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包括轴体、第一撑开件及融合体,第一撑开件安装于轴体上并能够沿轴体的轴向移动,第一撑开件具有沿轴体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内端与轴体连接,融合体绕轴体周向设置,并与第一撑开件的外端连接,融合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第一滑道的延伸方向与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第一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第一滑道中。上述椎间融合器中,第一撑开件沿第一滑道滑动能改变融合体与轴体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椎间融合器撑开的大小,椎间融合器植入时能够根据椎间隙的具体情况调节椎间融合器的撑开范围,增大与椎体间隙的接触面以对椎间隙更好的匹配,并维持了椎间隙的高度,恢复了腰椎生理曲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椎间融合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退行性侧弯以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等)及其结构受损是造成人体腰腿疼痛、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甚至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治疗原则是解除神经压迫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利用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病患处将病损椎间隙撑开、压缩及稳定,已逐步发展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手段。由于腰椎间隙特别的生理结构,常规的椎间融合器在植入椎间隙后,很难同时满足即恢复椎间隙高度又增加融合器与上下终版的接触面这两个要求,影响手术后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与腰椎间隙匹配程度高,使椎体间隙融合效果好的椎间融合器。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轴体;第一撑开件,安装于所述轴体上并能够沿所述轴体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撑开件具有沿所述轴体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所述内端与所述轴体连接;及融合体,绕所述轴体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连接,所述融合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上述椎间融合器中,第一撑开件沿第一滑道滑动能改变融合体与轴体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椎间融合器撑开的大小,椎间融合器植入病患处时能够根据椎间隙的具体情况调节椎间融合器的撑开范围,增大与椎体间隙的接触面以对椎间隙更好的适应与匹配,还维持了椎间隙的高度,恢复了腰椎生理曲度。同时,椎间融合器植入前闭合体积较小,能够满足不同手术入路(前路、后路、经椎间孔入路)对椎间融合器的体积的要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撑开件包括第一螺纹圈及多个第一支杆,所述第一螺纹圈套设于所述轴体上,且与所述轴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杆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圈及所述第一滑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杆绕所述螺纹圈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滑道设有多个,且与所述第一支杆一一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支杆绕所述第一螺纹圈周向且均匀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杆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一轴杆,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轴杆及所述第一螺纹圈,所述第一轴杆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道两侧的内壁延伸有折弯部,且两个所述折弯部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卡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且与所述折弯部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与所述第一滑道过盈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道具有沿所述轴体的纵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沿所述第一滑道的外端到所述第一滑道的内端方向,所述第一滑道逐渐靠近所述轴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内壁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轴体平行,且部分所述轴体容置于所述避让槽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撑开件,所述第二撑开件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撑开件安装于所述轴体,所述融合体的内壁还开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所述第二滑道与所述第一滑道关于所述轴体的中点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所述第二滑道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及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的旋向相反,所述第一撑开件与所述第一螺纹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撑开件与所述第二螺纹螺纹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纹的螺距大于所述第二螺纹的螺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体的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之间设有限位段,所述限位段能限制所述第一撑开件或所述第二撑开件的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道具有沿所述轴体的纵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沿所述第二滑道的外端到所述第二滑道的内端方向,所述第二滑道逐渐靠近所述轴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体包括第一轴体及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与所述第二轴体同轴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轴体开设有沿所述第一轴体的轴向延伸且贯通的第一操作孔,所述第二轴体上开设有第二操作孔,所述第二操作孔与所述第一操作孔相对设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结构相同的第二撑开件,所述融合体还开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所述第二滑道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体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二轴体上设有螺纹,所述第一轴体的螺纹与所述第二轴体的螺纹的旋向相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包括四个融合部,四个所述融合部绕所述轴体周向且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的相对两面设有齿状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内部具有镂空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融合体的外壁至少部分设置镂空孔,以连通融合体内部的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与所述融合体的内壁具有既定距离。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方式椎间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第一撑开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融合部与第一撑开件装配图;图5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融合部的剖视图;图6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7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闭合状态的侧视图;图8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第二撑开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另一实施方式椎间融合器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10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中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如图1所示椎间融合器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参见图1,一实施方式的椎间融合器10用于将病损椎间隙撑开、压缩及稳定。椎间融合器10包括轴体100、第一撑开件200及融合体300,第一撑开件200安装于轴体100上,第一撑开件200能沿轴体100的轴向移动。第一撑开件200具有沿轴体100的径向上分布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轴体;/n第一撑开件,安装于所述轴体上并能够沿所述轴体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撑开件具有沿所述轴体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所述内端与所述轴体连接;及/n融合体,绕所述轴体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连接,所述融合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体;
第一撑开件,安装于所述轴体上并能够沿所述轴体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撑开件具有沿所述轴体的径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所述内端与所述轴体连接;及
融合体,绕所述轴体周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连接,所述融合体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有夹角,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活动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件包括第一螺纹圈及多个第一支杆,所述第一螺纹圈套设于所述轴体上,且与所述轴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支杆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圈及所述第一滑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支杆绕所述螺纹圈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滑道设有多个,且与所述第一支杆一一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支杆绕所述第一螺纹圈周向且均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杆包括第一主体及第一轴杆,所述第一主体连接所述第一轴杆及所述第一螺纹圈,所述第一轴杆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道两侧的内壁延伸有折弯部,且两个所述折弯部沿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卡设于所述第一滑道中,且与所述折弯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外端与所述第一滑道过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道具有沿所述轴体的纵向上分布的内端和外端,沿所述第一滑道的外端到所述第一滑道的内端方向,所述第一滑道逐渐靠近所述轴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体内壁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与所述轴体平行,且部分所述轴体容置于所述避让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撑开件,所述第二撑开件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撑开件安装于所述轴体,所述融合体的内壁还开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融合体的外壁之间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丽敏,杨海东,孙君,李顺锋,李想,
申请(专利权)人:邹丽敏,杨海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