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相分离系统与质谱联用接口及其制备和应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2446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相分离系统与质谱联用接口,使用原位氢氟酸刻蚀技术在毛细管色谱柱上直接制作而成,使用末端在高温加热下拉伸为内径在10μm-30μm的毛细管,制得的接口内径在5-20μm,表面为多孔结构,孔径在1-1000nm范围内分布;接口处的毛细管厚度在5-20μm;实现了液相分离系统与质谱之间的零死体积连接。该接口制作工艺简单,使用材料低廉,彻底避免液相分离系统与质谱连接时存在的死体积,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液相色谱的分离度。与鞘流液接口相比,该接口为一种无鞘流液接口,不存在样品的稀释,可以显著提高质谱检测的灵敏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液相色谱(HPLC)、加压电色谱(pCEC)和电色谱(CEC)与质谱联用接口,实现了液相分离系统与质谱之间的无鞘流液零死体积连接。
技术介绍
质谱(MS)除了可以提供样品的分子量信息,对样品进行快速定性外,还可以提供样品的结构信息,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随着电喷雾离子化(ESI)技术的出现,使得液相分离系统与质谱联用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近几年,电喷雾-质谱(ESI-MS)与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CE)、毛细管电色(CEC)和加压电色谱(pCEC)的在线联用已发展成为新兴的分离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样品分析、药物及药物代谢、生物样品、蛋白质组学等领域。在液相分离与电喷雾质谱联用的系统中,一般都需要使用接口技术。接口用于实现液相分离系统与质谱的偶联,并提供电喷雾所需要的高电压;同时,在电分离系统中,还需要实现系统的电流通路。在整个系统中,接口需要尽量减少对分离效率和质谱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现在常用的接口有鞘流液接口(sheath flow interface)、无鞘流液接口(sheathless interface)和液体连接接口(liq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相分离系统与质谱联用接口,其特征在于:使用原位氢氟酸刻蚀技术在毛细管色谱柱上直接制作而成,使用末端在高温加热下拉伸为内径在10μm-30μm的毛细管,制得的接口表面为多孔结构,孔径在1-1000nm范围内;接口处的毛细管厚度在5-20μ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奎段继诚张丽华张维冰梁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