的固定叶片在未打开时,所述的驱动螺杆从所述的空心螺孔中穿过。所述的撑开体为中空的四面展开的“个”字状结构体,撑开体的中央为撑开体主轴,撑开体主轴的四周设置有多个撑开叶。所述的柱状轴槽的侧周面内侧设置有多个斜向的融合体滑槽,所述的融合体滑槽的位置与多个撑开叶的位置一一对应,当所述的撑开体在未撑开状态时,所述的撑开叶插入在融合体滑槽内部;当所述的撑开体在已撑开状态时,所述的撑开叶从融合体滑槽中脱离。所述的融合体滑槽与柱状轴槽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的多个撑开叶的末端设置有逆行卡扣;所述撑开叶两两垂直布置,互成90°,用于与融合体滑槽相组合。所述的驱动螺杆为外螺纹柱状结构,驱动螺杆内设置有中空内六角螺口,所述的中空内六角螺口用于与空心螺丝刀相匹配。所述的融合体的中心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自导向通道,用于供导丝通过。所述的融合体包括头端和尾端,所述的头端为锥形设计,尾端为立体切面设计,所述的自导向通道由头端贯穿至尾端。所述的结合体的边界中央设置有压槽,结合体的中心设置有圆形凹槽,可容纳驱动螺杆;所述的椎间融合器与镜下植骨套筒通过结合体的压槽相连接;所述的固定叶片通过空心螺孔分别与上下椎体的后角骨质相切合。所述的推进组件包括前中空推进组件和后中空推进组件,所述的后中空推进组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驱动螺杆的端部;后中空推进组件的另一端与撑开体主轴的一端连接;撑开体主轴的另一端与前中空推进组件的一端连接;当驱动螺杆带动后中空推进组件从融合体的尾端向头端移动时,后中空推进组件驱动撑开体主轴朝向融合体的尾端移动,且撑开体主轴相对于前中空推进组件滑动。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为未来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提供匹配的椎间融合器,可以沿着导丝进入椎间预定位置,不用肉眼下或者扩大通道进行操作,减少肌肉组织分离,减小创伤、同时缩短手术时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可四面撑开,扩大植骨空间,增加融合率。本专利技术不同于以往椎间融合器在放置前就已经植骨完成,融合器导入后,可在镜下直视状态进行植骨操作,可以进行精准植骨,控制植骨量,亦可控制植骨颗粒的分布,减少对神经的继发压迫。更重要的是,本专利技术在国际上首创可固定功能,在镜下实现减压、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固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完成。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在未旋入、未撑开、未打开状态的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在已旋入、已撑开、未打开状态的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在已旋入、已撑开、已固定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头端的正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尾端在可固定装置未打开状态的正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尾端在可固定装置已打开状态的正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横截面剖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融合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融合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撑开体的剖面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结合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实施方式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实施方式效果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椎间融合器的可固定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本专利技术以有助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如图1至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自导向撑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包括驱动撑开结构、融合体、结合体和可固定装置;所述的驱动撑开结构包括驱动螺杆、撑开体和推进组件;所述的融合体的中心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轴槽;所述的驱动撑开结构设置在柱状轴槽中并能够沿着柱状轴槽的轴向滑动;所述的驱动螺杆用于通过推进组件驱动撑开体在柱状轴槽中沿着柱状轴槽的轴向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的撑开体由未撑开状态变化为已撑开状态;所述的撑开体在已撑开状态时使椎间融合器向四面撑开且体积变大;所述的结合体用于将融合体与镜下植骨套筒相连接;所述的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叶片;所述的固定叶片的一端通过门轴系统可旋转地与所述的结合体连接;固定叶片的另一端设置有空心螺孔,所述的固定叶片在未打开时,所述的驱动螺杆从所述的空心螺孔中穿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包括驱动撑开结构、融合体、结合体和可固定装置;所述的驱动撑开结构包括驱动螺杆、撑开体和推进组件;所述的融合体的中心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柱状轴槽;所述的驱动撑开结构设置在柱状轴槽中并能够沿着柱状轴槽的轴向滑动;所述的驱动螺杆用于通过推进组件驱动撑开体在柱状轴槽中沿着柱状轴槽的轴向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所述的撑开体由未撑开状态变化为已撑开状态;所述的撑开体在已撑开状态时使椎间融合器向四面撑开且体积变大;所述的结合体用于将融合体与镜下植骨套筒相连接;所述的可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叶片;所述的固定叶片的一端通过门轴系统可旋转地与所述的结合体连接;固定叶片的另一端设置有空心螺孔,所述的固定叶片在未打开时,所述的驱动螺杆从所述的空心螺孔中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撑开体为中空的四面展开的“个”字状结构体,撑开体的中央为撑开体主轴,撑开体主轴的四周设置有多个撑开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状轴槽的侧周面内侧设置有多个斜向的融合体滑槽,所述的融合体滑槽的位置与多个撑开叶的位置一一对应,当所述的撑开体在未撑开状态时,所述的撑开叶插入在融合体滑槽内部;当所述的撑开体在已撑开状态时,所述的撑开叶从融合体滑槽中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融合体滑槽与柱状轴槽之间的夹角为3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新刚陈飞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