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4430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鼠类来源的杂交瘤细胞系和由该细胞系产生的、单克隆的抗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抗体物质.在免疫学方法中单独或联合应用上述单克隆抗体物质来分离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定量检测液体样品中的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般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分离和定量检测生物性液体中造血生长因子的免疫学技术中所应用的材料和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包括由新的杂交瘤细胞系(以A.T.C.C.HB-8957,A.T.C.C.HB-8958,A.T.C.C.HB-8959,A.T.C.C.HB-8960,A.T.C.C.HB-8961和A.T.C.C.HB-8962为例)产生的、能与造血生长因子起特异性反应的单克隆抗体,以及应用这些抗体在亲和纯化技术中分离造血生长因子,检测造血生长因子和应用免疫学技术研究这些生长因子。更明确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与天然的和重组的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pG-CSF)特异性反应的单克隆抗体。人的成血(造血)系统负责各种白细胞(包括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及嗜碱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和凝血形成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的更新。据估计,一般男性成人的造血系统每年生4.5×1011左右的粒细胞和红细胞,这相当于每年将全部体重更新一次。Dexter等,BioEssays,2,154-158(1985)。据信,小量祖始“干细胞”向各种血细胞系的分化以及这些血细胞系惊人的增殖和最终分化成为成熟的血细胞都是由少量的特定造血生长因子所负责。因为造血生长因子仅以极微量的形式存在,迄今为止检测与鉴别这些因子所应用的一套方法,都仅是根据不同因子对人工培养细胞的不同刺激效应来区分它们。结果,创造出大量的名称来命名实际上数目很少的因子。由此造成的混乱可从下面的例子中窥见一斑IL-3(白细胞介素3),BPA(多集落促发活性),multi-CSF(多集落刺激因子),HCGF(造血细胞生长因子),MCGF(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和PSF(P细胞刺激因子)等,目前认为这些皆适用于一种鼠类造血生长因子的缩写词。Metcalf,Science,229,16-22(1985)。遗传重组技术的应用已从这种混乱中获得某些条理。例如,刺激产生红细胞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顺序已被获得(见Lin,PCT公布的85/02610号申请书1985年6月20日公布)。重组方法也已被用于分离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人巨噬细胞特异性集落刺激因子(CSF-1)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见Lee等,Proc.Natl.Acad.Sci.USA.82,4360-4364(1985);Wong等,Science,228,810-814(1985)和Kowasaki等,Science,230,291-296(1985)。一个称为人多能集落刺激因子(hpcsf)或多能生成素(pluripoietin)的人造血生长因子已被证明存在于命名为5637的人膀胱癌细胞系的培养基中,该细胞系在一些限制性条件下寄存在马里兰州罗克维尔的美国典型培养物收集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贮存号为HTB-9。据报告从该细胞系纯化的人多能集落刺激因子在用人骨髓原祖细胞所进行的测定中刺激了多能祖始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最终导致所有主要类型血细胞的产生。Welte等,Proc.Natl.Acad.Sci(USA),82,1526-1530(1985)。初步研究表明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试验的头7天期间,被鉴定为人多能集落刺激因子,主要具有粒细胞集落刺激活性。另一个被命名为人集落刺激因子β的因子(CSF-β),也是从人膀胱癌细胞系5637中分离得到。该因子被认为是一种125Ⅰ标记的鼠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WEHI-3BD+细胞结合的竞争物,并具有与非标记鼠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同的剂量-反应关系(Nicola等,Nature,314,625-628(1985)。这种剂量-反应关系以前曾被报告为非标记鼠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所独有,并且为诸如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3所不具备的(Nicola等,Proc.Natl.Acad.Sci.(USA),81,3765-3769(1984))。还可参考Metcalf等,Leukemia Research9,No.5,521-527(1985)。集落刺激因子β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诸多集落刺激因子中占独特地位,还因为它们都具有诱导WEHI-3BD+细胞分化的高度能力(Nicola等,Immunology Today,5,76-80(1984)。高浓度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混合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细胞(Nicola等,同上),其结果与人骨髓加人多能集落刺激因子培养14天后出现粒细胞性、单核细胞性、混合粒细胞/单核细胞性和嗜酸细胞性集落(GEMM集落形成单位)的初步结果一致。集落刺激因子β也被描述为能在用小鼠骨髓细胞进行的测定中刺激嗜中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后一性质已是鉴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一个标准。根据这些相似性,人集落刺激因子β已被认为就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见Nicola等,Nature,314,625-628(1985)。根据具有共同的性质这一点,看来Nicola等的人集落刺激因子β(文献见前)和Welte等的人多能集落刺激因子(文献见前)是同一个因子。应正确地称为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pG-CSF)。具有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部分或全部一级结构构象及其一种或多种生物学性质的、由重组体产生的新多肽已在1985年8月23日作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生产”而提出的、共同拥有和共同末决的第768959号美国专利申请书(列此备考)中公开。同时被公开的有编码这些多肽的脱氧核糖核酸顺序和转化的宿主细胞以及用重组方法合成这些多肽的步骤。与本专利技术的背景有关的是当前的研究集中在杂交瘤技术上。目的是为获得能分泌针对一个既定抗原的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肿瘤细胞系。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在此研究领域中为人所普遍熟知,其技术步骤的典型描述可在下列文献中查到Wands J.R.和Zurawski V.R.,Gastroenterology,80,225(1981);Marshak-Rothstein等,J.Immunol.122,2491(1979);Oi,V.T.和L.A.Herzenberg,“产生免疫球蛋白的杂交细胞系”,载于Mishell,B.B.和S.M.Shiigi编著的《细胞免疫学方法选编》一书中,旧金山,弗里曼出版公司,1979年以及Goding的“杂交瘤的抗体产生”,J.Immunol.Meth,39,285-308(1980)。简要总结如下从预先注射过有关抗原的动物脾脏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并在聚乙二醇存在下诱导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数以千计的“杂交”骨髓瘤细胞在融合过程中产生。测定每个“杂交瘤”细胞培养的上清,以确定是否存在所需抗体活性。当在某个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这种抗体活性时,即用有限稀释法对其进行克隆化,并再次对每个克隆分别进行上清活性的测定。由于具有高度特异的免疫学性质,用杂交瘤技术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已被建议作为诊断和治疗剂以及用来从粗制品中亲和纯化出具有特异性交叉反应抗原的蛋白质,例如可参见Trends in Biote-chnology,3,No.7(1985年7月),及第4465624、4514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鼠类来源的杂交瘤细胞系,该细胞系在其生长的培养基中产生在抗原抗体反应中能与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

【技术特征摘要】
US 1985-12-9 806,755中仅做出这样一些限制。权利要求1.鼠类来源的杂交瘤细胞系,该细胞系在其生长的培养基中产生在抗原抗体反应中能与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2.根据权利要求1的杂交瘤细胞系,该细胞系能够产生选自IgM、IgG1、IgG2a、IgG2b和IgG3-组中的亚类的单克隆抗体。3.根据权利要求1的杂交瘤细胞系,该细胞系是选自A.T.C.C.HB-8957、HB-8958、HB-8959、HB-8960、HB-8961和HB-8962组成的一组细胞系。4.由细胞系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该细胞系能在其生长的培养基中产生在抗原抗体反应中能与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5.根据权要求4的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选自IgM,IgG1,IgG2a,IgG2b和IgG3-组中的一个亚类。6.根据权利要求4的单克隆抗体,产生该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系是选自A.T.C.C.HB-8957,HB-8958,HB-8959,HB-8960,HB-8961和HB-8962一组细胞系。7.根据权利要求4、5或6的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能够中和人多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培养的WEHI 3B D+细胞分化的能力。8.根据权利要求4、5或6的单克隆抗体,该单克隆抗体能够中和人多能粒细胞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维张布鲁斯阿特罗克
申请(专利权)人:柯瑞英艾格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