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93900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17 03: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织造方法领域,尤其是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处于同一平面的数根纬线从上到下排列成一排纬线组,数根经线组成一排经线组,一排经线组将前后两排纬线组穿插连接在一起织成衬布;一排经线组中,相邻的两根经线在两排纬线组中的穿插方式不同。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经纬线的立体织造法,来制成单层衬布,使得单层基布达到传统两层梭织平纹基布覆合后的厚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既具备传统双层布基大袍衬的厚度,又节能环保,且有良好透气性,提高人体舒适度,减少了能耗与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织造方法领域,尤其是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大袍衬布采用双层梭织基布,通过热塑性高分子化合物进行覆合,将覆合后的双层基布作为底布,再流延淋膜一层热塑性高分子化合物,这样的传统生产工艺等同于将两款普通梭织衬布进行覆合、叠加使用,增加了能耗,对水、电、天然气的消耗都是单层梭织衬布的两倍,而其所产生的污水也是单层梭织衬布的两倍,且因制作工艺中使用了两层热塑性高分子化合物,导致使用传统大袍的衬布外观硬板、透气性差、人体舒适度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描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通过经纬线的立体织造法,来制成单层衬布,使得单层基布达到传统两层梭织平纹基布覆合后的厚度。本专利技术既具备传统双层布基大袍衬的厚度,又节能环保,且有良好透气性,提高人体舒适度,减少了能耗与污染。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处于同一平面的数根纬线从上到下排列成一排纬线组,数根经线组成一排经线组,一排经线组将前后两排纬线组穿插连接在一起织成衬布;一排经线组中,相邻的两根经线在两排纬线组中的穿插方法不同。具体地,所述经线从上往下穿过两排纬线组,将纬线组最上方的纬线标记为第一线;经线穿梭的第一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二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三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前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四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五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前端,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后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六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七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前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八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后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九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十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十一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十二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后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十三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前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经线穿梭的第十四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n处于同一平面的数根纬线从上到下排列成一排纬线组,数根经线组成一排经线组,一排经线组将前后两排纬线组穿插连接在一起织成衬布;/n一排经线组中,相邻的两根经线在两排纬线组中的穿插方法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处于同一平面的数根纬线从上到下排列成一排纬线组,数根经线组成一排经线组,一排经线组将前后两排纬线组穿插连接在一起织成衬布;
一排经线组中,相邻的两根经线在两排纬线组中的穿插方法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布的立体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从上往下穿过两排纬线组,将纬线组最上方的纬线标记为第一线;
经线穿梭的第一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二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三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前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四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五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前端,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前端,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后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六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七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前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八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后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九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十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十一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三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之间,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十二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五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后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十三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二线前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三线之间,再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四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五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六线之间,再绕过前排纬线组的第七线前端,重复上述方法继续往下穿梭,直到该经线穿梭完毕;
经线穿梭的第十四种方法为:经线先往下绕过后排纬线组的第一线后端,再穿过前排纬线组与后排纬线组的第二线之间,再穿过前排纬线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新东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衣依衬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