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8277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筒,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表面两侧与固定筒对应设置有活动筒,所述固定筒与活动筒之间通过限位柱活动连接,所述固定筒与活动筒相互远离一端均设置有延伸机构,使用时,通过拉动第二支撑板进行调节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并通过限位柱与固定筒之间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该底盘减震装置可以根据底盘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从而提高了该减震装置的灵活性,通过设置的延伸机构,从而可以调节固定板的高度,使得该减震装置可以根据底盘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固定板的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减震
,具体是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的减震系统是由弹簧和减震器共同组成的。减震器并不是用来支持车身的重量,而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和吸收路面冲击的能量。弹簧起缓和冲击的作用,将“大能量一次冲击”变为“小能量多次冲击”,而减震器就是逐步将“小能量多次冲击”减少。目前现有的汽车底盘减震装置灵活性能较差,导致适用范围受限,另外,现有的汽车底盘减震装置固定性能较差,导致长期使用后,减震装置松动,进而影响减震装置的整体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筒,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表面两侧与固定筒对应设置有活动筒,所述固定筒与活动筒之间通过限位柱活动连接,所述固定筒与活动筒相互远离一端均设置有延伸机构,所述延伸机构顶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靠近四角处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底部通过减震柱分别连接有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底板之间中间部位设置有减震球,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之间通过第二限位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底板底部与第二底板底部均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为可调节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筒与限位柱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筒表面设置有等间距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所述限位柱表面设置有弹性按钮,所述弹性按钮的尺寸与第三通孔的尺寸相吻合,通过设置的弹性按钮及第三通孔之间的配合,可对固定筒与活动筒之间的距离进行固定。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延伸机构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端滑动连接有延伸柱,所述支撑柱表面设置有等间距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所述延伸柱表面设置有与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螺栓,可对支撑柱与延伸柱之间进行固定。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件和活动件,所述固定件与活动件均为L型结构,所述活动件远离固定件一侧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中间部位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固定块通过设置的螺纹孔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通过轴承与活动件转动连接,通过转动螺杆,使得螺杆推动活动件向固定件靠近,从而使得该固定机构可以根据钢结构的尺寸进行调节固定件与活动件之间的距离,并通过锁紧螺杆使得固定件与活动件对钢结构进行固定。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件与活动件表面对应设置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固定孔,所述固定件与活动件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固定孔及螺栓,使得固定件与活动件在牢牢地固定在一起,提高了该减震装置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该减震装置的使用效果。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件顶端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一底板底部与滑块对应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通过设置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对活动件起到了限位辅助移动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限位板、固定筒、活动筒、限位柱之间的配合,使得该减震装置可适用于多种汽车底盘,提高了减震装置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该减震装置的适用范围,通过设置稳定的固定机构,提高了该减震装置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该减震装置的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的侧视图。图3为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中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板;2、第一限位板;3、第二支撑板;4、固定筒;5、活动筒;6、限位柱;7、弹性按钮;8、支撑柱;9、延伸柱;10、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固定板;13、第一底板;14、减震柱;15、第二底板;16、第二限位板;17、减震球;18、固定件;19、活动件;20、固定块;21、螺杆;22、第三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3,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板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筒4,所述第二支撑板3上表面两侧与固定筒4对应设置有活动筒5,所述固定团与活动筒5之间通过限位柱6活动连接,所述固定筒4与活动筒5相互远离一端均设置有延伸机构,所述延伸机构顶端设置有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靠近四角处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3底部通过减震柱14分别连接有第一底板13和第二底板15,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一底板13之间中间部位设置有减震球17,所述第一底板13与第二底板15之间通过第二限位板16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3底部与第二底板15底部均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为可调节结构。使用时,通过拉动第二支撑板3进行调节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3之间的距离,并通过限位柱6与固定筒4之间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该底盘减震装置可以根据底盘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从而提高了该减震装置的灵活性,同时,通过设置的延伸机构,从而可以调节固定板12的高度,从而使得该减震装置可以根据底盘的安装高度进行调节固定板12的高度,从而使得该减震装置可以适用于多种汽车底盘进行安装,通过设置的可调节的固定机构,将该减震装置固定安装于底盘处的钢架结构上进行固定。所述固定筒4与限位柱6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筒4表面设置有等间距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22,所述限位柱6表面设置有弹性按钮7,所述弹性按钮7的尺寸与第三通孔22的尺寸相吻合。通过设置的弹性按钮7及第三通孔22之间的配合,可对固定筒4与活动筒5之间的距离进行固定。所述延伸机构包括支撑柱8,所述支撑柱8顶端滑动连接有延伸柱9,所述支撑柱8表面设置有等间距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10,所述延伸柱9表面设置有与第一通孔10一一对应的第二通孔11,所述第一通孔10与第二通孔1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及螺栓,可对支撑柱8与延伸柱9之间进行固定。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件18和活动件19,所述固定件18与活动件19均为L型结构,所述活动件19远离固定件18一侧设置有固定块20,所述固定块20中间部位设置有螺纹孔,所述固定块20通过设置的螺纹孔转动连接有螺杆21,所述螺杆21通过轴承与活动件19转动连接。通过转动螺杆21,使得螺杆21推动活动件19向固定件18靠近,从而使得该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板(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筒(4),所述第二支撑板(3)上表面两侧与固定筒(4)对应设置有活动筒(5),所述固定筒(4)与活动筒(5)之间通过限位柱(6)活动连接,所述固定筒(4)与活动筒(5)相互远离一端均设置有延伸机构,所述延伸机构顶端设置有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靠近四角处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3)底部通过减震柱(14)分别连接有第一底板(13)和第二底板(15),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一底板(13)之间中间部位设置有减震球(17),所述第一底板(13)与第二底板(15)之间通过第二限位板(16)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3)底部与第二底板(15)底部均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为可调节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板(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固定筒(4),所述第二支撑板(3)上表面两侧与固定筒(4)对应设置有活动筒(5),所述固定筒(4)与活动筒(5)之间通过限位柱(6)活动连接,所述固定筒(4)与活动筒(5)相互远离一端均设置有延伸机构,所述延伸机构顶端设置有固定板(12),所述固定板(12)靠近四角处均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3)底部通过减震柱(14)分别连接有第一底板(13)和第二底板(15),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一底板(13)之间中间部位设置有减震球(17),所述第一底板(13)与第二底板(15)之间通过第二限位板(16)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3)底部与第二底板(15)底部均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为可调节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底盘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4)与限位柱(6)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筒(4)表面设置有等间距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22),所述限位柱(6)表面设置有弹性按钮(7),所述弹性按钮(7)的尺寸与第三通孔(22)的尺寸相吻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彩张丽霞潘福全郑超艺刘家琪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