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1462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0: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及车辆,通过设置轮毂、外胎圈和胎体,胎体设于轮毂和外胎圈之间;胎体包括环设的若干胎体组件,胎体组件具体包括至少两个环形弹性件,环形弹性件依次沿轮毂的轴向设置,即并排设置,并排设置的环形弹性件形成轮胎整体外部构型并在胎体两侧及中间部位提供一定的支承力,环形构型保证了轮胎的径向以及侧向力学性能,并列布局提高胎面区域的径向刚度且增加了与胎面的接触面积以及与外胎圈的连接,环形弹性件的弹力特性使得轮胎具备一定的减震效果,解决了现有弹性轮胎存在径向和侧向力学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轮胎
,尤其涉及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及车辆。
技术介绍
车轮用于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传统的车轮一般都采用充气式轮胎,但充气式轮胎需要经常充气,且有爆胎风险。目前,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研发设计团队已经提出了很多构型的非充气轮胎,非充气式轮胎相比于普通轮胎而言具有免维护、免爆胎、免泄露的优点。目前的弹性轮胎内部结构加强方式主要为恒定截面式和周向旋转阵列式,且均为开放型结构设计,存在径向和侧向刚度弱、材料利用效率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弹性轮胎存在径向和侧向力学性能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包括轮毂;外胎圈,套设于所述轮毂并与所述轮毂配合形成一环形容置空间;胎体,包括若干胎体组件,所述胎体组件分别环设于所述环形容置空间内,且每一所述胎体组件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面和所述外胎圈的内圆周面相连;所述胎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环形弹性件;所述环形弹性件依次沿所述轮毂的轴向设置,且所述环形弹性件的开口朝向所述轮毂的周向;每一所述环形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面相连,第二端与所述外胎圈的内圆周面相连;其中,所述外胎圈接触地面将力传递给所述每一环形弹性件,所述环形弹性件形变以减震。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还包括两个补强环,分别与在所述轮毂轴向上两端的所述环形弹性件相连,且两个所述补强环分别与相连接的所述环形弹性件配合形成两个嵌入槽。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所述补强环为环形带装金属片。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所述外胎圈为金属筛网;所述金属筛网与每一所述环形弹性件的第二端相连,且所述金属筛网在所述轮毂轴向上的两端分别嵌入并固定于两个所述嵌入槽内。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所述金属筛网由若干金属丝编织制成。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还包括若干横向金属片,所述横向金属片的第一侧面分别连接所述同一所述胎体组件的每一所述环形弹性件的第二端,所述横向金属片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外胎圈的内圈周面相连。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所述环形弹性件为环形弹簧。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所述胎体组件轴向旋转阵列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面。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辆,包括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弹性非充气轮胎。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通过设置轮毂、外胎圈和胎体,胎体设于轮毂和外胎圈之间;其中,胎体包括环设的若干胎体组件,胎体组件具体包括至少两个环形弹性件,环形弹性件依次沿轮毂的轴向设置,即并排设置,并排设置的环形弹性件形成轮胎整体外部构型并在胎体两侧及中间部位提供一定的支承力,环形构型保证了轮胎的径向以及侧向力学性能,并列布局提高胎面区域的径向刚度且增加了与胎面的接触面积以及与外胎圈的连接,环形弹性件的弹力特性使得轮胎具备一定的减震效果,解决了现有弹性轮胎存在径向和侧向力学性能差的问题。2、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通过在胎体上设置两个补强环,两个补强环分别与在所述轮毂轴向上两端的环形弹性件相连,即胎体的两个胎肩部位,增强轮胎的侧向稳定性同时对外胎面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补强环周向连接所有环形弹性件增强轮胎的周向稳定性,同时整个胎体可以阻止大的沙石进入轮胎内部造成损坏。3、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通过将外胎圈设置为金属筛网,金属筛网则由金属丝编织而成,使轮胎胎面具备更好的力学特性,同时增强了各个环形弹性件的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轮胎整体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的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的胎体的结构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的胎体的分解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弹性非充气轮胎的胎体组件的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环形弹性件;2:补强环;3:横向金属片;4:外胎圈;5:轮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及车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实施例一参看图1至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包括轮毂5、外胎圈4、胎体。外胎圈4套设于轮毂5并与轮毂5配合形成一环形容置空间。胎体则包括若干胎体组件,胎体组件分别环设于环形容置空间内,且每一胎体组件的两端均分别与轮毂5的外圆周面和外胎圈4的内圆周面相连。胎体组件具体可包括至少两个环形弹性件1。环形弹性件1依次沿轮毂5的轴向设置,且环形弹性件1的开口朝向轮毂5的周向。每一环形弹性件1的第一端与轮毂5的外圆周面相连,第二端与外胎圈4的内圆周面相连。其中,外胎圈4接触地面将力传递给每一环形弹性件1,环形弹性件1形变以减震。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轮毂5、外胎圈4和胎体,胎体设于轮毂5和外胎圈4之间;胎体包括环设的若干胎体组件,胎体组件具体包括至少两个环形弹性件1,环形弹性件1依次沿轮毂5的轴向设置,即并排设置,并排设置的环形弹性件1形成轮胎整体外部构型并在胎体两侧及中间部位提供一定的支承力,环形构型保证了轮胎的径向以及侧向力学性能,并列布局提高胎面区域的径向刚度且增加了与胎面的接触面积以及与外胎圈4的连接,环形弹性件1的弹力特性使得轮胎具备一定的减震效果,解决了现有弹性轮胎存在径向和侧向力学性能差的问题。下面以胎体组件中的环形弹性件1为两个为例,对本实施例的弹性非充气轮胎进行进一步地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非充气轮胎还包括两个补强环2,分别与在轮毂5轴向上两端的环形弹性件1相连,即两个环形弹性件1的与胎体的两个胎肩部位对应的位置,且两个补强环2分别与相连接的环形弹性件1配合形成两个嵌入槽。设置补强环2可增强轮胎的侧向稳定性同时对外胎面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补强环2周向连接所有环形弹性件1增强轮胎的周向稳定性,同时整个胎体可以阻止大的沙石进入轮胎内部造成损坏。进一步地,补强环2为环形带装金属片。在本实施例中,外胎圈4为金属筛网。金属筛网与每一环形弹性件1的第二端相连,且金属筛网在轮毂5轴向上的两端分别嵌入并固定于两个嵌入槽内,金属筛网的中间部位与各个环形弹性件1进行局部连接。具体地,金属筛网由若干金属丝编织制成。具体地,金属筛网由若干金属丝编织制成。设置金属筛网可使轮胎胎面具备更好的力学特性,同时增强了各个环形弹性件1之间的连接,同时可以辅助胎体各个弹性结构件之间形成连接,进一步提高了轮胎整体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非充气轮胎,还包括若干横向金属片3,横向金属片3的第一侧面分别连接同一胎体组件的每一环形弹性件1的第二端,即横向金属片3连接于相邻环形弹性件1的与外胎圈4相连的位置,横向金属片3的第二侧面与金属筛网的内圈周面相连。设置横向金属片3可使得横向并排的环形弹性件1连接固定,提升轮胎的整体性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n轮毂;/n外胎圈,套设于所述轮毂并与所述轮毂配合形成一环形容置空间;/n胎体,包括若干胎体组件,所述胎体组件分别环设于所述环形容置空间内,且每一所述胎体组件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面和所述外胎圈的内圆周面相连;/n所述胎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环形弹性件;所述环形弹性件依次沿所述轮毂的轴向设置,且所述环形弹性件的开口朝向所述轮毂的周向;每一所述环形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面相连,第二端与所述外胎圈的内圆周面相连;其中,所述外胎圈接触地面将力传递给所述每一环形弹性件,所述环形弹性件形变以减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性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毂;
外胎圈,套设于所述轮毂并与所述轮毂配合形成一环形容置空间;
胎体,包括若干胎体组件,所述胎体组件分别环设于所述环形容置空间内,且每一所述胎体组件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面和所述外胎圈的内圆周面相连;
所述胎体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环形弹性件;所述环形弹性件依次沿所述轮毂的轴向设置,且所述环形弹性件的开口朝向所述轮毂的周向;每一所述环形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轮毂的外圆周面相连,第二端与所述外胎圈的内圆周面相连;其中,所述外胎圈接触地面将力传递给所述每一环形弹性件,所述环形弹性件形变以减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补强环,分别与在所述轮毂轴向上两端的所述环形弹性件相连,且两个所述补强环分别与相连接的所述环形弹性件配合形成两个嵌入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环为环形带装金属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大为朱天持胡震宇罗小桃杨晓青王卫军尹宇磊牛中轲熊红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